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

作者:雲上南陽
河南日報 張體義 溫小娟

2022年2月26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20個項目入圍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其中,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入圍。

黃山遺址位于南陽市東北部卧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北、白河西岸,分布在一處五級台地組成的高17米小土山上及周圍。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遺址進行了連續主動性考古發掘,對西南3公裡的産玉名山獨山和二者之間發現的地下古河道考古勘探,并對附近白河兩岸進行了小區域調查。該考古項目證明了南陽獨山玉開采發掘的曆史源遠流長。

經過考古勘探調查,确定了黃山遺址面積30萬平方米,被3條地下古河和白河圍合,由山上和山下兩部分組成,是南陽盆地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具備中心聚落性質。探明了遺址與獨山間的地下古河道、獨山2處玉料開采古礦地點,發現了與西北3公裡盛産漢白玉和石英的蒲山之間的地下古河道,完備了遺址與獨山、蒲山玉石資源供給體系。

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墓葬中,出土了獨山玉料1塊,說明此時可能已制作獨山玉器。 在仰韶文化晚期的房基中發現有磨石墩、玉石器、制玉砂岩質工具,少量骨器和獨山石料,個别地面殘留有磨玉石殘留的“砂石漿”沉積,說明長房主要是居住,并有一定的作坊功能,磨制玉器石器,還生産骨镞和骨錐,個别建築中打制玉器石器。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
石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在屈家嶺文化時期,發現玉器作坊遺址5座。其中F9南北長約14.5、東西寬4.2米,殘存長方形柱列洞和10餘件排列整齊的石磨墩與砧石;F33殘存排列有序的石磨墩11塊。考古發現石家河文化不規則灰坑3座,作坊1座,出土砂岩工具、個别玉器殘次器和砂石漿層,說明這一時期仍在規模化制作玉石器。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

黃山遺址考古發現的遺物以砂岩質制玉石工具為大宗。不完全統計,共出土2.3萬餘件,分别是磨棒近1800件、磨片5672件、磨挫308件、鑽頭13件、鑽杆帽3件、石錘272件、石球20件、完整磨墩50餘件、殘磨墩15000餘塊。另出石坯料300餘件、石核274件、人工石片1021件、石器約300件。石器質地主要是獨山石,以農具、工具和兵器為主,有耜、鏟、刀、斧、锛、鑿、钺、镞等。玉材主要為獨山玉,其次為黃蠟石、石英、漢白玉、方解石等,個别為瑪瑙、透閃石、蛇紋石、雲母。玉器有钺、耜、斧、鏟、锛、鑿、璜、珠等。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
玉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經過砂石漿成分分析,發現殘存的漿液堆積大部為獨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為玉石作坊性質的确定提供了關鍵證據。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
玉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據介紹,考古發現成果确定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制作性質的中心性大遺址,面積在南陽盆地中最大,遺迹規格最高,内涵豐富,反映了當時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社會複雜化和文明程序,是探讨南陽盆地、江漢平原文明起源和文化發展的關鍵遺址,也是中華文明研究的關鍵遺址,為大陸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該遺址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制作遺存以獨山玉和石為資源支撐、其他地方玉材為輔助,大緻存在仰韶晚期家庭式作坊群向屈家嶺時期工廠式集約化生産模式轉變的規律,石家河時期也規模化生産玉石器,可填補中原和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玉石器手工業體系空白。

原載于2022年2月26日河南日報用戶端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