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麻雀之歌》:折射出社會底層家庭生活以及人性之光輝善良與天真,蘊藏在貧苦生活中的人性光輝巧妙拍攝手法下的深層次情感表達巧用色調與聲音,塑造獨特韻味美

《麻雀之歌》是由伊朗被稱為“亞洲斯皮伯格”的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所執導,默罕默德·阿米爾·納吉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該片于2008年10月1日在伊朗上映。2008年,在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中,飾演本片男主人公的默罕默德·阿米爾·納吉憑借該片獲得了銀熊獎最佳男演員獎,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憑借該片獲得了金熊獎的獎項提名。這是一部小衆優秀影片,豆瓣上标記看過人數不足5000人,綜合評估好于93%的劇情片,豆瓣分8.7分

影片講述了一個在農場打工的父親,因為其所看管的鴕鳥園跑掉了一隻鴕鳥,而不得不想辦法找回它,否則就要向雇主支付一筆可怕的賠償費,在尋找鴕鳥和籌錢的過程中,這個男人經曆了許多悲喜交加的事件,甚至還受了傷,好在命運并沒有過分地玩弄他,鴕鳥最終回到了園子的故事。

與《小鞋子》非常相似的是,《麻雀之歌》也是一部完全以平民視角講述的電影。但與《小鞋子》還有《白氣球》等影片不同的是,馬基迪這次将叙事視角放在了父親上面,未改往日風格,依然把伊朗貧富差距的強烈對比放在了最前台。窘迫的男主角與城市中富人之間的落差尤其令人揪心,就像《小鞋子》裡阿裡的微薄的欲望也得不到滿足一樣痛苦。

《麻雀之歌》:折射出社會底層家庭生活以及人性之光輝善良與天真,蘊藏在貧苦生活中的人性光輝巧妙拍攝手法下的深層次情感表達巧用色調與聲音,塑造獨特韻味美

<h1 class="pgc-h-arrow-right">善良與天真,蘊藏在貧苦生活中的人性光輝</h1>

影片以典型的因果關系構架,以丢丢鴕鳥為起因,并以鴕鳥為線索,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家人之間親情的展現。影片的片名"麻雀之歌",在我看來,這裡的"麻雀之歌"代表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聲聲麻雀之歌,是卡林與家人和睦相處,生活和諧的的景象,麻雀在卡林曆經了些許磨難之後才出場,預示着他們艱難困苦的生活不可能一層不變,會越來越好。即使家庭貧窮,卡林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尊嚴”,收下本該不屬于自己的冰箱,沒有丢失人性的單純與美好。

當胡辛和朋友們用一手水泡換來的魚苗被灑了一地,那滿滿一桶辛勞的夢潑在地上時候,那一地跳躍的紅色,凸顯着孩子們的失望和手足無措。卡林雖然心裡難受,但仍舊唱着歌逗孩子笑,安慰他們。

可他們畢竟是孩子們,當把唯一一條魚放進水窖時候,他們早已像以前一樣,又夢想着“每年生五百條,超過一千和我們都是富翁了”。在孩子的世界裡,快樂是簡單的。一個條條小小魚苗、辛苦清理肮髒的水窖,都能使他們出路純真笑臉。電影所表達的伊朗底層人民的樂觀純樸與孩童時代的單純善良,向成人訴說着沉重的童話,成人看起來的疲憊與艱辛,在孩子的笑意盈盈中被沖淡。

《麻雀之歌》:折射出社會底層家庭生活以及人性之光輝善良與天真,蘊藏在貧苦生活中的人性光輝巧妙拍攝手法下的深層次情感表達巧用色調與聲音,塑造獨特韻味美

電影是一個國家民族性與民族文化的展現,在家裡窮得揭不開鍋的情況下,卡林用失去工作換來的一顆鴕鳥蛋,一家四口分了後,還專門給鄰居留了一部分。在等紅綠燈時,卡林看到馬路上一個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賣氣球,他想買,他想幫助小女孩,卻苦于沒換到零錢不得不放棄。人性的淳樸,是骨子裡的精神。社會的階級差距,造成了家庭經濟、政治關系的不對等,但并沒有擊潰這些平凡人的心。樂觀、真誠、淳樸與善良依舊深藏于他們内心。伊朗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兄妹二人以及其家人的人性光輝,充分表現出了電影的宗教性、民族性。

《麻雀之歌》以伊朗的民族文化為背景,着重于塑造平凡小人物的樂觀與善良,這也是逐漸影片較為出彩的一個點。

《麻雀之歌》:折射出社會底層家庭生活以及人性之光輝善良與天真,蘊藏在貧苦生活中的人性光輝巧妙拍攝手法下的深層次情感表達巧用色調與聲音,塑造獨特韻味美

<h1 class="pgc-h-arrow-right">巧妙拍攝手法下的深層次情感表達</h1>

導演善用鏡頭語言傳遞資訊,表達人物心境。

影片開頭,卡林女兒的助聽器壞了,面臨即将到來的考試,不能沒有助聽器,而正在卡林着急之時,被告知因丢失一隻鴕鳥而被辭退。在多次尋鴕鳥無果後,導演通過航拍角度拍攝裝卡林扮成鴕鳥來尋找鴕鳥,揭示人小人物生活的艱難與辛酸。卡林從朋友那兒要回妻子送給朋友的藍色大門時,他獨自一人背着大門在偌大的田野中走過,導演在這裡也同樣适用了航拍,将卡林身上的壓力與重擔凸顯得淋漓盡緻。

通過全方位各拍攝角度對卡林在用摩的拉人時情形的表達,觀衆可以清晰地看出卡林對家人的疼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使處處充滿困難,但他極富有攻克難關的沖勁。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善用特寫鏡頭拍攝卡林的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巧妙地使用主觀視角,在灑落一地的魚、摩的車上周邊的景物、幹活的妻子和他打招呼等,充分展現了盡管生活不易,但他沒有失去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麻雀之歌》:折射出社會底層家庭生活以及人性之光輝善良與天真,蘊藏在貧苦生活中的人性光輝巧妙拍攝手法下的深層次情感表達巧用色調與聲音,塑造獨特韻味美

<h1 class="pgc-h-arrow-right">巧用色調與聲音,塑造獨特韻味美</h1>

導演在這部影片中,巧妙地運用暖色調與冷色調區分了人物的心境。影片中,在卡林尋找鴕鳥時;在為進城為女兒修助聽器後,無意間當上摩的司機時;在于怒罵兒子女兒在路邊賣花時……這些場景都是冷色調,首先代表他的内心是失落的、焦慮的,然後代表着他感到未來的迷茫,最後代表的是他失去尊嚴和疼惜兒女。

運用恰到好處音樂與音響傳遞資訊、烘托氣氛。影片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于車上孩子們失去魚苗後卡林的歌聲。雖然僅剩一點希望,但他還是緊緊握住沒有放棄。影片的結尾是開放式的,那小小的麻雀毫無征兆地飛進來個歌唱,受傷的卡林掙紮着起身将他們放了出去。導演給人以希望,同樣給人以未知,卻給觀影者帶來了意味深長的聯想。

《麻雀之歌》:折射出社會底層家庭生活以及人性之光輝善良與天真,蘊藏在貧苦生活中的人性光輝巧妙拍攝手法下的深層次情感表達巧用色調與聲音,塑造獨特韻味美

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尾并不突兀。不管是鄰居們聊天的聲音,孩子們嬉戲玩鬧的聲音、城裡周圍的叫賣聲,還是最後麻雀的歌唱聲,都能引發觀影者共鳴。片中的小人物像極了身邊的人,他們也是如此堅強而快樂的生活着,即便是未來等待着他們的并不全是幸福,然而,他們依然可以充滿信心的相信,未來是美好的。

《麻雀之歌》作為一部優秀的經典影片,以不動聲色的演繹方式将各種關于生活、關于社會、關于身份地位的問題抛出來,讓人在唏噓之間,不得不思考這些小人物的尴尬處境。雖然整部電影并沒有刻意的表達或者宣揚某種觀念,但是,導演卻非常巧妙地用自己的鏡頭将其對社會、對生活、對命運的思考表達出來,進而折射出社會底層家庭生活以及人性之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