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欧洲南天天文台拍摄的42个小行星“天体表”,小行星起源的线索小行星目录

作者:杭月狼
欧洲南天天文台拍摄的42个小行星“天体表”,小行星起源的线索小行星目录

这个图像看起来像是岩石的目录,是将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包含的最大级小行星42个一览化的图像。也就是小行星“目录”。

该图像是使用智利的欧洲南天天文台(ESO: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超大型望远镜(VLT:Very Large Telescope)拍摄的。过去从未有过小行星组被如此清晰地成像过。

这次的观测表明,从球状到“狗的骨头”等小行星的特殊形状,有助于天文学者追踪太阳系内小行星的起源。

欧洲南天天文台拍摄的42个小行星“天体表”,小行星起源的线索小行星目录

42个里面,大部分的尺寸都超过了100km。特别是在小行星带上超过200km的23个中有20个被成像。最大的天体是直径约940km的赛雷斯(Ceeres)和约520km的贝斯塔(Vesta),最小的天体是直径约90km的乌拉尼亚(Unia)和奥索尼亚(Ausonia)。

研究小组通过再次确认天体的形状,明确了观测到的小行星主要分为两个种类。既有像higiea(Hygiea)和赛雷斯那样几乎完全球形的东西,也有像被称为“狗的骨头”的古拉帕特拉(Kleopatra)那样,有独特的“细长”形状的东西。

欧洲南天天文台拍摄的42个小行星“天体表”小行星的起源也有线索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小行星目录</h1>

欧洲南天天文台拍摄的42个小行星“天体表”,小行星起源的线索小行星目录

另外,通过组合小行星的形状和质量信息,发现根据样品密度会有很大的变化。包括兰贝尔塔(Lamberta)和希尔维亚(Sylvia)在内的四个小行星密度最低,约为1.3g/cm3,与煤炭密度几乎相同。另一方面,密度最高的是普希克(Psyche)和加勒比(Kalliope),分别是3.9g/cm3和4.4g/cm3,比钻石密度(3.5g/cm3)还要高。

这个密度的差异,暗示着小行星的组成有很大的不同,天文学者能得到关于小行星的起源的重要线索。捷克布拉格的卡雷尔大学(Charles University)的天文学家Josef Hanus如下所述。

欧洲南天天文台拍摄的42个小行星“天体表”,小行星起源的线索小行星目录

“这次的观测结果强烈地证实了小行星形成后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移动。特别是密度最低的小行星,是在超越海王星轨道的偏远地区形成的,并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

第二张图像是将“小行星目录”海报化的。轨道虽然不是实际的缩尺,但是很值得一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