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3年,忽必烈借助革囊渡江,翻越阿刷山,留下了轟轟烈烈的“元跨革囊”,如今,除了瞻仰革囊渡遺址外,從奉科的飲食中發現這個地方獨有的味道。
革囊宴,取自“元跨革囊”的故事,保留了當時款待元軍的琵琶肉、原味火腿、清炖全羊、麻辣清香檸檬雞等菜色。再輔以奉科當地的特色菜和時興菜,形成了一桌既具文化内涵,又富有地方個性的特色飲食。
革囊宴之大扇琵琶肉
琵琶肉又稱豬膘肉。金沙江沿岸幹熱河谷地區的納西、摩梭、普米人将膘肥體壯的土豬宰殺後,除去内髒、剔除骨頭,用鹽和花椒撒在腹腔内,縫合後風幹腌制成整豬臘肉,因外形頗似琵琶,故稱“琵琶肉”。
在奉科,豬膘肉同時也是招待遠客的重頭菜。在火上炙烤,燒去多餘的毛,同時也讓豬皮起酥,之後用熱水清洗幹淨。上好的豬膘肉,在炙烤和清洗以後,就已經呈現誘人的紅色。在制作它時,為了達到解膩的效果,還加入了蔓菁葉。
革囊宴之清炖全羊
此菜選用本地黑山羊,肉質細嫩,湯色清亮,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羊肉獨有的鮮香。六七十斤的骟羊,皮子被剝去制作革囊以後,羊肉用大鍋清炖。
将各個部位的羊肉選出,切好,洗淨,鍋中放入蔥姜花椒等去腥,待血沫浮起後,把羊肉撈出洗淨,另坐一鍋水,再次烹煮即可。
羊肉在奉科是僅次于豬膘肉的大菜,奉科人會養羊,也喜歡養羊,以前,不管大事小事,餐桌上都有羊肉的身影,且大都以清炖的方式出現在餐桌上。
革囊宴之羊血腸
這道菜是羊在奉科人家的第三個歸屬。
主料有羊油碎、羊腸、羊血。把切好的羊油碎放入接好的羊血中,加鹽調味,蔥花和韭菜末去腥,攪拌的過程中不斷加入适量的清水,使羊血嫩滑。這是一個很考驗功夫的過程,水加少了,羊血梆硬,水加多了,羊血也就變成了一鍋血水。
人們常用羊腸小道來形容道路的崎岖和艱險,羊腸成為菜肴的時候,崎岖的特點也并沒有減少。将拌好的羊血注入羊腸,入鍋炖煮以後,還需拿着一根細針守在鍋旁,在血腸上戳洞、放氣。如果沒有這個步驟的話,血腸會炸裂,最終變成一鍋血水。
革囊宴之麻辣清香檸檬雞
這是奉科最出名的食材青花椒所制成。
奉科鎮位于玉龍縣最東部,鎮上海拔落差大,氣溫垂直分布,是高寒山區、山區、金沙江河谷為一體的立體氣候。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了飽滿、色澤鮮麗、麻味純正、麻度高、清香味濃郁的奉科青花椒。
這道菜用本地高腳山雞做原料,整雞煮熟,選用當地野生的大果檸檬涼拌,加之在熱油裡激發過香味的青花椒和小米辣子,清香而提神。
據傳,忽必烈也曾憑借此道菜順利翻越了太子關,也是以這道菜還有一個引以為傲的名字——阿刷太子雞。
元跨革囊之革囊宴
除了以上菜肴以外,在革囊宴裡還有把春天的青菜和秋天的黃豆合制而成的青菜點豆腐;用洋芋泥、本地豆腐、核桃油、青花椒等炸制而成的麻辣圓子;與豬膘肉搭配獨具風味的牛頭飯;還有奉科三大美食之一的火腿......每一道裡都展現着對本地食材的物盡其用,每一道背後,都擺滿了“食物組成的故事”。
于食物而言,文字總是蒼白的,隐藏在、城市、鄉鎮之中的美食,也絕不止于此。我們喜歡尋味,因為充滿樂趣,因為我們對食物有瘾,也有情感上的依賴。
你還吃過哪些美食啊,
留言跟我們分享吧~
來源:掌心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