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滄州冬菜的故事:曆史超過了300年,曾年産200萬斤,暢銷東南亞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幹貨滿滿的曆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關于滄州冬菜的故事。

滄州冬菜的故事:曆史超過了300年,曾年産200萬斤,暢銷東南亞

滄州冬菜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即便以康熙去世的公元1722年計算,那滄州冬菜可考的曆史也近300年了。滄州冬菜是本地百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制作出來的美味。古代冬季儲存蔬菜不容易,于是大家就用現有的資源,把大白菜和紅皮大蒜用腌菜技術儲存,并制作出了可口的可以增加食欲的冬菜。

滄州冬菜的故事:曆史超過了300年,曾年産200萬斤,暢銷東南亞

康熙帝畫像

滄州冬菜是以安國伍仁橋出産的紅皮大蒜和靜海運河沿岸出産的青葉白菜為原料制作的。主要是把白菜去掉根和老菜幫,然後把白菜切成一厘米見方的小塊,再進行晾曬後加上鹽、姜、水、蒜泥等原料,放入壇内,牢固封口後自然發酵而成。

這樣的冬菜具有口味獨特、味道鮮美、增加食欲的特點,非常受人喜愛。早在清朝末年到民國時代,滄州冬菜就已經遠銷東南亞的泰國和東亞的日本大阪等地。根據《滄縣志》等資料的記錄,滄州冬菜經閩粵商舶運銷暹羅、大阪等處,多秋間切菜,遂緻滄州冬菜名。

滄州冬菜的故事:曆史超過了300年,曾年産200萬斤,暢銷東南亞

古代滄州靠近京杭大運河,本地出産的冬菜除了出口外,還出現在了京津、江浙等省百姓的餐桌上。

因為味道鮮香,在炒菜或煮湯時,大家多會選取滄州冬菜作為調味品,這會讓菜、湯增添味道。當時還有“炒二冬”這道菜,就是選取的冬筍和滄州冬菜進行炒制。

滄州冬菜的故事:曆史超過了300年,曾年産200萬斤,暢銷東南亞

1951年新中國成立後,原來的冬菜生産廠家進行了公私合營。在此基礎上,以馬姓為基礎的“元和号”冬菜廠成立了。在原來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新廠對制作工藝進行了革新,提升了産品品質和生産規模。

原來年産幾十萬斤的冬菜增加到了年産200萬斤,而出口量也大為增加。除了銷售到了國内的北京、福州、南昌、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外,還出現在了國外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餐桌上。

滄州冬菜的故事:曆史超過了300年,曾年産200萬斤,暢銷東南亞

不過,在後來因為原材料産量下降等緣故,冬菜的産量也随之減少。但是在滄州本地還有生産冬菜的廠家和作坊。

滄州冬菜口味清香、口感脆滑還有微微的辣味,加上它是密封包裝,裡面有比例适當的水分,不易腐壞,是以具有春不幹、夏不腐、秋不黴、冬不凍的特點,受到了群衆們的喜愛。可以說,不管是哪個季節,滄州冬菜都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滄州冬菜的故事:曆史超過了300年,曾年産200萬斤,暢銷東南亞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釋出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曆史,我們盡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号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号内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