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廈門三位觀鳥愛好者家中 傾聽他們的愛鳥護鳥故事

作者:二三裡資訊

十月,是每年觀鳥的旺季,廈門的天空、海灘、來自世界各地的候鳥聚集在一起,并不熱鬧。觀鳥者攜帶長槍短槍,記錄下這些美麗的精靈,并通過觀鳥,記錄珍稀鳥類,傳達出對鳥類的熱愛意識,呼籲大家共同保護自然資源。

本期家訪中,記者走進家中的三位觀鳥愛好者,聆聽他們的觀鳥、愛鳥故事——其中一些人以身作則傳達愛鳥意識,與親朋好友一起愛護鳥;

他是第一個找到一個勺子嘴的"小七",帶着他的兒子去幫助仙女。

關鍵字護理

鏡像的成員

陳浩(魚鷹),39歲,企業員工,廈門市觀鳥協會理事;

位址 思明區連前西路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保護廈門的自然生态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走進廈門三位觀鳥愛好者家中 傾聽他們的愛鳥護鳥故事

廈門日報記者劉少敏(左一)采訪了陳浩的父子。

廈門新聞(溫/廈門日報記者劉少民圖/廈門日報記者張江一)"遺憾的是,俄羅斯專家回報的'小七'今年沒能配對。周四晚上,陳浩聊起了他今年最期待來到廈門的勺嘴"7L",仿佛在談論遠處的孩子們。勺嘴嬌小,因其自身勺子形狀的嘴而得名,因罕見數量被譽為"大熊貓中的鳥",近年來候鳥遷徙的季節,在廈門、泉州等地都有觀察。

2019年冬天,陳浩在監測網絡中首次發現一條腳上有"7L"編碼旗的勺嘴蟒蛇,并聯系了俄羅斯鳥類學家,得知這是當年剛作育的一羽幼鴿。"那一年孵化的幼鳥,數英裡的遷徙真的令人欽佩。陳浩說,從那以後他一直關注着"小七"的動态,是否順利回家,是否搭配生的,陳浩不時向俄羅斯鳥類學家了解情況。

"爸爸,不要隻說勺嘴蛞蝓,還有很多美麗的鳥,比如紫水雞和栗子蜂虎。兒子陳未忱聽父親講"小七",然後"嫉妒"提醒道。别看他的兒子陳未琛隻有9歲,他知道很多鳥兒。陳玉辰上幼稚園時,全國各地的鳥類俱樂部都一起對中國秋沙鴨進行了調查,年幼的陳玉辰跟着父親到泉州德化、三明泰甯等地考察觀鳥。後來,他還帶領班上的孩子們參加了湖觀鳥活動,在學校的觀鳥周活動中都成了"小明星"。

"與周圍的人一起愛鳥類和大自然是有道理的。陳浩說,他和妻子約會的時候,經常一起走進大自然看鳥。婚後,妻子在家比較好,支援他出去觀鳥。陳浩說,除了家人,他身邊的朋友得知他是觀鳥愛好者,也開始關注這些可愛的生物,好幾次去救傷的鳥兒都是朋友幫忙提供的線索。

2020年9月的一個早晨,陳浩再次收到朋友的受傷仙女的照片。仙女八色羽毛五顔六色,曾有"美中鳥"之稱,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并被認定為世界上最脆弱的鳥類。當天十點鐘,陳浩帶着仙女八色蜻蜓回家,一邊抓着向市管局報到,一邊趕到最近的花鳥市場買蛗蟲。但這個仙女不買,總是拒絕吃。

當時,正好趕上在廈門召開的任鳥飛三周年項目總結大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齊聚一堂。陳浩急需多位專家的幫助,最終通過了一項計劃,将紙箱覆寫在吸食和喂養葡萄糖上。"我正在幫我爸爸用針頭泵送葡萄糖水。陳玉辰回想起那美麗的仙女,眼前眼前一亮。第二天清晨,陳浩将修複後的仙女帶到了婺源灣濕地公園的核心區域,被釋放到大自然中。

"我對我的孩子非常不情願,但我不能忍受太久。陳浩說,他計劃明年春到雲南觀摩綠孔雀,這種鳥非常敏感,不僅需要觀察當天淩晨三四點鐘鑽進帳篷等候,就算這個帳篷也必須提前半個月搭建好, 為了讓綠孔雀先熟悉。在陳浩看來,這些努力是值得的,愛鳥就是和它們和睦相處。

觀鳥越來越讓人上瘾,并逐漸磨掉了他敏銳的兒子

關鍵詞耐心

周華,63歲,廈門技師學院退休教師;他的妻子朱傑,62歲,退休教師;和女兒周雲,34歲,公司員工。

位址湖區和桐社群

希望廈門的生态環境越來越好,吸引更多的鳥兒來,讓市民在這個充滿鳥語花的城市感受到更多的驚喜。

走進廈門三位觀鳥愛好者家中 傾聽他們的愛鳥護鳥故事

廈門日報記者楊霞宇(右一)采訪了周華一家,周華拿出攝影器材向記者介紹。

廈門新聞(溫/廈門日報記者楊曉宇圖檔/廈門日報記者張江毅)走進觀鳥愛好者周華的家,記者瞬間被溫暖的照片牆所吸引,牆上挂着周華三代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照片,滿載着時間的印記。女兒周雲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父親開始用鏡頭記錄美好的瞬間,射花,射蟲,但全身心投入其中也是一隻射鳥。

"我拍了這麼多鏡頭,獨自拍攝鳥類真的令人上瘾!"你看,我的長焦鏡頭"穿"迷彩服,不會輕易吓到鳥兒。與記者分享攝影器材的周華說,他忠于觀鳥。

2018年周華從廈門技師學院退休時,他總是喜歡帶着相機四處走動,記錄一些栩栩如生的圖像。巧合的是,他拍下了觀鳥者蹲在城市花園植物園裡等待紫背蜻蜓一天的照片。當時,周華看着鏡頭裡的那隻鳥,雖然不清楚它的品種、特征,但還是難以掩飾的興奮和興奮,仿佛在等待這一刻。第二天,周華在同一個地方遇到了一群觀鳥者,他迅速拿起相機,他們分享了鳥兒拍的照片,吸引了一群圍觀者和欽佩,我們告訴他,這不是普通的紫背,羨慕他的"鳥運氣"。

現在,作為廈門市觀鳥協會比較活躍的會員,周華已經拍攝了250多種鳥類,今年1月,也因為國内琉球山胡椒鳥的罕見記錄,重新整理了廈門市野生鳥類的記錄,也是福建省首次有記錄的觀鳥愛好者。

"那天,像往常一樣,我習慣性地去家附近的仙山觀鳥,忽然看到遠處有一隻長相怪異的鳥兒,停留在山腳下。當周華走近時,這隻鳥飛快地飛走了,他想了一會兒,以確定這隻穿着灰色外套,脖子上戴着白色項圈的小鳥從未被拍照過。于是周華開始向周圍的樹林裡看去,幸運的是,他設法用鏡頭捕捉到了它。周華笑着說,他的"鳥運氣"真好。

有意思的是,為了一睹琉球山胡椒鳥的"獠牙外貌",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聞風又動,聚集在仙嶽山,但蹲了幾天還是徒勞無功,最後在城市觀鳥愛好者的"邀請"下,周華又一次去了仙嶽山和大家一起等候,然後, 琉球山胡椒鳥出現了!業内人士還稱周華為為"仙遊山公園園長"。

"除了運氣之外,他在觀鳥方面的耐心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他的妻子朱傑說,很長一段時間,她6點.m醒來,丈夫一直出去到天黑才回家,這期間她一直在同一個地方等某種鳥的出現,午餐時間也沒有離開,都是早上買鋤頭或包子随便處理一頓飯。周雲一邊也有同樣的感覺,她覺得自己的急病兒子是從父親那裡繼承下來的,但是在愛上觀鳥之後,父親的急躁兒子似乎不見了,他可以坐在電腦前4到5個小時,仔細挑選當天的鳥兒圖檔。

周華認為,用鏡頭記錄鳥類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夠提高保護鳥類的意識,愛護和珍惜自然。

她生來就喜歡畫鳥。我讀過近百本關于鳥類的書

關鍵詞陪伴

于文祿,14歲,國中生;他的父親,44歲的于長根,軟體工程師;他的母親吳小櫻,42歲,全職妻子;還有他的弟弟,6歲的國小生于文波。

思明區會展南二路位址

希望與家人一起觀看更多美麗的鳥兒,留下美好的成長記憶。

走進廈門三位觀鳥愛好者家中 傾聽他們的愛鳥護鳥故事

廈門日報記者劉少敏(右一)采訪了闫文祿一家,何因文祿向記者介紹了圖畫書中的鳥類。

廈門新聞(溫/廈門日報記者劉少民/廈門日報記者張江一)"這是給我媽媽的藍綠蜻蜓,這是給他哥哥的紅威脅藍尾蜻蜓。周五中午,于文祿向記者介紹了他最新的鳥畫。美麗的色彩,動感的外表,一隻害羞的鳥兒在紙上跳躍。吳小櫻媽媽笑着說,去年,他哥哥的學校舉辦了一次義賣活動,于文祿畫的《鳥畫》會很搶手,兩幅畫賣了1000多元。

母親吳小櫻說,對鳥兒的熱愛可以說是天生的,3歲那年她塗鴉的時候,她更喜歡畫鳥兒。在福州幼稚園,餘文祿收到父母朋友贈送的《鳥叔》是福州植物園鳥類圖譜《林海精靈》,愛,每天看。"我期待着快速成長,能夠在地面上觀鳥。因為擔心孩子的善意會吓到鳥兒,觀鳥班的"鳥叔"隻招收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這讓她等了好幾年。

上三年級并不容易,剛開始外出觀鳥的時間不長,因為轉學到廈門,尹文祿就要重新熟悉觀鳥環境了。"幸運的是,廈門的很多鳥都和福州的差不多,我認得它們大部分。說起觀鳥,餘文祿顯得很專業,也很自信。雖然隻有14歲,但他已經閱讀了近百本關于鳥類的書籍,并觀察和鑒定了500多種鳥類。"照片型圖畫更具觀賞性,手繪圖畫在沒有光影影響的情況下學習更友善。像個小專家一樣,于文祿向記者推薦了觀鳥的介紹。

"其實,這些書,以及每一個觀鳥活動的資訊,都是我媽媽幫我熬過來的。于文祿高興地握住母親吳小櫻的胳膊,笑着說起母親和哥哥陪他到三明隆栖山尋找斑點翠鳥的經曆。當時,家人和其他鳥類朋友見面去山上尋找鳥類,有時深夜進入山區,隻能睡在山神廟或汽車上。

"我真的不認識這些鳥,但我可以在她的'望遠鏡'中找到這些山精靈。吳小櫻笑着說,觀鳥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她很驚訝女兒能堅持這麼多年。為了女兒的愛和堅持,作為母親,她不太可能退縮。

廈門周邊周末觀鳥,冬夏旅遊觀鳥,每天還花時間看鳥書,這無疑會占據文祿的學習時間。如何平衡學業成績和愛好,媽媽吳小櫻把決定權交給了于文祿自己。"認真對待課程,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剩下的空閑時間都留了下來。吳說,去年夏天一家人一起去西北旅行,通過鳥兒欣賞自然景觀,然後深入了解曆史人文,真正感受到道路的魅力。

"當我們談論一隻鳥時,一起觀看它的美好回憶就出來了。下午1點45分.m,爸爸于長根正在送女兒上學。他說他不太了解觀鳥的樂趣,但與家人一起走進大自然的經曆讓他很開心。

資料來源:Xiamen.com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 [email protected]

走進廈門三位觀鳥愛好者家中 傾聽他們的愛鳥護鳥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