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安豐侯窦融,扶風平陵人,先侍奉更始帝,後見劉秀甲兵強大,号令嚴明,有意投靠。而劉秀也聞河西殷富,兵馬精壯,又地接隴蜀,也想孤立隗嚣,就遣使聯絡。不久歸附劉秀,曆任高官。
窦融一生為官清廉,政績突出,然而,他的晚年卻并不盡如人意。自永豐二年起,窦氏家族子弟放縱不法,引起民怨,窦融因而獲罪,在晚景凄涼中黯然離世。

一.早年窦融
窦融少年時代是個孤兒,王莽時期,在強弩将軍王俊部下當了司馬,參與了鎮壓瞿義、趙明起義,以軍功封為建武男。其妹嫁大司空王邑為小妻。全家徙居長安,“出入貴戚,連結闾裡豪傑,以任俠為名”。
王莽末年,起義者蜂起。王莽遣太師王匡前往鎮壓,王匡請窦融為助軍,與樊崇戰于青、徐一帶。地皇三年(公元22年),窦融複從王邑征讨劉秀,大敗于昆陽,逃回長安。漢兵入關時,經王邑推薦,窦融為波水将軍。
二.河西王
王莽失敗後,窦融投降更始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為校尉,後被推薦出任巨鹿太守。若不是後來有幸追随光武帝劉秀,窦融或許沒有機會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
融見更始政權不穩,東方擾亂,不願出關。他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獲羌校尉,從弟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對其兄弟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國。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
兄弟們都同意他的看法。窦融于是辭巨鹿太守,謀求鎮守河西,把家屬帶了去。在那裡,撫結雄傑,懷輯羌衆,河西民心向之。
三.東向破隗嚣
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都有之後,窦融等想歸附東漢,但因河西邊遠,金城以東到天水一帶為隗嚣所割據,中間隔阻,未能實作其願望。到公元二十九年(建武五年),派遣使都者劉鈞奉書到洛陽,表示歸附臣服之意。
這時隗嚣雖然采用建武年号,但“外順人望,内懷異心”,派遣辯士張玄到河西遊說,建議各自割據一方。說什麼“今豪傑竟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其土字,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窦融召集豪傑與諸郡太守商議,有人認為劉秀受符命,和人事,也有其他說法,“或同或異”。窦融小心謹慎,“遂決策東向”。
這時候,光武帝也看出了窦融等心欲東向,主動派使者持诏撫。
窦融接劉秀書,複遣劉鈞上書,陳述投順之意。同時遣弟窦友赴洛陽面陳心迹。窦友行至高平,适值隗嚣叛漢,道路隔絕,馳還河西。窦融遣席封攜書間道東行通書。劉秀又賜窦融兄弟書,加以撫慰。
窦融既投順于漢,乃緻書隗嚣,批評他出爾反爾,不識世務,不顧民生,要他深思逆順之道。隗嚣不理睬。窦融乃與五郡太守共作戰備,上書請戰。
劉秀對窦融的态度和表現頗為贊賞,并與其拉上外戚關系,說窦融乃文帝窦後家後裔,自己是窦後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後;還說漢兵即将西進,希望窦融“以應期會”。窦融得到诏令,随即與諸郡守率兵入駐金城,進擊投順隗嚣的先零羌封何之衆,大破之。
劉秀因功封窦融為安豐侯,食安豐、陽泉、寥、安風四縣。封其弟窦友為顯親侯。諸将也得到封賞。封賞完畢、劉秀率衆東歸,窦融等西還故地。
四.放權遠寵
西漢末與東漢初,正當中原動亂,民不聊生的時候,窦融在河西采取了比較寬和的政策,“習武修文,保境安民,”促進了生産的發展,河西一帶成為一個比較安甯的地區。特别是姑臧更為富饒。
窦融兄弟并受侯爵,久專西方,懼不自安。多次上書,請求辭職。劉秀诏令挽留。等到隴、蜀已經平定,窦融受诏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從者車千餘乘,馬牛羊被野。
窦融到了洛陽,送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緩。劉秀還其安豐侯印绶,以諸侯位引見,“賞賜恩寵,傾動京師”。
過了數月,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任窦融為冀州牧,十餘日後,又遷為大司空。
窦融自知不是劉秀的舊臣,故小心謹慎,多次辭讓爵位,光武帝表示留用。窦融不敢再提請求。直到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劉秀才策免窦融官職。
五.盛極而衰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令窦融代陰興行衛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将作大匠。其弟窦友為城門校尉,兄弟并典禁兵。窦融又要求辭職,光武帝則屢加賞賜。到了這時,窦氏一門貴顯,有“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并時。
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于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窦氏一門貴寵,前後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當時貴戚功臣都無法相比,窦融子孫放縱,多行不法,引起民怨。
永平二年(公元59年),窦融從兄子窦林因罪下獄死。明帝多次下诏責讓窦融,并“戒以窦嬰、田蚡禍敗之事”。
窦融惶恐,複乞骸骨,被诏第養病。一年以後,窦融上衛尉印緩。後來,其長子窦穆,依仗權勢,胡作非為,矯陰太後诏,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娶其女為妻。
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告發此事。窦穆等免官,家屬受株連而歸故郡,隻留窦融于京師。不久,诏諸窦悉還京師。
歲餘,上衛尉印绶。不久,病死于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