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科技發展的影響,更多帶有科技化的産品出現,那這對設計師的發展會有影響嗎?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未來設計師發展的兩個方向,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6月2日,華為釋出并開源了物聯網超級終端“鴻蒙OS 2.0” ,相容全部安卓和web應用,實作多種類、多數量裝置之間硬體互助和資源共享。
湊了巧, 幾天後,蘋果公司在其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2021)上也釋出了作業系統 Mac OS 12 Monterey,意在通過“Universal Control ”實作全場景裝置間的無縫對接。
很明顯,科技的發展并不溫和,沒有硝煙的戰争在大佬之間早已爆發,随着商業化落地,革新的浪潮也将對舊有生活、工作模式帶來了巨量沖擊。
回到内卷的設計行業,諸如“設計師會不會卷着卷着就被人工智能革了命?”之類的問題也常被提起,未來設計師該如何與科技共存?
對此,我有以下一些淺見與你分享:
科技進步給設計行業帶來的改變
人工智能會淘汰掉設計師嗎?
未來設計師的發展方向
<h1 toutiao-origin="h2">01 科技進步給設計行業帶來的改變</h1>
主要有三個方面:
改變一:設計周期縮減,上帝說要有光便可真有光
設計工作以前被認為是不可複制的智力勞動,從各方金主“上帝”提出要求,到設計師給出滿意的設計方案,需經過大量的分析、思考,推敲、嘗試,這個過程有時甚至要以年來計算。
但這種狀況似乎要被AI機器學習給終結了,因為AI設計師從接到需求到出圖不到1秒,2018年ucan設計周上釋出的進階設計師“鹿班”系統,單在雙十一期間就為各類商家撸圖4.1億張,相當于200個阿裡P6不吃不喝做上200年。
改變二:感覺力增強,萬物皆可實時資料化
過去人類依靠生理五官來感覺世界,它模糊、主觀、局部,不可被記錄、計算,随着攝像頭、可穿戴裝置等傳感器的普及,人類的感覺像被開了全局的上帝視角,獲得了量化的精确記錄(例如心跳、步數、反應、表情、體溫等),加上4G、5G通訊技術的發展,實時擷取并呈現這些資料也并非難事。
改變三:計算力增強,使用者體驗設計從玄學變成科學
什麼是使用者體驗?
有人說它是主觀情緒感受的集合,并把起伏的心情畫成地圖作為設計的依據。
問題來了,既然是主觀,如何得知每個使用者是何種心情?是基于推測?還是定量的問卷?就算問卷,使用者說開心他就真的開心嗎?畢竟人類是很愛口是心非的動物。
但現在不一樣了,第一,實時的情緒很容易被攝像頭、随身攜戴的智能裝置捕捉到(表情、語音、行為、生理);第二,随着算力的發展,針對群體資料做大量的分析、計算,并實時情緒推測出群體/個人實時體驗成為可能。
<h1 toutiao-origin="h2">02 人工智能會淘汰掉設計師嗎?</h1>
我認為是不會,因為科技的優勢由此讓“設計”有了新的時代特點:追求功能的工具/工具人在慢慢消亡,滿足情感需求的文化在日漸繁榮。
特點一:追求功能的工具/工具人在逐漸消亡
科技不夠發達的時候,設計崇尚是“形式追随功能”,例如,最早的計算機,做的非常大且笨重,功能為王,其他靠邊。随着科技進步,僅靠滿足功能已經無法區分産品的優劣。
舉個栗子,雖然iphone 13的螢幕像素密度已高達460ppi,但其實人眼超過300ppi就無法區分差異,也就是說,從人眼角度,460ppi的螢幕并不優于300ppi。
而當滿足功能需求已經問題不大,設計就開始朝着去工具感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為:
同樣,在農耕時代,力氣大、加班久,幹得多的員工受到雇主的追捧,機器出現之後,有模式可循的大量重複工作可以由機器去完成,它們的速度快、品質高,關鍵是晝夜不歇,成本更低;即使人類中最勤勞的工具人也是難以比拟,工具人的地位也就跌落神壇。
特點二:滿足情感需求的文化在日漸繁榮
讓人類一直保持理智,終究是一種奢望——《流浪地球》。
機器相較于人有諸多優勢,但設計服務的對象仍然是“人”,雖然目前機器可以通過程式設計了解基礎的人類情感(喜、怒、哀、樂),并做出适當反應,但對于受到教育、文化以及人類本身生理弱點幹擾的複雜人類情懷卻難以深度共情。
例如,在電影《流浪地球》中,主角最理智的做法是帶着人類的“基因庫”獨自逃命,找一個更适宜星球繁衍下去,而不是冒着極小成功的機率去“點燃木星”,拯救孱弱破敗的家園。但是,主角還真就選擇去點了木星,并且還搭上了生命。
人工智能無論如何也無法了解類似“等冰化後要帶着孩子們去貝爾加湖釣鲑魚”的人類情懷,于是無奈感歎:讓人類一直保持理智,終究是一種奢望。
人們首先以情感做決策,然後再以邏輯說服自己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思考的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内曼
人類最大的弱點——感情用事,卻成了機器服務中最難以逾越的鴻溝。
在設計上,滿足特定群體情感訴求的産品越來越差別于競品受到市場的歡迎:
<h1 toutiao-origin="h2">03 未來設計師的發展方向</h1>
由此,在科技時代,兩類設計師/設計團隊将大有發展。
第一,緻力于讓“工具感”隐形的設計師/設計團隊
他們被稱為“設計工程師”,形式可能是一個博學多才(了解人體工程學、生物學、心理學、程式設計開發技術等)的全能型設計師,也可能是一個聚合了多領域“專家”的靈活設計團隊。
一方面,他們擅長通過創造性思維“融合”多領域專業知識,實作産品的“工具感”隐形,讓産品“雖由人作,宛自天成”。
包括但不限于:更自然、直覺、快速、流暢無感的互動體驗,更小、更輕、甚至消失的硬體外觀。
另一方面,他們擅長歸納拆分設計“模式”,将重複模式沉澱複用,或交由機器處理,讓自己/團隊可以高效迎接任何新的、複雜的設計挑戰。
第二, 與使用者深度共情的設計師
如果上一種設計師做的是讓産品隐形,這類設計師則是讓産品個性張揚,這種張揚并非表面意思“五彩斑斓”般顯眼,而是向内求索人心,挖掘目标使用者群體的深度情感需求,讓産品設計個性化,閃爍“人性的光輝”。
<h1 toutiao-origin="h2">04 總結</h1>
過去幾十年,人類在人工智能,大資料算法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讓許多耳熟能詳的設計模式遭到挑戰或者淘汰。
但不可否認的是,科技也正越來越成為設計鍊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想要适應未來的設計模式,設計師應學會将科技作為工具,擴寬自己的能力圈,并從兩個方向努力:
橫向拓寬跨領域知識面/聯合多領域人才能力,消除産品的工具感,做更自然、直覺的設計(NUI)。
向内求索人心,挖掘目标使用者群體的深度情感需求,讓産品設計更富個性化,與使用者産生情感連結。
作者:雨橋同學;微信公衆号:雨橋說(ID:yuqiaoshuo)
本文由 @雨橋同學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