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豐甯古化石博物館:讓古生命"活着"

豐甯古化石博物館:讓古生命"活着"

在化石發掘現場,林朝(左)和張福成(左二)正在與英國學者(右一)交流。記者 董立龍

(閱讀技巧)

鳳甯發現了疑似恐龍化石的新物種,近日再次刷屏。

事實上,鳳甯位于燕山深處,不僅有恐龍,還有一個豐富的化石群落——熱河生物群系。

國際古生物學協會前主席理查德·約翰·阿爾德利基(Richard John Aldliki)在實地考察後評論道:"熱河生物群是世界上古代化石的寶庫,而福甯是這個寶庫中的夜珍珠。"

2009年,我省第一座非國有博物館建成,于是這些古老的生活又開始看到這一天。

豐甯古化石博物館:讓古生命"活着"

豐甯古化石博物館的古代昆蟲展區。攝影:王金玲

1

打造收藏,古生活再綻放光彩

走進福甯古化石博物館,走進侏羅紀公園。

鳳甯原有的羽毛鳥展開翅膀,正在展開翅膀;一隻滿洲龜拖着它的長尾巴,探了探它的頭;一隻龍蝦正在炫耀它的飛蛾和觸手,一隻蜻蜓正試圖降落。大多數是魚,或獨自在水中,或成群結隊地一起玩耍,還有恐龍,鳄魚,蜻蜓,蜻蜓,蜘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顔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姿勢。

事實上,這些看似鮮活的生命早已在1.3億多年前的地質運動中被固定下來。億萬年後,正是這個不到300平方米的亭子,給了他們新的生機。

"這是一種中國鲭魚,不像長江的受保護動物,或者從菜市場買來的同名魚;它是Kalile的新蘆葦,蘆葦和竹子的祖先。看,一切都結束了。館内從業人員王金玲自豪地說:"這個地區的動植物化石90%來自鳳甯,其餘的屬于熱河生物群。"

1928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地質學家Gleep開創了熱河動物的概念。在接下來的90年裡,原來的熱河省份閩北和遼西的土地吸引了全世界科學家的注意,因為地球上的生物較老。

"熱河生物群是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寶庫,而福甯是這個寶庫中的夜珍珠。國際古生物學協會前主席、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理查德·約翰·埃爾德利基(Richard John Eldliki)在實地考察後評估了福甯的化石資源。

不過,不要說外國人,就連大多數豐甯當地人都不知道,幾億年前的豐甯地球,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是鳳甯古化石博物館館長林朝,将世界帶入了生活。

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正在經過遼甯省淩遠市,當時他對化石店裡的大型鲱魚化石感到驚訝。"我心想,這麼好的東西怎麼會丢到場上去?"

國務院頒布的《古化石保護條例》于2011年1月1日生效,在此之前,化石保護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據。

許多地方政府沒有關于化石的知識和管理。國外一些化石經銷商長期居住在村裡,人們上山挖,挖出化石,好東西就會被人販子帶走,壞扔掉。

當時随林朝的縣政協常委劉坡洲曾擔任縣文化總監,認為保護這些化石資源不是小問題。回國後,兩人向縣裡報到。

從那時起,化石保護就成了Funning的政府問題。當地政府的工作報告幾乎每年都提到化石博物館的建設。然而,作為一個非常貧窮的縣,豐甯缺錢。

林朝回憶道:"當時的縣上司告訴我,化石保護迫在眉睫,但縣裡沒有錢,作為縣企業家,你得把這件事情搞砸!""

這樣的口頭邀請,林朝認為這是一件大事。現在,20年過去了,他已經收集了超過10,000塊化石。

"乍一看,需要幾天時間才能把它拿回來。有時,運作半個月,也無法收到一塊。"20年來,林朝開着一輛吉普車,化石主要産區溝門外,四岔路口兩鄉溝叉已經跑遍了。

"老百姓都有固定的銷售管道,一開始不是賣給我的,隻有東北的化石經銷商!""我用現金支付是件好事,是以我正在慢慢獲得信任,"王朝先生說。

2005年3月,豐甯釋出了七項關于加強古化石保護管理的條例,授權縣化石協會牽頭保護化石資源。

化石學會成立于2004年,劉坡洲任會長,林朝任秘書長。他們多次與公安部門聯手,從縣城和産化石飯店,甚至出縣穿梭巴士,堵住化石販子,回收化石。

此舉不僅打擊了外商販子,而且在民間挖掘群眾方面也起到了威懾作用,進而阻止了化石的大量外流。

"起初這隻是一種愛好,但通過後來的了解和學習,我們逐漸從愛好和收藏轉變為保護。"劉說。

2008年,當王朝森林從事化石采集十年的時候,鳳甯的化石資源保護終于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年4月,省政府準許建立豐甯古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9年10月23日,我省準許的首家非國有博物館豐甯古化石博物館正式開幕。

由于自然保護區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博物館雇用的從業人員也承擔着實質性保護保護區化石資源的責任。

對此,多位受訪古生物學家表示,當國内化石資源遭受毀滅性挖掘時,豐甯的化石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感謝當地人民!

2

與科研機構合作探索古代魔法

10月14日,著名古生物學家、臨沂大學教授張福成及其同僚正在豐甯芥末溝的山坡上與專業人士一起進行化石挖掘。

他們身後的岩石部分,就像一本沉重的曆史書,每次打開一頁,都會有新的發現。

經自然資源部準許的挖掘工作是一項新發現的一部分,該發現擁有恐龍化石。

2017年10月,一些暴露的恐龍化石化石是由阜甯古化石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在實地考察中發現的。化石的這一部分現在處于保護性垃圾填埋場。

林朝的手機照片顯示,恐龍化石中暴露的部分包括肩胛骨、肋骨等部位,結構良好。專家推測,恐龍的長度将超過7米。這種大小的恐龍的發現是鳳甯的第一次。

出現在雪白周長的紅骨,在專家眼中顯得更加重要。幾位古生物學專家認為,恐龍位于1.3億年前的形成中,被懷疑是一種新物種,可能填補了恐龍進化發展斷裂的鍊條。

近日,媒體對這一消息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事實上,豐甯古化石博物館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2005年3月2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紀強和他的團隊向全世界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并将其命名為"華元鳳凰"。

現在,其中一塊化石作為市政廳的寶藏,在豐甯古化石博物館展出。在深灰灰色的固體沙泥薄層中,長尾巴的生物非常完整。

它從頭到尾長約50厘米,上面覆寫着清晰的羽毛痕迹。顱骨的側面輪廓是三角形的,吻很短,上下颌各形成18顆光滑的牙齒。它包含12個頸椎,11個後椎和23個尾椎,其中尾巴長度約為27厘米。最令人驚訝的是,它體内仍然有12個卵。

雖然後來的研究進一步證明,華元鳳凰其實是恐龍之一,有齒龍,但化石價值重大,為齒龍恐龍提供了羽毛的第一個證據,成為世界上最原始的第一種鳥類生物。

華元鳳凰的化石于2004年7月被發現。化石出土後,林朝搜尋了手頭的資訊,沒有找到可以對應的物種。他隐約覺得這應該是一件好事。于是,立即聯系了姬強,和劉坡洲一起,把化石送到了姬強的辦公室。

當時,網絡還沒有普及,要了解化石資訊隻能四處走走,四處走走。北京等地方的天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隻要有化石的地方,他們都想找,帶着水和幹糧,進去一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人類研究所...每當他們聽說有化石研究專家時,他們就去拜訪。

通過這一過程,他們看到了古生物學的化石,不再是原來單純的收藏、觀賞,而是凝聚了古代生物的發展和衍射,古代地理和氣候演變的實體證據,也有利于研究所學生物的發展、地質變化的未來趨勢。

他們受到了專家的熱烈歡迎,不僅從專家那裡獲得了相關資訊,還與許多專家成為了朋友。

當豐甯古化石博物館于2009年開放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親自前往揭幕儀式,并将該博物館确定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站。

中國美元鳳凰出現後,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的關注。在2006年世界古生物學大會上,鳳甯被選為分會場。當時,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Eldliki先生率領來自27個國家的30多名古生物學家來訪。

愛爾蘭科克大學的學者瑪麗亞(Maria)也于10月14日帶着一個團隊來到現場,該團隊正忙于從每個岩層中取樣,然後将其帶到實驗室進行地球化學分析。

3

規劃一個地質公園,并為該地區争取一張新的名片

豐甯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位于縣文化局辦公樓一樓,面積不到300平方米,分為古植物、古魚、古哺乳動物爬行兩栖動物、古鳥和古蟲等五大展區。

林朝麟拿出他整個收藏的不到1/30,然後把它填滿了。由于空間狹窄,水準視圖,2米見方的鐵樹化石,前面另一個垂直視圖的鐵樹。

"就像一家雜貨店!"雖然參觀者驚歎于展品的美麗,但林朝對博物館的現狀并不滿意。

他說,目前的博物館是2008年揭幕的展覽,現在,十年過去了,藏品正在增長,根本無法打開。随着研究的進行,将會有更多的産品,并且将有足夠的空間來展示它們。

與屬于同一熱河生物群的遼西相比,鳳甯的化石更加精緻,雖然礦床數量不多,但圍岩細膩,石材堅硬,化石儲存完整性高。這些昆蟲中的許多都有非常清晰的翅膀和鳥絨毛,而其他地方的許多化石隻能看到一個輪廓。

王朝森林想要一個更大的空間,讓這些古老的生命可以展示他們固定在石頭上的石頭的美麗一面。他知道化石的價值隻能實作一次,化石展示可以使價值重複。

目前,博物館免費向公衆開放,每年有34萬遊客,也不時向公衆開放,為機關、學校和社會各界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成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

從事化石資源采集、保護20多年,林朝哀歎道:"如果沒有政府部門關注,我個人的實力實在是無法持續!"

而近兩年鳳甯為化石保護措施,讓林朝看到了希望。

經過多次呼籲,承德市一級,一直被豐甯化石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計劃将其建設成為城市乃至河北旅遊的新名片。

2017年11月,新版《豐甯古法磷保護區建設開發規劃》釋出。在王朝森林建造大型博物館的夢想正在逐漸實作。

目前,在化石産地的四叉中,一個具有展示功能的大型化石儲藏室和一個展示化石的地層剖面保護棚,已開工建設,總建築面積達7000平方米。而在縣裡,建造精品化石館,也提上了日程。

根據新規劃,豐甯還将投資4.2億元,在四福口村建設古佛席地質公園。地質園是以古法斯展覽展示、學術交流為主體,集民間工藝、文化創意産業等風格旅遊開發區于一體的地質公園。

"你看這裡,東邊是亞洲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南邊是赤松壩森林公園,北邊是離北京最近的大草原,建出來了,絕對是一大風景名勝區!"王朝森林希望景區盡快建成成功,因為它一定能夠盡快将化石産區的人們帶離貧困,從根本上避免他們走上私人采礦之路。(記者 董立龍)

相關

北碚熱河生物群有望得到全面保護

在福甯古化石博物館内,一塊盆地大小的化石上覆寫着密集的大麻生物。

仔細觀察,較大的個體是魚,有成年手指大小,其次是尾巴上有三叉戟的蠕蟲,比甜瓜略大,最小的是需要仔細識别才能看到的貝類。

博物館從業人員王金陵介紹,這三個物種,是熱河生物群的代表。其中一種魚,狼鳍魚,是一種原始的真骨魚,細分為許多物種,是中生代東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魚類;

1928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裡普(Gripp)以這三種動物的名字命名了化石組熱河動物組。這些動物生活在1.25億至1.45億年前。後來,在這個地層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動植物,1962年,中國古生物學家顧志義,被稱為熱河生物群,将代表上述三種動物的化石群。

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分布非常廣泛。臨沂大學張福成教授介紹,其範圍延伸至南韓、日本,南至浙江,北至西伯利亞,但主要生産區域仍以北在原熱河省、遼西地區。

資料顯示,熱河生物群儲存了大量精美化石,包括20多個重要生物類:無蛤、軟骨魚、硬骨魚、兩栖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等脊椎動物群,以及無脊椎動物膿腫、雙殼類、葉肢、中生代、蝦類、昆蟲和蜘蛛,以及輪狀藻類、各類陸生植物(包括被子)。

鳳甯出土的熱河生物群的著名化石物種包括長背鳍、阿斯特塞特獸、漫射鳥、鳳甯原羽鳥等。其中一種動物是由一組中國和美國研究人員于2007年3月發現的,是河北省發現的第一個中生哺乳動物。它長15厘米,重約30克,生活在1.25億年前。

獨特的是,中耳骨通過基于骨骼的梅西軟骨附着在颌骨上,專家說,這在學術界提出的哺乳動物耳朵進化模型中首次提供了中間環節的化石證據。

熱河生物群化石不僅分布在豐甯,而且廣泛分布在省北部的山區盆地。據河北省地質調查局統計,承德北部、張家口東北部24個山地盆地中有16個發現了化石。

豐甯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長林朝介紹,閩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比遼甯西部地區更早,是以數量和種類都比較少,但鳳甯的化石周邊岩石堅硬細膩,為化石的完全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據省區研究所退休專家康子林介紹,1億多年前,這個地區其實是一個湖泊,後來地質運動,地殼從南到西再到東北逐漸上升,期間小火山不斷噴發,形成大量的山間斷層盆地,并埋藏着火山灰, 這些古老生物的生命固定在其中。

他還介紹,我省在以往化石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于2015年完成了全省化石資源保護規劃,該計劃堅持保護為導向,合理發展,保護為先的理念,以北熱河生物群劃定28個重點保護區。(作家/記者董立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