天天看點

診餘所思——從一病、一症到一法的啟示(1)

以往‬,現代醫學在卵巢癌的診療中有三個“70%”的說法,即70%病例确診時處于晚期,70%病例在一線治療達到臨床緩解後2年内複發,約70%的患者生存期不超過5年 。随着複發次數增加,患者的治療緩解期逐漸縮短,化療敏感最終轉變成化療耐藥,并導緻最終治療的失敗。

診餘所思——從一病、一症到一法的啟示(1)

近年來,PARP抑制劑這一新型的藥物給難治性惡性良性腫瘤的治療帶來了希望,特别是針對伴有BRCA基因突變(屬于一種遺傳缺陷,與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易感有關,如大家熟知的某好萊塢女星,因為攜帶此種基因,為避免演變為乳腺癌,進行了雙側乳腺腺體的預防性切除。)的卵巢癌患者,無論是單獨應用或者聯合化療,無論是晚期的維持性治療抑或是後線的解救治療,都顯示了良好的效果。

診餘所思——從一病、一症到一法的啟示(1)

中醫往往從“虛損、痰濁、瘀血、癌毒”等方面認識卵巢癌的病機,并且根據患者的具體表現确定益氣扶正、化痰散結、活血解毒等治療法則,在臨床上廣為應用。

診餘所思——從一病、一症到一法的啟示(1)

卵巢癌是一類高度異質性的惡性良性腫瘤,這就決定了它的治療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現代醫學講求基于正常病理類型和分子分型确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中醫講求基于每一位患者的病因、病機和體質去處方用藥,展現“病症證同治”的整體觀和辨證觀。但兩者的目标是一緻的,即客觀療效(惡性良性腫瘤緩解/生存延長)是第一位的。

診餘所思——從一病、一症到一法的啟示(1)

近期接診的一位卵巢癌患者,也重新讓我們團隊對卵巢癌的中醫病機有了新的認識。

這是一位62歲的中年女性,五年前接受了卵巢癌根治術,病理為“卵巢進階别漿液性乳頭狀囊性癌”,分期IIIC期,屬于局部晚期。術後化療6周期,此後規律複查及配合中藥治療。不幸的是,兩年前患者腹腔内惡性良性腫瘤複發,聽從我們建議,再次接受了惡性良性腫瘤減滅術。手術很成功,術後在我們這裡鞏固化療六周期到2020年2月結束,然後繼續中藥治療。患者身體狀态保持不錯,定期複查。一切似乎都顯得很正常,但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本人,内心始終保持一種擔心和警覺。像她這樣的情況,初次手術時即為晚期,惡性程度高,二次複發術後即使接受了規範的術後輔助治療,再次複發轉移的幾率超過90%,這似乎成為了這類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宿命”。是以,我們每兩個月給她化驗一次血惡性良性腫瘤标記物CA125,每四個月進行一次影像學複查,監測惡性良性腫瘤早期複發的征象。今年2月,CA125數值首次超過了10U/ml,雖然還在正常範圍,但危險系數在上升。此後每月監測可以看到該名額緩慢爬升,在6月份達到了43.5,腹部CT也觀察到了盆腔腹膜小的結節狀增厚。至此,我們判定她惡性良性腫瘤盆腔内複發,至少也屬于惡性良性腫瘤生化複發。前面我們提到了新的治療卵巢癌的藥物——PARP抑制劑,實際上,在兩年前首次複發的時候,我們就建議她進行了外周血基因監測,結果提示“可疑BRCA2緻病性突變”,而這是應用PARP抑制劑的适應症。

是以,下一步治療是選擇傳統含鉑化療,還是新藥?抑或中藥保守治療?是醫患雙方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