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戲劇化的加冕儀式☆
1308年2月,英格蘭國王和王後在倫敦新落成的聖保羅大教堂舉行了加冕儀式。這是一個重要的加冕儀式,可以追溯到維京時代。
新王後伊莎貝拉12歲,是法國國王美男子腓力(King Philippe Le Bel,即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位)的女兒。她得到了父王的遺傳,生得貌美如花。伊莎貝拉長着一頭濃密的金發,一雙藍色的大眼睛,目光率真堅定。她機智狡黠,冷酷與溫情并存且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

電影《勇敢的心》中蘇菲瑪索飾演的伊莎貝拉王後
她的新婚丈夫國王愛德華二世(1307~1327年在位)24歲,是個沒頭腦的愚蠢之人,他所了解的娛樂就是看着宮廷裡的弄臣從桌子上掉下來。
對于年輕的女孩來說,這是一場童話般的加冕禮。當然,除去兩件事比較糟心:一堵灰泥牆倒塌,砸倒了祭壇,并砸死了一名觀衆;還有就是國王整個下午都在與他的寵臣皮爾斯·加弗斯頓(Piers Gaveston)卿卿我我,卻對自己的這位新王後視而不見。
電影《愛德華二世》劇照
愛德華讓剛被任命為康沃爾伯爵(Earl of Cornwall)的加弗斯頓負責整個儀式。國王和“王國的守護者”肩并肩坐在挂在牆上的一枚盾形紋章下面,但是這個紋章代表的不是國王與王後,而是愛德華國王和加弗斯頓伯爵。
儀式結束後,愛德華又和他的“寵臣”而不是與自己的王後坐在一起,繼續勾勾搭搭。在這個對伊莎貝拉來說十分特殊的日子裡,加弗斯頓穿着異常華麗,搶了她的風頭。據一位目擊者說:“他穿着華麗,打扮得像戰神馬爾斯,而不像是一般的凡人。”這位國王的寵臣穿着鑲有珍珠的紫色王室禮服,極具僭越之嫌,又有挑釁意味,根本不是小貴族出身的朝臣應有的穿着。他這麼做可能就是要故意激怒王後和她的親屬。
最令人感到無禮的是,加弗斯頓戴着的珠寶竟然是伊莎貝拉的父親送給愛德華的結婚禮物。法國國王的其他禮物,包括上等的戰馬,也被轉贈給了他女婿的這位寵臣。一位倫敦編年史作家說:
有傳言說,國王更喜歡這個狡猾且惡毒的男人,而非他的新娘——那個真正優雅的女人,那個最漂亮的女人。
更糟糕的是,加弗斯頓負責婚禮宴席,但雞肉根本沒有煮熟,令人大倒胃口。難怪新王後對當天的事頗為不悅,因為她的叔叔路易和查理在“看到國王頻繁地去皮爾斯那裡鬼混而冷落王後”2 時憤然離席,傳回法國。(在通路英格蘭時,他們肯定已經對這裡糟糕的飲食有所準備。)加弗斯頓還在那天設法大大激怒了英格蘭的顯要們。加冕儀式是極具象征意義的古老盛事,可追溯到973年埃德加國王時代。它來源于法蘭克人的加冕禮,代表着神聖的認可。
但對每個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大型聚會,他們可以借此展示自己的重要地位。然而,加弗斯頓被賦予了擁有大貴族家庭出身與私人武裝的人才有的地位。他捧着王冠,手執卡提納即“慈悲之劍”,這把劍被置于祭壇之上,直到國王獻上黃金将其贖回。他還可以給國王左腳鞋子上安上馬刺。加弗斯頓的這些行為令貴族們大為不滿,由此引發了彼此間長期的仇視,20年後,多數卷入這場紛争的人大都被殘忍殺害。
不出所料,愛德華和伊莎貝拉的婚姻結局并不好。由他們的婚姻帶來的英格蘭和法國王室的結合則引發了一場更大的災難。
☆曆史上的黑暗年代☆
時代1314年,在下令燒死聖殿騎士團的領袖人物幾個月之後,腓力四世去世。騎士團總團長曾在大火中詛咒腓力及其家族。詛咒他的三個兒子都将夭折,且無一留下男性後代。
腓力的孫輩中隻有一個活下來當上了國王,那就是伊莎貝拉的兒子愛德華,而他登上法國王位将使兩國陷入一場激烈且殘酷的鬥争,這場鬥争後來在維多利亞時代被稱為“百年戰争”。
“百年戰争”曆史圖檔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整個法國遭到了亡命之徒、罪犯和雇傭兵的大規模血腥蹂躏,他們把村莊洗劫一空,導緻許多人隻能住在洞穴中。整個城鎮都被摧毀,居民慘遭殺害。
這是歐洲中世紀最慘烈的戰争,但它也标志着中世紀騎士時代的終結,因為在這場戰争中,貴族騎士的統治地位首先被長弓摧毀,後來又被火器摧毀。
曆史學家稱這段時期為“中世紀晚期的危機”。雖然危機重重,這段黑暗時期卻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好處。經過傳統意義上被稱為“黑暗時代”的幾個世紀混亂和苦難之後,西方文明終于在12世紀勃發:
第一所大學設立,識字率大幅提高,歐洲幾個世紀以來首次誕生了偉大的哲學家,大教堂相繼建成,石屋取代了木屋,内讧式戰亂減少,在大多數技術領域基督徒都可與古人相提并論。11世紀的“封建無政府狀态”,通過一場互相仇殺的戰争逐漸演變成穩定而有組織的中央政權狀态,并在平和的宗教氛圍下為貿易、工業和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中世紀的歐洲大學:14世紀巴黎大學博士開會的場景,Étienne Colaud繪,來源:gallica.bnf.fr
人口不斷膨脹,歐洲大陸的貿易水準也在增長。像倫敦這樣的城市首次達到了羅馬時代的人口數量。牧師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論指出,在農業技術能使歐洲擺脫馬爾薩斯陷阱之前,人口增長意味着更多的勞動力和更多的饑餓人口,當人口增長幅度超過糧食生産幅度,就會導緻饑荒。(過去兩百年來的農業進步雖駁斥了這一點,但在此之前這卻是可能的。)英格蘭農場勞工的實際工資增長率,如果從13世紀初開始計算,此時已經跌至曆史最低水準。資源和食物緊缺,許多人患有骨骼疾病、免疫力低下,體型也比兩個世紀之前的人要小很多。
中世紀暖期的幾百年,天氣溫和幹燥,這使歐洲得以生産充足的糧食——但現在出現了小冰河期。是以在1315年,聖殿騎士團在巴黎葬身火海後的春天,歐洲大陸遭受了連續暴雨襲擊,農作物歉收。在1315年至1317年的大饑荒中,英格蘭十分之一人口喪生,但即便如此,這也不是那個世紀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非瘟疫莫屬。
☆瘟疫、饑荒與藝術☆
這種由老鼠傳播的疾病在14世紀40年代奪走了歐洲三分之一乃至一半人口的生命。1300年,英格蘭有500萬人口,僅過了一個世紀就減少了一半。對于那些沒有感染瘟疫,因而也不會咳出“黑血”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也慘不忍睹——有一半人在20歲之前死去。在英格蘭的一些貧困地區,人們的預期壽命可能低至18歲。
電影《黑死病》劇照,此時黑死病已經蔓延到了歐洲
雖然嬰兒期是最危險的時期,但是即使是那些到了成年期并且已經活了相對較長時間的人,也會經曆各種慢性疾病和痛苦。在那時,現代意義上的“童年”并不存在——中世紀的男孩從7歲就要開始工作,并可以被處以絞刑。女孩通常14歲就會懷孕,生育期将持續20年,而分娩死亡率高達六十分之一。是以到了30歲,女人已經精力耗盡,或者用傑弗裡·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話來說,她們就像是“冬季牧草”。
當時不隻有瘟疫、饑荒和戰争這些災難。天主教會也出現了分裂,有兩名教皇共存,他們之間的互相敵對給人們造成了無盡的痛苦甚至死亡。14世紀中葉,意大利出現了災難性的銀行業崩潰,還發生了多次大地震。法國和英格蘭都爆發了極端暴力的農村起義。
總之,所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都出了問題,許多作家都哀歎世界末日即将來臨。
然而,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藝術和詩歌作品,如喬托、但丁、薄伽丘以及英格蘭的傑弗裡·喬叟的作品。繪畫藝術在這一時期也得以升華。在英格蘭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懷希頓·特雷迪奇》(Wychton Tripdich)中,金雀花王朝末代君主理查二世(他去世于1400年,可謂與14世紀同時謝幕)的形象迸發出文藝複興藝術的奪目光芒。
理查二世曆史圖檔
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憲政史上最重要的發展時期,下議院誕生,議會成為君主所依賴的立法機構。這一切都始于愛德華二世令人恐懼的父親(愛德華一世)和他永不滿足的戰争欲望。
如果想盡覽這個黑暗年代的風雲變化,推薦閱讀《惡病年代:騎士、瘟疫、百年戰争與金雀花王朝的凋落》。
文/《惡病年代》,(英)埃德·韋斯特(Ed West) 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4">推薦閱讀:</h1>
一小時英格蘭史系列
《惡病年代:騎士、瘟疫、百年戰争與金雀花王朝的凋落》
(英)埃德·韋斯特(Ed West) 著,
史耕山 萬紅芳 譯
回望英格蘭中世紀的那段百年巨蕩,
一窺騎士時代刀光劍影、災亂頻仍的種種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