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清華大學校友總會釋出消息,清華原黨委副書記陳舜瑤,因病于7月31日去世,享年102歲。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陳舜瑤是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宋平的夫人,他們在清華園收獲愛情,一同親曆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運動。

陳舜瑤(資料圖)
陳舜瑤是福州人,1917年9月生于濟南,1936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工學院土木系學習,1953年回到清華,工作八年,曆任副教務長、校長助理、黨委副書記。
她的丈夫為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兩人在清華園收獲了愛情,并參加了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一二·九”運動。宋平出生1917年4月,1935年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比陳舜瑤高一屆。
兩人後來前往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裡,陳舜瑤還為周恩來當過書記員。
宋平、陳舜瑤夫婦(資料圖)
1939年夏,因馬受驚,周恩來摔傷了右臂。組織上派陳舜瑤給他當書記員,由他口授,陳舜瑤代他記錄、抄寫、整理有關文稿、檔案。
陳舜瑤曾回憶說:“剛要畢業,中央組織部給馬列學院寫了個條子,找我去談話,說周副主席受了傷,手不能正常寫字了,周副主席口述的話你要記下來,材料要保密——女同志不多接觸人,保密條件好。”
“到楊家嶺後,周副主席問了我的履歷,給了我一個筆記本,說試試看。先記的是‘八·一’報告提綱。他很不習慣地說一句等着别人記一句。他回别人的書信總是一口氣說完,我寫出來。有時他指出口氣不對,就說一句,讓我寫一句。”陳舜瑤如是說。
陳舜瑤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14年,正值全國人大成立60周年,她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自己已經97歲了,很多事情慢慢淡忘了,但有兩件卻是終生難忘。一件是新中國成立,另一件就是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并制定了1954年憲法。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宋平與陳舜瑤夫婦非常關心教育問題,多次幫助失學兒童、貧困兒童。比如早在1994年9月,他們曾通過希望工程,資助過三名失學孩子;1995年8月,還給陝西省山陽縣希望工程辦公室寄去1600元,表示要幫助4名兒童複學。
宋平、陳舜瑤夫婦與支教青年合影(資料圖)
又如2014年6月,宋平拄着拐棍,參加了一場“圓夢”慈善助學活動,這是他十八大後首次出現在公開新聞報道中。次年10月,他們在北京市西城區的一個四合院,與“美麗中國”的幾位“90後”支教老師會面交談。
以下為清華校友總會發的訃聞及陳舜瑤所寫回憶文章——
<h1 class="ql-align-center">陳舜瑤學長逝世 享年102歲</h1>
清華大學1936級校友、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陳舜瑤同志,因病于2019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陳舜瑤,女,福建省福州市人,1917年9月生于山東濟南。1936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工學院土木系學習,1937年12月在長沙臨時大學加入中國共産黨。1938—1939年在延安中央黨校、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起,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宣傳部、統一戰線委員會文化組和南京中共代表團工作。1947—1948年任哈爾濱市女中校長、中教局局長,後在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工作。
1949年起,曆任東北團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副書記。1953年起,曆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校長助理、黨委副書記。1961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傳部副部長、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81—1988年任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室務委員、顧問。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沉痛悼念陳舜瑤老學長!
<h1 class="ql-align-center">清華的記憶像校花紫荊</h1>
陳舜瑤(1936級,土木)
我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抗日戰争爆發後,就讀于長沙臨時大學,年底離校北上,輾轉去延安學習。随後配置設定在中共上司下重慶十八集團軍辦事處和南京中共代表團工作。直到解放戰争打響,才回到東北解放區,從事青年運動和教育工作。1953年初,重返母校工作整整八年。1961年又調到西北,主要做宣傳文教工作。幾經曲折,1981年又調回北京,做政策研究工作,不久以年老從第一線退下來。這就是我離開清華後半個多世紀的簡單經曆。
1949年清華老校友在沈陽合影。右起:陳舜瑤、宋平、何禮夫婦、薛公綽夫婦及子女
我在清華僅僅三個學期,卻影響了我一生。回想初入學時,也曾夢想災難深重的祖國有朝一日能夠站起來,我願為建國而努力。為此,我渴望學點建國真本領。但是,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痛感救亡是最急迫任務,就和許多同學一起,投身到清華園裡如火如荼的救亡活動中。我們懷着憂國憂民的深情,參加各種報告會、時事讨論會,熱烈讨論時局動向和國家前途。我們曾在燈火通明的教室裡為綏遠抗日将士趕縫棉背心。我們組織了海燕歌詠團,要學暴風雨前的海燕,呼喚抗日,大禮堂常傳出《松花江上》和《五月的鮮花》的歌聲。我們為了鍛煉自己,曾聚集在西山無梁殿,半夜爬上鬼見愁,坐在峰頂等待破曉。我也曾騎自行車沿着鄉間小路去婦女識字班教課,使我這在城市生長的學生初次接觸到農村。這段生活啟迪我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1990年陳舜瑤參加級慶留影。前排左起:徐元冬、陳舜瑤、謝文(徐夫人);後排左起:李舜英、丁永齡、周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重返母校,再同當年師長、校友、教師、職工、同學一起,實作我當年夢想,以滿腔愛國熱情,學習建設祖國的知識。改建的水工實驗室裡回響着新一代同學自己譜寫的建設祖國的豪邁歌聲,水利系師生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親自參加修築密雲水庫,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同學被安排到重點工廠實習,有機會接觸國内最新技術。每當我陪内賓、外賓參觀程控機床表演時(1958年這還是新鮮事物),不禁想起當年我們金工實習時工廠裡的皮帶車床和電鑽。
新中國塑造了新清華,新清華又蘊藏着老清華的愛國傳統和優良學風,雖然從1961年起我離開清華已快三十年了,現在清華又煥然一新,幾乎難尋舊迹了,但是在我心中,清華的記憶像校花紫荊,紅紫芳菲,永不褪色。
我愛清華,我愛清華人。
(原載《清華十二級紀念刊》(1990年),2017年1月26日經陳舜瑤審閱同意刊登于《清華校友通訊》複75輯。)
資料來源:清華校友總會微信公号、人民日報、《京華周刊》、人民網、《黨風與廉政》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