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汕頭橄榄台(文圖/汕頭融媒記者 松松)
編前語: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暨粵菜産業文化交流活動将于11月在汕頭舉行。2018年,廣東省開始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在傳承粵菜文化的同時,促進城鄉勞動者高品質就業,助力精準扶貧。近年來,汕頭市把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品質發展作為實施穩崗就業、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批批潮菜烹調技能人才“新鮮出爐”。在一道道精美的潮菜中,品的是美食文化,創的是勞務品牌,彙的是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有效促進城鄉勞動者就業創業、脫貧緻富、色香味俱全的鄉村振興風味之路,助力汕頭加快建設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實作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務。即日起,汕頭橄榄台推出《粵菜師傅▪創業故事》系列報道,讓我們一起來“品”粵菜,了解汕頭粵菜師傅不簡單的創業故事。
粿品,在潮汕地區既神聖又平常,無論是祭拜先祖、婚喪嫁娶,亦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時節做時粿,時令防時病”,潮汕人的餐桌上,都離不開“粿”。

陳秀瑩和蔡淑螢跟潮汕千家萬戶的家庭婦女一樣,會做粿,但不一樣的是,她們把做粿發展成為自己的事業,憑借着好手藝加盟外嬷點心坊品牌餐廳。如今兩年過去了,這兩位“潮汕姿娘”的創業之路已漸入佳境,有了一批固定的老客戶,訂單不斷。從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再到如今憑借做粿技能成功創業的“手藝人”,陳秀瑩和蔡淑螢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都要從一場教育訓練說起。正是在那場教育訓練中,她們遇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一場改變人生的教育訓練
2019年5月,一場“粵菜師傅”送上門的短期教育訓練在龍湖外砂開辦,當時在紡織廠做工的陳秀瑩從當地人社所得知消息後,拉上自己的好姐妹、同是紡織廠員工的蔡淑螢,一同參加了教育訓練。
“當時是在人社所的微信群裡,知道了有‘粵菜師傅’這個教育訓練,教育訓練的地點離我們家很近,我就拉上好姐妹一起來。”陳秀瑩告訴記者。
蔡淑螢說:“教育訓練的課程是潮汕粿品制作,我從小就跟着奶奶、媽媽做粿,對粿品制作有一定的基礎,也很感興趣,就想着一起來參加教育訓練,‘看看’。”
當時“送技上門”開展教育訓練的,正是汕頭技師學院中式面點專業特聘教師謝福彬,他就是陳秀瑩和蔡淑螢口中那個改變了她們命運的人。
“來參加教育訓練的很多都是農村婦女,在教育訓練中我就把各個粿品的不同操作規程都教給她們,讓這些短期教育訓練的學員也能盡快掌握一技之長。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粿品制作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制作技藝傳播得更廣,走得更遠。”謝福彬說。
△陳秀瑩和蔡淑螢參加“粵菜師傅”教育訓練
而對自己的“得意弟子”,謝福彬更是贊不絕口:“技術是不能有一點馬虎的。秀瑩、淑螢都屬于原先就有制作粿品基礎的學員,是以學起來得心應手,進步也很快。”
謝福彬告訴記者,學習潮汕粿品制作,和學習其他技能不一樣。“别的行業可能講究創新,而傳統粿品制作,卻更講究‘守舊’,制作出‘小時候的味道’。”在謝福彬手把手的教授下,陳秀瑩和蔡淑螢漸漸找到了這種味道。
“小時候看着奶奶做,現在有師傅教我,對粿品的用料搭配、制作手法了解的更加深入了。經過師傅指點過後,我們制作的粿品口味更好、外觀更精緻了。”蔡淑螢說。
“小小一個粿,也有制作的竅門。比如說鼠曲粿,皮不能太薄,太薄會破,‘爆漿’;不能太厚,影響口感。比如蘿蔔糕,蒸的時間要把控好,以免夾生……”師傅傳授的制粿技巧,陳秀瑩牢記于心。
在教育訓練結束後,陳秀瑩和蔡淑螢基本掌握了潮汕粿品制作技藝,但她們依舊保持着和師傅的聯系,經常請教師傅制作粿品的相關問題。“師傅對我們很耐心,我們問他什麼問題,不管是粿品配方,還是用料搭配,他都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們。”陳秀瑩說。
“四十多歲,美夢成真”
在教育訓練的結業考試中,陳秀瑩和蔡淑螢制作的姜薯壽桃獲得一緻好評,高分“畢業”。
△陳秀瑩和蔡淑螢參加“粵菜師傅”教育訓練,制作姜薯壽桃
“姜薯壽桃算是潮汕粿品中制作難度比較高的,要根據姜薯的狀态來調整配方中水分的比例,如果調整不好,則很難成型。好在那次我們都做得很成功。”陳秀瑩說。姜薯壽桃制作的成功給倆人帶來很大的信心,“開一家潮汕小吃店”的想法漸漸萌生。“姜薯壽桃我們都做成了,紅桃粿、鼠曲粿、甜粿、樸子粿、蘿蔔粿、粽球……這些我們都會!為什麼不能開一家店呢?”
就這樣,年過四十的陳秀瑩和蔡淑螢,結伴開始創業。一開始是在朋友圈,當一籠籠色香味俱全的粿品在朋友圈“上架”,很快就被親戚朋友“買斷”。
“大家都說我們做的粿很好吃,很支援。在過節的時候,訂單很多,有時候我們做粿還要做到三更半夜。”蔡淑螢說。
當有了穩定的客源,姐妹倆并不滿足于“線上”售賣了,2019年底她們成立了工作室。
陳秀瑩告訴記者,潮汕粿品的制作各有竅門,工作室成立後,兩人能更專心地制作粿品,研究技藝。“比如制作鼠曲粿,我們要自己去田間地頭摘鼠曲草,洗、曬、磨,做到原汁原味。”陳秀瑩說,制作潮汕粿品每一個過程都要經過自己的手,不是機器可以代替的。
陳秀瑩和蔡淑螢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将事業逐漸推入正軌。2020年中旬,她們加盟外嬷點心坊品牌餐廳,把自己親手制作的粿品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
回顧自己的創業之路,陳秀瑩和蔡淑螢都說“最想感謝的人,是師傅。”“我們都四十歲了,還能創業,能實作自己開店的夢想,之前想都不敢想!最是要感謝我的師傅!如果沒有去教育訓練,沒遇到師傅,我應該還是在紡織廠裡當女工。”陳秀瑩說。
“我也很感謝師傅教會了我手藝,隻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在社會立足!現在的生活,我很滿意。未來我也會繼續把粿做好,把美食帶給更多的人。”蔡淑螢說。
有一技之長 便有立足之地
陳秀瑩和蔡淑螢的創業故事,隻是“粵菜師傅”工程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汕頭市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助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我市積極通過搭建技能教育訓練平台,先後在全市建設粵菜師傅(潮菜)鄉村實訓基地,設立鄉村技師工作站,以滿足鄉村勞動力和精準扶貧對象就地就近教育訓練需求,并采取創新教育訓練方式,出台短期專項技能教育訓練方案,遴選一批餐飲行業重點院校、重點機構、重點企業,開展“潮菜師傅”“請進來”學制培養、“送上門”短期教育訓練。
“通過教育訓練,讓掌握一技之長的學員們能更好地尋求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進而改變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命運。”謝福彬說。今年來,他繼續在學校和鄉村之間奔波,做同一件事,“把制粿技能教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