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貧民窟中崛起的大毒枭,一生賺錢無數也花錢無數:疤面煞星 (1983)

作者:電影理論研究者

托尼(Tony):我,我想要我應得的東西。

馬諾洛(Manolo):你應得的東西?

托尼:這個世界,奇科(Chico),和世上的一切。

貧民窟中崛起的大毒枭,一生賺錢無數也花錢無數:疤面煞星 (1983)
貧民窟中崛起的大毒枭,一生賺錢無數也花錢無數:疤面煞星 (1983)

布萊恩·德·帕爾瑪(Brian De Palma)的《疤面煞星》随阿爾·帕西諾的表演而潮起潮落,氣勢洶洶、肆無忌憚、咬牙切齒、張牙舞爪、飄飄欲仙、誇張過火——有人說精彩絕倫,而其他人則覺得無可救藥地浮誇放縱。帕西諾的批評者要的是什麼呢,某種本質性的和現實主義的?或者是有節制的?托尼·蒙塔納(Tony Montana)這個角色首先是一位表演藝術家,一個以耀武揚威為生命的男人。從這部電影的開場鏡頭伊始,他是佛羅裡達拘留所裡有犯罪前科的古巴無名小卒,他的所有動機就是讓其他人記住他的人格和意願。他出道時既沒有錢财也沒有武器,隻會虛張聲勢。他讓自己顯得危險和足智多謀,将自己佯裝成了一個更有權勢的人。他張牙舞爪,是以輕描淡寫的表演方式是沒道理的。

蒙塔納是現代美國電影的諸多原型角色之一,它影響了數之不盡的其他角色。如果犯罪片專家傑伊·羅伯特·納什(Jay Robert Nash)關于美國匪徒通過研究早期好萊塢犯罪電影來學習如何言行舉止的判斷是正确的話,那麼《疤面煞星》可能也已經塑造了許多人的個人風格。在新發行的《疤面煞星》DVD中,甚至還有一部關于該電影對嘻哈舞者的影響的紀錄片。這部電影被借用得如此頻繁,以至于很難能夠了解在1983年時它看上去多麼具有原創性。那時拉美人的角色是少有的,可卡因還沒有成為陳詞濫調,最後槍戰的高潮鏡頭也并不常見。猶如觀看《黑道家族》長大的一代人可能永遠無法了解《教父》的原創性有多高一樣,《疤面煞星》也已經同化到了它的模仿者們之中。

貧民窟中崛起的大毒枭,一生賺錢無數也花錢無數:疤面煞星 (1983)

這部電影用了和霍華德·霍克斯那部著名的、由保羅·穆尼(Paul Muni)主演、受阿爾·卡彭 [1] 傳奇人生啟發拍攝而成的《疤面人》(Scarface ,1932)相同的片名和部分故事結構。兩部電影都因暴力鏡頭而受到譴責,兩部電影都是關于一個犯罪老大的潮起潮落,兩位角色都癡迷于他們的妹妹,兩個人都因為使用了他們自己的産品而死——對于蒙塔納來說,是可卡因;對于梅毒病人卡彭來說,則是妓女。但是德·帕爾瑪的這部電影并非任何傳統意義上的重拍。它采用了一條類似的故事線,甚至還有點《麥克白》的影子,并用來将一位新的角色置于一個新的時空中考察:1980年代早期的佛羅裡達,在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短暫允許古巴人大規模移民,送來大批疲憊不堪的群眾,同時抓住機會清空他的牢房之後的那段時間裡。

電影開場的一些素材來自紀錄片,鏡頭中是一些剛到美國的難民,以及卡斯特羅解釋他是如何高興能夠擺脫這些反革命分子的演講的新聞報道。一文不值的罪犯托尼·蒙塔納,願意做任何事,以在這塊新大陸上白手起家。他很快得到了一個殺死一位獄友的任務,此人被一位富裕的古巴裔美國人憎恨。報償将會是美國國籍。“我以殺一位共産主義者為樂,”他說,“但是為了綠卡,我會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他很快就成為了佛羅裡達毒枭弗蘭克·洛佩斯的助理,此後他便平步青雲,勢不可當。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由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寫的——有趣的是,這個人還執導了紀錄他與卡斯特羅三天對話的備受贊譽的紀錄片《指揮官》(Comandante ,2003)。斯通在處理男人、毒品、性和犯罪類的題材時總是顯得無所拘束,遊刃有餘,他的這個劇本有一股暴烈的能量。蒙塔納有可能反映着斯通本人對成功的渴求。他的劇本就好像是本·赫克特(Ben Hecht)為之前那部《疤面人》所寫的劇本那樣,充滿着各種适于引用的台詞(“我生命中隻有膽識和諾言,我不會為任何人犧牲它們”)。斯通足夠強硬,他不願意軟化蒙塔納這個角色,使得這個人物從片頭到片尾都如同一條蛇一般兇險。當他給他的母親一千美元時,她問他:“這是殺了誰賺到的錢?”

貧民窟中崛起的大毒枭,一生賺錢無數也花錢無數:疤面煞星 (1983)

阿爾·帕西諾

對于阿爾·帕西諾而言,這也是一個探索與他在科波拉導演的《教父》中的邁克·柯裡昂(Michael Corleone)有着天壤之别的角色的機會。柯裡昂更為聰明、優雅、睿智、深謀遠慮;而蒙塔納則更加本能、沖動和魯莽。《教父》拍攝于1972年,《疤面煞星》拍于1983年。十年後,帕西諾和德·帕爾瑪在《情枭的黎明》(Carlito’s Way ,1993)中再次合作,帕西諾扮演的是一位想要洗心革面的波多黎各罪犯卡利托(Carlito)。他所诠釋的這位角色更為可悲和審慎,帶有心理現實主義 [2] 的風格,幫助我們了解在塑造托尼·蒙塔納這個人的時候,他作了多少表演上深思熟慮的選擇。“盡管這個表演顯得鬧騰,但是它并不矯揉造作,意味着演員對這個角色是胸有成竹的。”電影首映時,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在《紐約時報》上如此寫道。

貧民窟中崛起的大毒枭,一生賺錢無數也花錢無數:疤面煞星 (1983)

米歇爾·菲佛

《疤面煞星》拍攝了一個想要赢得全世界的男人,而且我們甚至一度看到固特異(Goodyear)飛艇上“世界是你的”的智語在向他閃爍着。他的這個世界,包括占有一位合他意的女性,自從他見到亭亭玉立的金發女郎埃爾薇拉(Elvira,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飾)那一刻起,他就決意必須擁有她。她是弗蘭克的情婦,但很快弗蘭克就死了,他的情婦和生意都歸托尼所有。這樣毫無疑問她已然歸他所有了,但是他所期待的和她一起開始的新生活則完全事與願違。他們之間并沒有愛情,也無歡愉。在有他們倆的兩個場景中——一個是在泳池中,另一個是在一個巨大的浴缸中——她的乏味厭倦是顯而易見的。她終日與毒品為伴。托尼對他的妹妹吉娜(Gina,瑪麗·伊麗莎白·馬斯特蘭托尼奧[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飾)更感興趣。盡管亂倫的欲望扭曲了他的人格,使得他不允許任何其他男人靠近她。這還導緻他最後殺了他最好的朋友馬諾洛(斯蒂文·鮑爾[Steven Bauer]飾)。吉娜對他嫉妒心的反應是如此驚人地直接(“這就是你所想要的嗎,托尼?”),這表明她完全明白他是什麼樣的人,也明白她能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貧民窟中崛起的大毒枭,一生賺錢無數也花錢無數:疤面煞星 (1983)

《疤面煞星》是處于超速檔模式的布萊恩·德·帕爾瑪的一個典型案例。他像托尼·蒙塔納一樣,不屑于輕微的肢體語言和微妙的情感。他最好的電影都是奔放的、充滿激情的、風格化的并且過度興奮。然而他從來沒有讓步于正常動作驚悚片的需要。哪怕是他的那些失敗之作(比如《蛇眼》[Snake Eyes ,1988])至少也都是雄心勃勃的。在德·帕爾瑪的電影中有一種心靈的因素在起着作用,有一種觀念隐藏在風格的背後,從不會讓人産生冷漠粗俗的感覺。他最近的《蛇蠍美人》(Femme Fatale ,2002)是其最好的電影之一,這個優雅的偷盜故事改編自一個鑽石鑲嵌服飾盜竊事件,一個女士穿着這件衣服參加了戛納電影節上的首映之夜,在此期間衣服卻不翼而飛。這部電影并沒有取得太大成功,成為了一種對今日觀衆不夠有耐心的控告。他們想要被侵犯,而不是被引誘。

貧民窟中崛起的大毒枭,一生賺錢無數也花錢無數:疤面煞星 (1983)

像《疤面煞星》這樣的電影更能赢得他們的歡心,這是該片之是以經久不衰的原因,即便是放映電視台剪輯版本,它也依然大受歡迎。這部電影有一種一往無前的能量,疾馳着奔往它的大木偶 [3] 最高潮處。由偉大的約翰·A.阿朗索(John A.Alonzo)所執掌的影片攝影,壯麗地放大了托尼生命中的标志——宅邸、擺件、生活方式——随着托尼世界的凋零,他又以小型緊湊的畫面構成來結束。這部電影最好的場景之一拍的是托尼在一家夜總會上喝得酩酊大醉,吸毒成瘾,筋疲力盡——而且我們感到他已然悲痛欲絕,因為他雖然赢得了整個世界,卻知道他不僅已經失去了靈魂,而且可能從來就沒有擁有過。本片原聲由吉奧吉·莫羅德(Giorgio Moroder)創作,它是一種無感情的電子合成流行樂,準确表達了一種生活方式,空有浮華的表面,卻沒有内在的安逸慰藉。

然後我們再回到帕西諾上來。這是一位多麼完完全全的演員啊。他可以扮演大人物或小混混,可以大聲嚷嚷或者溫柔和藹,可以不知疲倦或者筋疲力盡,真是演什麼像什麼。想一想他在《緻命人脈》(People I Know ,2002)中所扮演的那位萎靡的瘾君子公關,執着于一件理想的案件,完全做過了頭,看看這位犯上毒瘾的角色和托尼·蒙塔納多麼截然不同。或者你也可以回過頭來看看他早期在《毒海鴛鴦》(Panic in Needle Park ,1971)中所扮演的街頭皮條客的角色。

帕西諾可以遊刃有餘地駕馭不同類型的角色,擁有足以激發各種角色内在特質的非凡才能。沒有所謂“阿爾·帕西諾式表演”之類的說法,因為這意味着許多不同的表演類型。本片中他以一種歌舞劇的尺度來扮演托尼·蒙塔納,這個男人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最後被他自己的無節制害死。在本片最後一個段落中,一大堆可卡因擺放在他的桌子上,他将他的鼻子紮在它們裡頭,就好像他想要吸食生命本身。帕西諾在演這一幕的時候還将白粉粘在自己的鼻子上。這個細節經常被拙劣模仿,但是從表演上看是一個正确的選擇,它顯示出一個人會因為自己的需要,而對其他任何事情都毫不在意。如果說帕西諾在《疤面煞星》中毫無節制的話,這一點也不假。因為這個角色将他引向了這裡。托尼·蒙塔納本來就是毫無節制的一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