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牡蛎,就像親吻了大海

牡蛎是一種吸附海灘石崖生長的貝殼類海鮮,與蛏齊名,是我老家兩大烹調湯料之一。那黑白分明的軟體,味美,以寒季更佳。

吃牡蛎,就像親吻了大海

收成季節,漁民攜帶籮筐與鏟刀,從海灘礁石上鏟下那些帶殼的牡蛎挑回家中,倒置宅院或屋邊,見縫插針,完成這份“家庭作業”。

母親娘家在海邊。那裡出産的牡蛎,個小肥碩味特佳。兒時,每次走親來客,外婆總用手木桶盛上好幾斤現挑的牡蛎,讓我們帶回家。這牡蛎沒浸水,原汁原味,摻澱粉溜湯,清甜無比;加上豆腐、蔥葉、芹莖、地瓜粉拌煎,香味濃郁;倘一時吃不完,撒适量鹽巴腌制,佐餐十分道地,而且耐存便用。

據說牡蛎生吃,才能體味到最純正的鮮美。然一則腸胃嬌弱,二則心魔難除,還是熟制的更好接受。

吃牡蛎,就像親吻了大海

先前,老家出售牡蛎,大半筐裝不見水,貨真價實,而且用河蚌殼鏟取,大筍殼包裝,乃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後來,采用水泡桶裝,還要短斤少兩,甚至滴進煤油造劣(據稱牡蛎因煤味而大量吸水),讓顧客防不勝防。此種海鮮,如此炮制已無獨特風味可言,簡直大煞風景,大壞名聲!

吃牡蛎,就像親吻了大海

不久前,遇見附近市場有個臨時攤點,也賣現挑的牡蛎。那是一對中年夫婦,從貨主與顧客拉呱中獲悉,貨主相籍連江,丈夫客居榕城數十年,大概是從業人員,妻子在鄉下從事漁業。設這攤點,妻主夫助,長運短賣,不搞手腳,注重信用。盡管價格小貴,仍供不應求,需排隊待購。

倆口子各執一支木柄小鐵鑽,尋蛎殼邊緣鑽,撬開殼蓋,隻見一隻或大或小的蛎肉粘貼殼裡,水靈靈的,一挑一撥,就活脫脫掉落碗中,散出絲絲清新的海鮮味。

那漁家女粗裂的大手,一個食指套上黑橡皮指套,雙唇緊抿,全神貫注,鑽得有力,挑得潑辣,仿佛鬓發間的首飾也在晃動。其男人邊挑邊聊,我雖不懂方言,但約略聽出對賢妻的誇獎與愛憐,其中一位女顧客說“他”真有福氣……

吃牡蛎,就像親吻了大海

片刻,那妻子已挑了大半碗,連丈夫挑的一道過秤,接近一斤,費時約20多分鐘。

貨主多次把挑出的蛎肉揀出,扔棄墊闆上,我感到納悶,忍不住開口質問。原來,若遇見蛎模殼内幹澀缺水,那便是死蛎,而死蛎不宜吃,有毒。

這牡蛎天生地養,無需更多的養料,但離不開潮漲潮落的大海,其豐歉與當年的氣候攸關,當然也需要人類的愛護與珍惜。這時節,前來光顧的客人不絕,生意十分搶手,但漁家仍堅守善良與純樸的風範,确實讓人既感動又難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