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天文台

作者:寒蕭99

我們都知道,天文台是進行天文觀測的地方,一些大型和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就安置在天文台上,目前國内有三大天文台:國家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這三大天文台下屬又有若幹子天文台,分布在全國各地。比如大家熟悉的貴州500米射電望遠鏡就是隸屬于國家天文台的一個觀測站點。

中國古代天文台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然而天文台并非是現代的産物,在古代各個文明就已經開始了天文觀測,也先後建造了不同風格和功能的天文台。在我國古代,天文觀測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的一種帶有宗教禮儀性質的活動,是以古代的天文機構是由帝王和國家直接控制的,而作為天文觀測的主要機構,天文台的建造和使用也完全是以國家為主導的。

《詩·大雅·靈台》,孔穎達疏“天子有靈台,是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故也,四方而高曰台;是以天象在上,須登台望之,故作台以觀天也”。這個古人觀察天象的靈台,就是最早的天文台了。記載中夏代的觀星台稱作清台,商代稱為神台,周代稱為靈台,漢代時期也稱為靈台,但有時也稱作清台。

中國古代天文台

古籍中的靈台

由于古代對天之敬畏,而帝王又稱為天子,因而觀察天文亦屬于帝王的特權,也就是天子才可以擁有靈台。而諸侯位卑,是以不能建造靈台,亦不得觀天,至于群眾則更不能建台或登台觀測了。

如果有諸侯私建靈台觀星的話,在古代必然會以叛逆罪名而被誅殺。但是當天子權勢衰弱時,諸侯就會在各自的都城建造天文台,比如春秋時魯國就有自己的天文台,稱為觀台。《左傳》僖公五年(前655)“春,王正月,辛亥,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觀台以望……”

中國古代天文台

魯國都城

古代的靈台多建在首邑東南25裡“皆在國之東南二十五裡,東南少陽,用事萬物著見,用二十五裡者,告行五十裡,朝行暮反也。”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天文台遺址是漢代的,《後漢書·光武帝紀下》“中元元年(56年),是歲初起明堂,靈台”,唐章懷太子注“漢宮閣疏曰靈台高三丈,十二門,天子曰靈台,諸侯曰觀台”。1974年,這個台的遺址在河南偃師縣發現,這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天文台遺址。

中國古代天文台

漢代靈台遺址

漢代後由于長期分裂,各個政權都建造過天文台,直到隋唐再次統一。

《隋書·天文志上》記載“史臣于觀台訪渾儀……開皇三年,新都初成,以置諸觀台之上。大唐因而用焉”《舊唐書·天文志上》記載“貞觀初,将仕直太史李淳風始上言靈台候儀是後魏遺範,法制疏略,難為占蔔。太宗因令淳風改造渾儀……太宗令置于凝晖閣以用測候,既在宮中,尋而失其所在”由此可見除了天文台外,在皇宮中也建有放置天文儀器做觀測的觀測台。

中國古代天文台

靈台複原圖

唐代除在長安有天文台外,在陽城告成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由太史監南宮說在周工測景處建造了八尺石表,自古稱陽城為地之中心,周工測景之地,是以在此處置表。如今此表還儲存在河南登封縣告成鎮古觀星台遺址内。

中國古代天文台

封縣告成鎮古觀星台

北宋時期,共建有四處觀星台。宋都城開封,其下有開封,祥符二縣,祥符原名浚儀,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為祥符。宋司天監就在浚儀嶽台坊,這個嶽台在唐時就作為天文觀測基點,南宮說和僧一行進行大地測量時就是以嶽台為基點的。

中國古代天文台

僧一行

第二處在翰林天文院,稱候台,見《宋史·律例志九·皇祐渾儀》“置渾儀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八說“國朝置天文院于禁中,設漏刻,觀天台,銅渾儀,皆如司天監”。第三處是測驗渾儀刻驗所,第四個成為合台。這四個台同時放置大型渾儀等天文儀器,進行天文觀測。《宋史·律例志十四》載“紹興三年(1133年)太史局令丁師仁等言,省識東都渾儀四座,在測驗渾儀刻驗所曰至道儀,在翰林天文局曰皇祐儀,在太史局天文院曰熙甯儀,在合台曰元祐儀……”此外,宮中還在文德殿前安放了一些天文儀器進行觀測,如張思訓的渾象“诏置于文德殿東鼓樓下”,皇祐漏刻“置文德殿之東庑”。

中國古代天文台

元代正式設定天文機構是在世祖初年,沿金制設司天台,隸屬秘書監。至元四年西域天文學家制造西域儀象,至元八年設立回回司天台,至元十一年(1274年)與司天台合并。回回天文台設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藍旗東,以西域人劄馬魯丁為提點,台内有西域儀象等儀器,并收藏有阿拉伯天文書籍242部,其中有著名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的阿拉伯譯本。

中國古代天文台

回回司天文台

明代先是定都南京,洪武十八年(1385年)設觀象台于雞鳴山,即今南京市内北極閣,這些儀器都是明滅元後從大都取來的。到了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在1600年時還在雞鳴山觀象台中看到了陳列的天球儀,渾儀,圭表,簡儀等儀器。

中國古代天文台

南京北極閣

明成祖于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京為北平,到永樂十九年時,天文觀測還由南京的欽天監進行,在北京是在齊化門附近的城牆上以肉眼來觀測。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才在紫禁城内西部設立觀象台。

中國古代天文台

明代紫禁城

直到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才有人建議在北京建造觀象台。《明史·天文志一·儀象》“行在欽天監正皇甫仲和奏言:南京觀象台設渾天儀,簡儀,圭表以窺七政行度,而北京乃止于齊化門城上觀測,未有儀象。乞令本監官往南京,用木做造,挈赴北京,以校驗北極出地高下,然後用銅别鑄,庶幾占測有憑。從之”次年于北京鑄造渾天儀,簡儀等,正統七年(1442年),在北京建造欽天監和觀象台,也就是今天建國門外的北京古觀象台。儀器有渾儀,渾象,簡儀,圭表和漏刻。

中國古代天文台

到了清代,欽天監仍然沿用原處,在康熙八年到十二年(1669-1673),由比利時傳教士,但是欽天監的負責人南懷仁監制了六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安放于台上,而明代的儀器則移到台下。到了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國傳教士紀理安監制了地平經緯儀安置于台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又建造安置了玑衡撫辰儀于台上,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八台大型天文儀器。

中國古代天文台

北京古觀象台

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完整的古天文台隻有登封的觀象台和北京的古觀象台了,而其他的古代觀象台除了少數遺址外,大都已湮沒在曆史之中了。隻有從一些文獻記載中才可以看到這些古代建築和燦爛的科技文化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