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澤東沖突論對馬克思列甯辯證法的貢獻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沖突論與實踐論構成了毛澤東哲學思想體系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統稱“兩論”。“兩論”不僅包括《實踐論》和《沖突論》兩部哲學著作,更是指實踐論和沖突論兩個各有側重和互相關聯的哲學理論形态。其中,沖突論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甯辯證法的主要貢獻,它的影響已經蜚聲國際思想界、學術界。

  我們今天重溫毛澤東的沖突論,應該着重關注哪些方面?巴迪歐在解讀毛澤東提出的“對立統一規律”亦即沖突論時說:“我們可以用五個根本的辯證法命題來概括毛澤東談的對立統一規律。(1)所有現實都是過程。(2)所有過程歸根結底都可以歸結為沖突的集合。(3)在過程中(也就是說在沖突中),總是存在着主要沖突。(4)所有沖突都是不平衡的:換句話說,沖突中的一方總會支配着沖突的總體運動。這就是沖突的主要方面的理論。(5)存在着不同類型的沖突,這些沖突的分解來自不同的過程。其中,最終的區分是對抗性沖突與非對抗性沖突。”我們可以将(1)(2)稱之為“沖突集合論”,而将(3)(4)(5)稱之為“沖突代數學”,以此了解毛澤東沖突論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兩個基本方面,把握其思維方式與方法并領會其曆史啟示。

毛澤東沖突論對馬克思列甯辯證法的貢獻

  沖突集合論——作為世界觀的沖突論

  《沖突論》是毛澤東延安時期撰寫的,新中國成立之後修改的,并且用“沖突論”的總标題代替了原先的“沖突統一法則”,将原稿第1部分的小标題“兩種發展觀”改成“兩種宇宙觀”,這也就是将沖突論從發展觀提升到宇宙觀。

  毛澤東《沖突論》在論述“沖突的普遍性”時指出:“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沖突的,沒有沖突就沒有世界。”“沖突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沖突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他在《論十大關系》中重申:“世界是由沖突組成的。沒有沖突就沒有世界。”在《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沖突的問題》中,他再次強調:“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在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這些論斷不僅在闡明沖突客觀普遍性問題,也在闡明一種宇宙觀或世界觀。

  恩格斯曾經指出,黑格爾對世界的了解由“事物的集合體”轉變為“過程的集合體”。而毛澤東則将“事物集合體”“過程集合體”更進一步了解為“沖突集合體”,這正是一種嶄新的宇宙圖景。是以,沖突論不僅是方法論,而且是世界觀,是本體論(客觀辯證法)和認識論(主觀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辯證法就有其客觀前提和基礎,沖突論更是将世界對象化和問題化。沖突就是問題,沖突的世界也是問題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可能是一個自然世界,隻可能是一個人化世界——人類實踐和認識的對象世界。實踐—認識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分析和解決沖突(問題)的過程。

  沖突代數學——作為方法論的沖突論

  “沖突”二字來自古代戰争攻防兩種武器稱謂。沖突論是由軍事辯證法、政治辯證法上升為哲學辯證法的。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是戰争全局和局部的辯證法,這個辯證法涉及戰略學和戰役學、戰術學的關系。中國革命戰争的基本特點就是敵強我弱。但是,戰略(全局)中的敵強我弱可以首先轉化為戰役、戰術(局部)中的敵弱我強,然後積累為戰略(全局)中的敵弱我強,由此取得最後勝利,其基本路徑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政治政策是軍事戰略的映射,尤其民族鬥争、階級鬥争、路線鬥争是武裝鬥争的映射,都要在空間次元或時間次元上運用全局和局部的辯證法或戰略和戰役、戰術的辯證法。最終,将這種戰争的軍事辯證法、革命的政治辯證法提高到哲學辯證法,就是沖突論。

  毛澤東《沖突論》在論述“沖突的特殊性”時,雖然強調“主要的沖突和主要的沖突方面”起着決定作用,但認為“非主要的沖突和非主要的沖突方面”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起着決定作用。是以,阿爾都塞将毛澤東《沖突論》解讀為“多元決定(surdétermination)論”。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阿爾都塞surdétermination概念“不能了解為多元因素的決定”,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在精神分析上”,“代表一種創傷性的症候,是現實中的沖突”;二是“在數學上”,“也代表一種限定條件(方程)多于未知數的狀況,這種狀況在一般情況下導緻方程組的無解,而唯一可以解開方程組的方式,是利用高斯提供的最小二乘法,将其回歸到一個近似解的情況。阿爾都塞的弟子巴迪歐借用高斯的超定方程組的解法,以及毛澤東在《沖突論》中對主要沖突和次要沖突的界定,認為了解阿爾都塞的關鍵是将多元因素最終減為一個非此即彼的抉擇,也隻有這個近似解的抉擇,才能真正打破過于恪守差異性的超越決定的現實的無解的死循環。”這或許是一種“過度闡釋”,但也開拓了我們解讀毛澤東《沖突論》的視野,尤其可以是以将沖突論與實踐論暨自覺能動性學說連結起來。

  恩格斯曾經指出:“起義是一種用若幹極不确定的數進行的演算,這些不确定數的值每天都可能變化。”他将形式邏輯或形而上學類比為初等數學(常數數學),将辯證法類比為高等數學(變數數學)。列甯的著名定義是:“辯證法是‘革命的代數學’。”在起義、革命之類極不确定境況中,在某種限定方程或方程組(理論常項)中代入各種未知數或不确定數(實踐變量),其結果是無解或近似解。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可以說是創立了更有理論邏輯和實踐效力的“沖突的代數學”。他将宇宙圖景描繪為一個“沖突集合體”,也就是一個“沖突群”。在這個“沖突群”中,人們根據實踐境況亦即具體曆史條件,發揮自覺能動性,分析基本沖突與非基本沖突、主要沖突與非主要沖突、沖突的主要方面與沖突的非主要方面、對抗性沖突與非對抗性沖突等,确定沖突的性質、程度和類型以及解決沖突的步驟、手段和方法,并且及時發現沖突的轉化和發展。“沖突群”觀念是辯證法從線性思維到非線性思維即從簡單性思維到複雜性思維的關鍵。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除了馬克思《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之外,毛澤東《沖突論》無疑是複雜性科學的典範著作。

  沖突論的思維方式與方法及其曆史啟示

  大概地說,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馬克思主要用實踐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視角來研究政治世界,恩格斯主要用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來研究自然世界,毛澤東主要用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來研究政治世界。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主要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包括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實踐論、唯物辯證法—沖突論方面,習慣于用辯證唯物主義視角考察社會曆史問題。在這一點上,或許毛澤東更接近于列甯。是以,諾曼·萊文認為,毛澤東《沖突論》是“黑格爾化的列甯主義”。這恐怕是由時代特征、中國國情決定的,也與毛澤東的思想個性、知識背景有關。這決定了其思維方式和方法。我們今天應該用曆史眼光去看待。順便說明的是,國外學者對毛澤東《沖突論》的解釋包括兩種基本立場:一是以阿爾都塞為代表對《沖突論》的結構主義解讀,二是以諾曼·萊文為代表對《沖突論》的人本主義解讀。前者是黑格爾主義的立場,後者則是反黑格爾主義的立場。

  重溫毛澤東沖突論,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曆史啟示。首先,在我們面臨國内國際種種沖突時,同樣置身于一個“沖突集合體”亦即“沖突群”中,進行偉大鬥争,需要戰略定力,學習毛澤東沖突論重新提上了我們的議事日程,這就要求我們運用“沖突集合論”分析問題,運用“沖突代數學”解決問題。其次,在分析沖突根源時,我們不能滿足于用辯證唯物主義視角看問題,還要進一步用曆史唯物主義視角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後,在解決沖突方法中,應該注意複雜性,思維不能簡單化。任何一個沖突都與其他沖突相關,必須總攬全局,高瞻遠矚。

  (作者機關: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程廣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