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産品越來越珍稀的今天,海虹基本能算是膠東地區最便宜的海鮮了,而且相比二十多年前,其價格基本沒怎麼漲,在膠東的大集上,10塊錢能買到六七斤,一次買5塊錢的,就能有一盆,夠全家人一頓吃的了。

花五塊錢買的海虹
海虹,也寫作海紅,是膠東這邊的叫法,正式學名叫贻貝,在南方也被叫做青口。膠東地區的海虹價格異常便宜,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在六七十年代,因為出口創彙的需要,政府大力鼓動沿海漁民養殖海虹,海虹養殖區域廣、面積大,在煙台和威海沿海的各縣市都有大面積的養殖,尤其是威海的乳山市和煙台的海陽市,海虹産量最大,品質較好。當年鎮村幹部為了鼓動漁民養殖海虹,跟漁民宣傳說兩個海虹的營養價值,能頂得上一個雞蛋,這應該有浮誇的成分。
二是海虹養殖成本低,不需要人工育苗,也不需要投喂,隻需在沿海搭好堅固的架子,然後适當間距排布海虹養殖專用的大橡膠棒,俗稱海虹棒,海虹的野生幼苗就會自動附着其上,并逐漸自然生産。海虹養殖的主要投入是物料費用,相比于魚蝦和牡蛎養殖,成本要低很多。
但在膠東以外的很多地方,海虹卻是十分珍貴的食材,比如海虹在法國大菜裡就占據重要地位,售價不菲,當然法國大菜裡不會稱之為海虹,他們都稱之為贻貝(英語:mussel,法語:moule),如果叫做海虹,肯定賣不上價。
在南方很多地區,海虹也比較珍貴,南方地區一般管海虹叫青口。我煙台一朋友一次出差去南方,晚上當地老闆做東請客,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非常隆重的上了一道青口做的湯。品嘗過後,南方老闆不無炫耀地問我朋友:“在你們煙台也能吃到這個吧?",我朋友回答說:“也能吃到,但不常吃”。朋友說得也算實情,海虹在膠東太過普通和便宜,普通人家還多吃些,有錢人一年也就吃幾次。
在我老家乳山縣城,一次一個工廠的廠長給全廠職工開大會,會上為激發職工幹勁,提高企業效益,對大夥說:“你們看看人家某某廠,家屬區垃圾箱裡倒得全是蝦殼,再看看咱們廠家屬區垃圾箱裡,倒得全是海虹殼。”也就是說當時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吃魚吃蝦,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隻能多買些便宜的海虹,回家打打牙祭。
上世紀90年代,膠東沿海地區大規模的養殖對蝦,因為海虹價格便宜,産量也大,當時很多養殖場就大量購進海虹,粉碎後作為餌料來喂養對蝦。
海虹除了可以鮮吃,也可以蒸熟或煮熟後,把肉從殼上剝下,曬幹做成幹貨,曬好的幹貨叫做淡菜,在六七十年代曾大量出口國外,換取外彙,可以說為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時至今日,海虹仍然是膠東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物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