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古风流人物历代名将-屠尽胡人的冉闵

关于冉闵,历来都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他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最英雄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一界屠夫。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来自汉族,驰骋北方的猛将。

冉闵,(?-公元 352),汉族,字永曾,小字棘奴,父亲冉瞻,西晋魏郡内黄人(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西北),祖先是汉朝黎阳骑督都,世代的牙门将。

匈奴、鲜卑等北方胡族攻入中原后,西晋王室及士族大举迁徙,在长江南岸建立了东晋政权。唐代房玄龄主编的《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也就是说,为避战乱,有十分之七的中原人口都迁往了江南。而那些无力迁徙的北方汉族,则命运悲惨。胡人所到之地,尽皆屠戮。真可谓“狼烟千里,十不存二”。

后赵的统治者石虎,更是以残暴著称,他以杀人为乐,荒淫无度。汉人被杀者无以计数,苦不堪言。

石虎的儿子石邃更是胡作非为,他甚至把人杀掉,把人肉与牛羊肉合着煮熟,分给左右大臣品尝,让大臣识别味道……

在后赵这种野蛮统治下,中原汉族人口数量一下锐减到四五百万,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汉族人的数量甚至被迁入的胡人超越。在此危亡的情况下,汉人组织起来,跟胡人展开殊死较量,结果几乎都归为失败。这是这个时代的背景。

我觉得民族冲突的根源是文化的冲突。“非我族类,必生异心”的说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说法。因为北方中原地带适合人们居住繁衍,所以处于华夏版图边缘的民族都愿意内迁。但因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也许此时处在民族之间的磨合期,战乱频发,那每个民族都想自保,那就得消灭别的民族。其实在消灭过程中,民族之间的很多文化也会开始融合。同时产生了民族之间的屠杀与仇恨。

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当留在北方的汉族快要被消灭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位汉族猛将:冉闵。

冉闵家累世为将,西晋末年,冉家人曾跟随陈午的“乞活军”抗击胡人。后来因寡不敌众,被时为刘渊部下的石勒打败,暂时归降。

此战虽败,但冉闵的父亲冉瞻却给石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十六国春秋》记载:“(冉瞻)时年十二。长而勇悍,便弓马,临阵不顾。”石勒一眼就看中冉瞻的勇猛,认为“此儿壮健可嘉”,俘获之后,让石虎收为养子。后来拜为左积射将军,封为西华侯。几年后,冉瞻败于刘曜的部队,被刘曜斩杀,一代将星陨落。

冉瞻死后,就留下了儿子冉闵。史书记载:“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拜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杀胡令”是成气候之后冉闵最为著名的政令,他先后颁发三道“杀胡令”。这些命令一出,余下的汉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复仇了。冉闵亲自带队,光在邺城就屠杀了二十万的羯族人。一日之内,便有数万胡人被砍头。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能幸免,尸体被抛在城外,成为野狗豺狼的晚餐。

在“杀胡令”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几百万羯族、匈奴、羌、氐等胡人平民灭死亡,近百万胡人士兵被斩杀。而受屠杀最多的羯族,则或迁徙、或被屠,基本在中原地区灭绝。

公元 350 年,在基本消灭胡人统治后,冉闵建国称帝,定都邺,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后来胡人面对此种惨境,开始了绝地反击:他们组成联军,攻打冉魏。在攻伐的过程中互有胜负。后来后赵皇帝和余党被冉魏消灭。再后来因轻敌被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大将慕容恪所俘虏。

慕容恪将五花大绑的冉闵送到鲜卑皇帝慕容儁(音“俊”)跟前,慕容儁知道眼前这个人的分量,便站在冉闵面前,羞辱他道:“你这个奴仆下人,也想妄称天子吗?”冉闵昂首答道:“天下大乱,尔等夷狄之族,人面兽心,尚欲篡位谋反。我乃一世英雄,为何不能做帝王!”慕容儁听后大怒,令人将冉闵鞭打三百余下,然后推到龙城遏陉山(今辽宁省朝阳县遏陉山),斩首示众。

冉闵人头落地后,遏陉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七个月内,天旱不雨。慕容儁非常恐惧,以为是上天发怒,赶紧命人祭祀冉闵,封其为武悼天王。祭祀当天,又是天降大雪。

史载:在冉闵死后,胡人不久又开始了对汉人的疯狂报复。冉闵用其一生所给后人留下的最主要的文化就是:用杀人、铁血的手腕只能解决一时的矛盾,却不可能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