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後期文臣衛瓘,先後除掉鐘會鄧艾姜維,晚年下場卻不太美滿

作者:趣觀曆史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衆所周知,漢末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不過相對而言,前期人才濟濟,後期卻總讓人感歎人才凋零,經天緯地之才更是幾乎一個不剩。從某種程度而言,人才其實就是國運,當一個國家人才不斷湧現時,要麼是教育優越完備,要麼是晉升管道公平,國家的發展整體都會比較快;若是人才稀少,其實也預示着國家不會長久。比如蜀漢政權,一句“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就預示着其國運衰竭,魏國大軍隻用三個月就滅亡其江山。

三國後期文臣衛瓘,先後除掉鐘會鄧艾姜維,晚年下場卻不太美滿

▲蜀漢将領廖化劇照

曹操當政時,選拔人才不拘一格,采取“人盡其才”的标準,并不斷提拔寒門士子,這不僅使其勢力得以快速發展,成為統一北方的霸主,同時還提高了曹操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地位,為曹氏代漢打下基礎。曹丕繼魏王位并稱帝建國之後,為籠絡舊臣元勳,對他們加官進爵,此後又采用“九品中正制”維護他們的利益,換得衆人效忠,但魏國的人才管道卻漸漸僵化。至于東吳,則是以江東士族為核心,他們把控吳國部門要職,猶如家族式傳承,和“九品中正制”類似。相比之下,蜀漢政權更加奇葩,表面上采取“舉孝廉”的方式,實際卻大量提拔功臣子孫,比如張飛之子張邵為尚書仆射,張飛之孫張遵官至尚書,關羽之子關興任侍中、中監軍,關興之子關統官至虎贲中郎将等。

三國後期文臣衛瓘,先後除掉鐘會鄧艾姜維,晚年下場卻不太美滿

▲曹操劇照

不難發現,三國時期各個政權的選官制度都比較僵化,甚至被部分士族及既得利益者牢牢把持,出身貧寒的人才很難真正出人頭地。是以随着時間推移,當三國初期的文臣武将去世後,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景象, 能不能有人才出現,全得看士族中能不能出那麼幾位天縱之資的英才。相對而言,魏國國土最大、人口最多,士族中産生的英才就比較多。三國後期,鐘會和鄧艾都是魏國比較厲害的大将,蜀漢基本就隻有姜維一人支撐社稷。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三國後期還有一位更厲害的奇才,在蜀漢滅亡之後,先後将姜維、鐘會、鄧艾接連除掉。

三國後期文臣衛瓘,先後除掉鐘會鄧艾姜維,晚年下場卻不太美滿

▲衛瓘劇照

此人便是衛瓘。據史料記載,衛瓘是河東郡安邑縣(今山西夏縣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衛暠在漢明帝時是著名的儒士,父親衛觊在曹魏官至尚書,封阌鄉侯,谥号“敬”。由于家族在曹魏地位顯赫,衛瓘是以年僅二十歲就出任尚書郎,此後曆任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雖然衛瓘靠着家族優勢在官場如魚得水,獲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權位,但是其才情頗有過人之處,不僅是書法大家,還懂得上陣殺敵與運籌帷幄。

三國後期文臣衛瓘,先後除掉鐘會鄧艾姜維,晚年下場卻不太美滿

▲司馬昭劇照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之時,衛瓘為監軍持符節,監督鄧艾、鐘會的軍事行動,代理鎮西将軍軍司并統兵一千人。正是這一特意安排,為衛瓘除掉姜維、鐘會、鄧艾這三位名将埋下了伏筆。十一月,劉禅出城投降,蜀漢政權宣布滅亡。姜維在劉禅投降後,率領部将歸順鐘會,并為其出謀劃策。彼時,姜維、鐘會、鄧艾這三位名将齊聚成都,其中鄧艾因為在消滅蜀漢政權之上立下大功,有些居功自傲。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鄧艾的态度使鐘會非常不滿,于是鐘會與衛瓘密奏司馬昭,誣陷鄧艾有反心,司馬昭遂下令将鄧艾收押,不久衛瓘派遣武将田續将其殺害。

三國後期文臣衛瓘,先後除掉鐘會鄧艾姜維,晚年下場卻不太美滿

▲鐘會劇照

沒有了鄧艾的掣肘,鐘會在蜀中獨攬大權,此時姜維有心擾亂蜀地并趁機複國,他就假意與鐘會合謀,割據蜀地自立為王。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在一番處心積慮的謀劃之後,鐘會、姜維正式在成都舉兵謀反。作為司馬昭欽命的監軍,衛瓘對魏國忠心耿耿,自然不會與鐘會姜維等人一同造反。于是衛瓘喝下大量鹽水,讓自己大吐,裝出生病的樣子麻痹鐘會,表示不能與其共事。鐘會見狀信以為真,認為衛瓘已然重病,城外的魏軍不足為慮,于是更加肆無忌憚起來。

三國後期文臣衛瓘,先後除掉鐘會鄧艾姜維,晚年下場卻不太美滿

▲姜維劇照

然而衛瓘等到天黑城門關閉後,便悄悄出城,拟好檄文宣告諸軍一起讨伐鐘會,各軍也接受号召,第二天與鐘會戰于成都。在一番激烈交戰中,鐘會、姜維相繼被殺。就這樣,在短短數天時間内,衛瓘這位奇才接連除掉三國後期的三大名将。戰事結束之後,司馬昭論功行賞,封衛瓘為鎮西将軍,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衛瓘任征北大将軍,出鎮北境、都督幽州諸軍事。西晉建立後,衛瓘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東大将軍等職,化解北方邊亂後進封菑陽公。此後,衛瓘曆任尚書令、侍中及太保。晉惠帝即位後,衛瓘在與賈皇後的政治鬥争失敗,與子孫九人一同被殺,享年七十二歲,令人唏噓不已。

參考資料: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