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黃山市結合全域旅遊發展與美好鄉村建設需求,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過程改革,建構從前端垃圾保潔收集、壓縮轉運到末端處理的一體化處理體系,根治垃圾源頭污染,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目前覆寫地域面積占黃山市域95%,受益群衆80%,實作垃圾處理全域化和無害化兩個“100%”,已成為全國農村環境治理地域範圍最廣的項目。

歙縣主流水域。
源頭發力,專業人做專業事
黃山市利用社會投資人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領域的理念、技術、資金及管理優勢,實施合作營運期限15.5年的農村垃圾治理PPP項目。其中,政府方出資占股20%、中标社會資本占80%,組建PPP項目公司黃山中環潔城市環境管理有限公司,建立“項目公司-區縣項目部-鄉鎮”三級管理模式,覆寫全域農村101個鄉鎮,目前已完成首期2.12億元投資。
黃山中環潔統一接管全域鄉村生活垃圾收集工作後,推行網格化管理,目前已劃分網格區域8個,聘請保潔作業
餘人,配備大型機械化洗掃車、快速保潔電動車等專業環衛作業車輛2647輛,大小打撈船隻157艘,日均清掃、轉運生活垃圾400噸以上。
取締了全域農村近萬個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為村民配置垃圾桶、為行政村配備大型封閉白鋼箱,從源頭上確定農村生活垃圾入桶入箱不落地。目前全市配置垃圾桶等垃圾儲備設施41.7萬個,新購置白鋼箱2100餘個,帶動清理全域2.6萬噸農村陳年垃圾。
結合新安江流域治理,黃山中環潔配置環衛船隻157條、水域保潔人員320餘人,覆寫境内新安江等大小支流600餘條,定時打撈河面垃圾。2020年度新安江流域生态補償指數P值為0.78,為試點以來最低年份,2020年度該市城市水質指數位居長三角區域第1名。
過程發力,智慧化管理成效大
黃山中環潔運用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自主研發智慧化環衛管理系統,建成作業車輛、環衛設施運轉、水面保潔等可視化管理系統,在轉運、清運、收運等車輛部署車載智慧環衛裝置3000餘套,通過環衛一張圖系統實時掌握排程所有車輛裝置運作軌迹以及車輛作業線路、實時油耗、司機狀态、垃圾傾卸焚燒等。
全市建立大型壓縮轉運中心5座,在沿線改建建立小型轉運站、垃圾壓縮轉運站等35座,鄉鎮深埋桶、桶換桶等垃圾收集站580處。改變原先各鄉鎮生活垃圾轉運使用的農用拖拉機或渣土車等情況,購置後裝垃圾壓縮車、勾臂車、濕掃車、吸污車等專業作業車輛650餘輛,推出小勾臂車、挂桶2種密閉收運方式,避免抛灑滲漏和二次污染,確定運輸全程密閉安全。且運輸線路合理化,基本實作“運作不穿城”。特别是疫情發生以來,增加增密垃圾清運頻率、設定口罩回收專用垃圾桶、定期消毒運輸車輛等防疫專項措施,有效避免疫情傳播、保障防疫安全。
黃山市還成立農村垃圾治理PPP項目上司小組,制定績效考核實施細則,聘請專業咨詢機構對項目準備、項目采購、項目執行等階段進行相關支援和監管評估,對低于60分的給予誡勉談話、警告、嚴重警告,并要求在30日内完成整改,對同一區縣連續3個季度或連續6個季度均有區縣低于60分的有權啟動解除合同程式。政策保障機制的形成,有力推動了農村垃圾處置工作的開展。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