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天文台FAST團隊:青春力量托舉“中國天眼”

作者:光明網

中新網北京5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我們的青春很特别,是圍着‘一口鍋’在轉。”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姜鵬說的這口“鍋”非同尋常,它是位于貴州平塘的世界級超級大科學工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既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天眼”,也是面向全球開放的“世界巨眼”。

從“中國天眼”之父、人民科學家南仁東1994年首次提出FAST工程構想,到2001年FAST預研究作為中科院首批“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立項;從2011年3月開工建設,到2016年9月落成啟用;從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作,到2021年3月底正式向全世界開放;從2017年10月首次發現6顆新脈沖星,到目前已發現脈沖星逾340顆并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數十年如一日投身喀斯特地貌的窪坑中艱辛求索,中科院國家天文台FAST團隊以滿腔激情的青春力量,托舉起舉世矚目的“中國天眼”。

國家天文台FAST團隊:青春力量托舉“中國天眼”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資料圖:位于貴州平塘的“中國天眼”(FAST)。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和“中國天眼”共同成長

“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基于FAST産生的,可以說,我的科研與工程成長都得益于FAST,是FAST培養出來的。我覺得自己很幸運,這些年能參與這樣一個國之重器的項目。”

FAST運作和發展中心(FAST中心)結構與機械工程部機械組組長姚蕊說,她2005年剛進入清華大學讀研究所學生時就參與FAST項目,建設期間負責饋源艙工作,通過大膽創新和嘗試,将饋源艙由傳統圓柱體成功轉變成“鑽石三角形”。

已在FAST工作12個年頭的FAST中心測量與控制工程部測量組組長于東俊,參與了FAST從建設到調試運作的整個過程。“努力過,奮鬥過,追求過,也失落過,但更多的是和FAST一起成長過程中的收獲和快樂”。

他說,在參與FAST建設過程中,自己也得到鍛煉和成長,作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對責任和擔當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就是把自己應做的事情做好,并對結果負責。

FAST中心結構與機械工程部主任李輝博士畢業後進入FAST工作已經15年,親眼見證FAST從無到有、從概念變成現實的成長曆程,他也成長為一名将科學、技術和工程管理聯系在一起的綜合人才。

“也隻有像FAST這樣的大型項目能夠給我提供這樣一個可以接觸各個領域,豐富自身經曆的機遇。這種機遇無疑是一種财富,極大拓展了我的視野,更增強了我在今後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難的自信心。”李輝說。

FAST中心測量與控制工程部主任孫京海2005年作為南仁東研究所學生加入FAST,參與饋源支撐系統的仿真和實驗研究,研究所學生畢業後進入FAST工程團隊,先後開展多個學科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方案設計和工程實施。

他說,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為FAST注入了15年的汗水和心血,同時FAST也幫助我成長,擴充知識和經驗,在克服困難和挫折中不斷收獲信心”。

FAST中心電子與電氣工程部主任甘恒謙認為,FAST團隊是一支青年人占多數并發揮巨大作用的隊伍,他們中的很多人伴随着FAST一起成長。FAST也是一個平台,給這些青年人成長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他說,現在的FAST團隊正是由這些在FAST建設、調試和運作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優秀的、有擔當的、有責任感的青年人組成。“作為FAST團隊的一員,我感到非常榮幸”。

很自豪青春在FAST燃燒

“自己的青春在FAST這裡燃燒,我覺得很自豪。”FAST中心現場運維工程師孫純2012年碩士畢業入職FAST,2014年開始到FAST現場長期駐場,先後從事綜合布線施工、FAST總控系統軟硬體調試及試觀測工作,2020年至今從事FAST觀測計劃安排工作。

她說,從當年20多歲,到現在30多歲,自己接下來還要繼續在FAST工作下去。“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參與到大國重器的建設及運維,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作為青年一代,希望我能夠成為一個紐帶,加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FAST運維好,不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

FAST中心綜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2008年博士畢業加入FAST團隊,先後完成FAST饋源支撐六塔選址、大跨度柔性六索并聯機器人研制建設、動光纜研制等任務。

他表示,這13年風風雨雨一路走來,經常能遇到“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絕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正是FAST團隊身上有着深深的“科學情懷”,才讓他們能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闆凳,在大窩凼的艱苦環境中奉獻青春、堅守下去。

作為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我們要把‘中國天眼’運作好、維護好,創造更多的觀測時間,讓更多的天文學家能夠用我們的裝置,把宇宙看得更清晰,産出更多的科學成果,在世界科技創新大潮中,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潘高峰說。

姚蕊稱,青年人将個人的科研發展和國家需求聯系一起,是個人能力和國家實力的共同成長過程。在科研的道路中,她會堅守在第一線,沉下心繼續做科研,用在FAST累積的創新經驗和思維方式助力更多科研突破。

李輝則非常榮幸能加入FAST這樣一個研發和創業團隊,可以紮紮實實地為中國的天文事業發展和科技水準進步添磚加瓦,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踐行“回饋公衆,回饋社會,回饋國家”的責任。

孫京海認為,青年人的優勢是充滿好奇心、富有創造力,不畏懼失敗。“好奇心使我加入FAST團隊,敢于嘗試自己不熟悉的技術領域;創造力彌補了經驗上的不足,面對困難能夠另辟蹊徑,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不怕失敗,讓我們在創造的道路上堅持下去”。

傳承南仁東獻身科學精神

在FAST團隊心中,一手締造“中國天眼”并為之獻出生命的南仁東老師是神一般的存在。

FAST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一直保留着向南仁東彙報“我們的望遠鏡能跟蹤了”以及南仁東生前最後回複的微信消息。他認為,南老師是FAST團隊每個人的故事的起點。

已在FAST工作12年的FAST中心科學觀測與資料部科學觀測組組長錢磊回憶說,剛來FAST報到時,南仁東老師等請他和新同僚在食堂吃午飯,聊未來的工作,南老師他們都沒上司的架子,讓他堅定了在FAST工作的信念。

在錢磊印象中,南老師似乎随時都在機關,他偶爾在國慶和春節假期到辦公室拿書就能碰上南老師。“這個時候南老師就找我讨論些科學問題,都是他在早年間以及工程工作間隙思考的問題。多數讨論都沒什麼答案,不過能看到不同的視角和思考方式,我很有收獲。另一方面,看到南老師這麼努力工作,我也不敢懈怠”。

錢磊表示,現在,青年科研人員已經逐漸接過FAST的工作,必須要盡力發光發熱,為FAST出好成果、出大成果貢獻力量。

作為中科院國家天文台聯合培養的研究所學生,黃夢林2014年6月畢業後加入FAST團隊,主要負責FAST資料中心建設和運作維護。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她覺得除了兢兢業業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之外,還要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态度,樹立創新意識。

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光榮傳統,吃苦耐勞、嚴謹求實、潛心鑽研。“比如我們敬愛的南仁東老師,他的雕像時刻矗立在FAST綜合樓門旁,透過辦公室的窗戶看到南老師,想着他為FAST付出畢生的心血,鼓舞着我能為FAST、為科技強國貢獻自己微薄之力,這輩子就值得了。”黃夢林說。

甘恒謙認為,FAST團隊也是一支有着光榮傳統的隊伍,以南仁東為代表的老一輩FAST科研工作者,潛心研究,默默耕耘,堅持自主創新,艱苦奮鬥,曆時20多年,攻克衆多FAST建造技術難題,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現在的“中國天眼”。

FAST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站在這個曆史的節點上,應該繼續發揚南仁東精神,勇于擔當,把FAST運作維護好,保持優良觀測性能,産出高品質觀測資料,以重大科學成果回饋社會。

姚蕊指出,FAST在提出之初、設計之時甚至到建設最後階段都面臨很多質疑,而這個過程中南老師堅持了20多年,青年科研人員應該學習這樣的精神,認準方向就要堅持,勇往直前。

如今,“中國天眼”已正式投入運作并向全球開放,FAST團隊青春力量後續前進目标和方向備受關注。

孫純透露,FAST已開發出觀測項目英文申請評審系統,實作從申請、建立、安排、執行的“一條龍”服務。“我們會不斷完善,希望能夠為全球的天文科學家提供更好的基礎服務,讓FAST出更多的成果”。

姜鵬表示,做一台好用的天文望遠鏡是不能忘記的初心,希望後來者們用好FAST這個裝置,是未來美好的願景。FAST團隊從現在起要轉換心态與角色定位,由過去的建設、調試、運維更多轉變為服務,雖然中外使用者“衆口難調”,但FAST團隊要建立公平觀測機制,努力為全球科學家提供良好服務。(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