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風流人物曆代名将-屠盡胡人的冉闵

關于冉闵,曆來都有很大的争議,有人說他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最英雄的人物;有人說他是一界屠夫。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來自漢族,馳騁北方的猛将。

冉闵,(?-公元 352),漢族,字永曾,小字棘奴,父親冉瞻,西晉魏郡内黃人(今河南省安陽市内黃西北),祖先是漢朝黎陽騎督都,世代的牙門将。

匈奴、鮮卑等北方胡族攻入中原後,西晉王室及士族大舉遷徙,在長江南岸建立了東晉政權。唐代房玄齡主編的《晉書•王導傳》記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也就是說,為避戰亂,有十分之七的中原人口都遷往了江南。而那些無力遷徙的北方漢族,則命運悲慘。胡人所到之地,盡皆屠戮。真可謂“狼煙千裡,十不存二”。

後趙的統治者石虎,更是以殘暴著稱,他以殺人為樂,荒淫無度。漢人被殺者無以計數,苦不堪言。

石虎的兒子石邃更是胡作非為,他甚至把人殺掉,把人肉與牛羊肉合着煮熟,分給左右大臣品嘗,讓大臣識别味道……

在後趙這種野蠻統治下,中原漢族人口數量一下銳減到四五百萬,史書記載“北地蒼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漢族人的數量甚至被遷入的胡人超越。在此危亡的情況下,漢人組織起來,跟胡人展開殊死較量,結果幾乎都歸為失敗。這是這個時代的背景。

我覺得民族沖突的根源是文化的沖突。“非我族類,必生異心”的說法,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說法。因為北方中原地帶适合人們居住繁衍,是以處于華夏版圖邊緣的民族都願意内遷。但因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特點和風俗,也許此時處在民族之間的磨合期,戰亂頻發,那每個民族都想自保,那就得消滅别的民族。其實在消滅過程中,民族之間的很多文化也會開始融合。同時産生了民族之間的屠殺與仇恨。

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的。當留在北方的漢族快要被消滅的時候,就出現了一位漢族猛将:冉闵。

冉闵家累世為将,西晉末年,冉家人曾跟随陳午的“乞活軍”抗擊胡人。後來因寡不敵衆,被時為劉淵部下的石勒打敗,暫時歸降。

此戰雖敗,但冉闵的父親冉瞻卻給石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十六國春秋》記載:“(冉瞻)時年十二。長而勇悍,便弓馬,臨陣不顧。”石勒一眼就看中冉瞻的勇猛,認為“此兒壯健可嘉”,俘獲之後,讓石虎收為養子。後來拜為左積射将軍,封為西華侯。幾年後,冉瞻敗于劉曜的部隊,被劉曜斬殺,一代将星隕落。

冉瞻死後,就留下了兒子冉闵。史書記載:“闵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拜建節将軍,徙封修成侯,曆位北中郎将、遊擊将軍。季龍之敗于昌黎,闵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及敗梁犢之後,威聲彌振,胡夏宿将莫不憚之。”

“殺胡令”是成氣候之後冉闵最為著名的政令,他先後頒發三道“殺胡令”。這些指令一出,餘下的漢人們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複仇了。冉闵親自帶隊,光在邺城就屠殺了二十萬的羯族人。一日之内,便有數萬胡人被砍頭。無論男女老幼,都不能幸免,屍體被抛在城外,成為野狗豺狼的晚餐。

在“殺胡令”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幾百萬羯族、匈奴、羌、氐等胡人平民滅死亡,近百萬胡人士兵被斬殺。而受屠殺最多的羯族,則或遷徙、或被屠,基本在中原地區滅絕。

公元 350 年,在基本消滅胡人統治後,冉闵建國稱帝,定都邺,國号大魏,史稱冉魏。

後來胡人面對此種慘境,開始了絕地反擊:他們組成聯軍,攻打冉魏。在攻伐的過程中互有勝負。後來後趙皇帝和餘黨被冉魏消滅。再後來因輕敵被鮮卑族建立的前燕大将慕容恪所俘虜。

慕容恪将五花大綁的冉闵送到鮮卑皇帝慕容儁(音“俊”)跟前,慕容儁知道眼前這個人的分量,便站在冉闵面前,羞辱他道:“你這個奴仆下人,也想妄稱天子嗎?”冉闵昂首答道:“天下大亂,爾等夷狄之族,人面獸心,尚欲篡位謀反。我乃一世英雄,為何不能做帝王!”慕容儁聽後大怒,令人将冉闵鞭打三百餘下,然後推到龍城遏陉山(今遼甯省朝陽縣遏陉山),斬首示衆。

冉闵人頭落地後,遏陉山左右七裡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七個月内,天旱不雨。慕容儁非常恐懼,以為是上天發怒,趕緊命人祭祀冉闵,封其為武悼天王。祭祀當天,又是天降大雪。

史載:在冉闵死後,胡人不久又開始了對漢人的瘋狂報複。冉闵用其一生所給後人留下的最主要的文化就是:用殺人、鐵血的手腕隻能解決一時的沖突,卻不可能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