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與争議(1987-1999)
1987年,中國遼西的一位農民在朝陽縣勝利鄉九福堂的形成中發現了一種鳥類化石,這是遼西地區發現的最早的鳥類化石。這一發現引起了全世界古生物學家的關注和高度評價,稱其為"革命性的發現"和"20世紀未被證明的世界中最重要的發現",這一發現不亞于陝西農民偶然發現的西安兵馬俑。
自1988年以來,在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了大量的鹦鹉喙龍,在世界各地發現的九種鹦鹉喙龍中,熱河生物群占了三種,分别是Merle Camp鹦鹉喙龍,Lujiatun鹦鹉喙龍和大鹦鹉喙龍。

1991年,中國科學家饒成剛教授和美國恐龍專家塞迪諾對三塔中國鳥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周仲和等雜志上,燕都花府鳥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進而拉開了熱河生物群研究高潮的帷幕。
1995年,我國古鳥專家侯連海、周忠和等人在《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中國最早發現鳥類化石》的題目,對聖人孔子鳥進行了命名。這是世界上第一隻長着角的鳥。有學者認為,孔子鳥是100多年來發現的第二個侏羅紀鳥類化石。
1996年,最初的中國龍鳥是由時任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的紀強命名的,當他認為中國龍鳥是這種鳥的真正祖先時,引起了很大的争議。但無論如何,中國龍鳥的發現以及随後在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其他有羽毛恐龍證明了鳥類從恐龍進化而來的一個主要科學假設。
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遼西地區進行了首次大規模野外發掘,此後,每年都定期發掘大量古鳥、毛甲恐龍等古脊椎動物化石。
同年,五趾張和獸的發現和命名,開啟了遼西原始哺乳動物研究的新開端。
1998年,第一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遼甯古代水果研究論文發表。結果表明,遼甯古果的年代并不早,其被子植物特性存在争議,但本文的發表引發了熱河生物群被子植物的發現和研究。
同年,發表了第一篇關于四河屯地區開挖地表确切層序和化石層的論文,對随後的發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998年,發表了對原始中國龍鳥的詳細研究。原來的中國龍鳥被修改為美國颚龍,一種具有原始羽毛的動物腳恐龍。同年,對平尾尾龍和粗壯的原始祖先鳥類的研究證明,動物腳恐龍有真正的羽毛。從那時起,恐龍就有羽毛,這是不争的事實。
同年發現的花蟲侏羅紀原始網鳍,顯示了遼西昆蟲與被子植物共同進化的特征。
1999年,千年中國鳥龍(意為"中國的鳥蜥蜴")被發現,它是長春的有羽毛恐龍,是在遼西地區發現的第五種有羽毛恐龍,千年中國鳥龍研究證明,長龍龍與鳥類有着密切的親緣關系。
同年,遼甯發生的古鳥盜竊案凸顯了遼甯化石造假對科研的危害。《國家地理》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龍長出羽毛了嗎?》的文章,報道了遼西出土的化石,後來發現化石是假的,并發表聲明糾正錯誤。化石的碎片造成的學術羞辱震驚了國際古生物學界。
同年,提出了遼西是遺骸生物群避難所的假說。引發關于熱河生物群性質的讨論。
同年,平流層年表研究确定,孔子鳥和有羽毛恐龍的熱河生物群大約是1.25億年前。
摘自化石、一條熱河生物群和鹽遼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