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南天天文台拍攝的42個小行星“天體表”,小行星起源的線索小行星目錄

歐洲南天天文台拍攝的42個小行星“天體表”,小行星起源的線索小行星目錄

這個圖像看起來像是岩石的目錄,是将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包含的最大級小行星42個一覽化的圖像。也就是小行星“目錄”。

該圖像是使用智利的歐洲南天天文台(ESO: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超大型望遠鏡(VLT:Very Large Telescope)拍攝的。過去從未有過小行星組被如此清晰地成像過。

這次的觀測表明,從球狀到“狗的骨頭”等小行星的特殊形狀,有助于天文學者追蹤太陽系内小行星的起源。

歐洲南天天文台拍攝的42個小行星“天體表”,小行星起源的線索小行星目錄

42個裡面,大部分的尺寸都超過了100km。特别是在小行星帶上超過200km的23個中有20個被成像。最大的天體是直徑約940km的賽雷斯(Ceeres)和約520km的貝斯塔(Vesta),最小的天體是直徑約90km的烏拉尼亞(Unia)和奧索尼亞(Ausonia)。

研究小組通過再次确認天體的形狀,明确了觀測到的小行星主要分為兩個種類。既有像higiea(Hygiea)和賽雷斯那樣幾乎完全球形的東西,也有像被稱為“狗的骨頭”的古拉帕特拉(Kleopatra)那樣,有獨特的“細長”形狀的東西。

歐洲南天天文台拍攝的42個小行星“天體表”小行星的起源也有線索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小行星目錄</h1>

歐洲南天天文台拍攝的42個小行星“天體表”,小行星起源的線索小行星目錄

另外,通過組合小行星的形狀和品質資訊,發現根據樣品密度會有很大的變化。包括蘭貝爾塔(Lamberta)和希爾維亞(Sylvia)在内的四個小行星密度最低,約為1.3g/cm3,與煤炭密度幾乎相同。另一方面,密度最高的是普希克(Psyche)和加勒比(Kalliope),分别是3.9g/cm3和4.4g/cm3,比鑽石密度(3.5g/cm3)還要高。

這個密度的差異,暗示着小行星的組成有很大的不同,天文學者能得到關于小行星的起源的重要線索。捷克布拉格的卡雷爾大學(Charles University)的天文學家Josef Hanus如下所述。

歐洲南天天文台拍攝的42個小行星“天體表”,小行星起源的線索小行星目錄

“這次的觀測結果強烈地證明了小行星形成後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移動。特别是密度最低的小行星,是在超越海王星軌道的偏遠地區形成的,并移動到了現在的位置。”

第二張圖像是将“小行星目錄”海報化的。軌道雖然不是實際的縮尺,但是很值得一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