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隻要你是一名還算資深的影迷或美劇迷,你就會在坐進電影院看《失控玩家》的時候意識到它身上有太多前人的影子。

這部在暑期檔的末尾上映的爆米花電影,講述了在一款名為《自由城》的殺戮類沙盒遊戲中,NPC(non-playercharacter,遊戲中的非玩家角色)角色蓋(瑞恩·雷諾茲飾演)突然從自己每天被設定好的銀行出納員的生活中蘇醒了過來,于是決定成為英雄,肩負起拯救這個遊戲世界的命運。

在探讨遊戲文化這件事情上,《失控玩家》看起來像一部《頭号玩家》二代,兩者在彩蛋文化的運用上也幾乎一脈相承。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在思考生活的真實性方面,則多多少少有一點《楚門的世界》的影子——真相都在那片大海的後面。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在戴上眼鏡就能看到不一樣世界的設定上,本片是在借鑒《極度空間》。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而在反思遊戲倫理、讨論NPC的人權問題上,本片則像極了《西部世界》。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甚至,也可以說,主角蓋日複一日重新洗牌的生活,也是從《土撥鼠之日》起,就被玩得不亦樂乎的高概念設定了。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是以,我們大概不應抱着一種期待好萊塢科幻片新裡程碑的心态來看這部電影。

它沒那麼多的反思性和先鋒性,在某種意義上,這更像是一部在舒适區内把标準動作做到盡量完美的一部爆米花電影。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讓這部電影能在這個夏天的末尾為本就蕭條的暑期檔稍稍挽尊。它的妥帖和保守就像是站到了前人的肩膀上略微踮了個腳尖,為觀衆搔了個癢。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中,網際網路以飛快的速度不斷地嵌入着人們的生活,網絡逐漸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主題,虛幻與真實的邊界如今已經相當模糊了。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而像《GTA》《堡壘之夜》《模拟城市》這種世界觀無比龐大的開放型遊戲無疑是虛拟世界裡最迷人的部分之一。

說白了,《失控玩家》是一部關于遊戲世界的童話電影,它擁抱的是烏托邦依舊存在的美夢,而無意于去血淋淋地展示殘酷的真實。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如今,這樣的美夢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着,人們逐漸開始在現實世界和虛拟世界之間搖擺。

如果說《頭号玩家》對遊戲的表白還帶着點叛逆的、反思現實的朋克精神的話,到了《失控玩家》這裡,觀衆們顯然已經迫不及待地鑽入這場由遊戲、網際網路和電影所共同建構的夢境中去了。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是以,在《失控玩家》之中,最本核的情緒邏輯不是叛逆和反抗,而首先是無奈和無力——

你的努力沒有辦法徹底改變你的處境,你最終必須選擇接受一個妥協後的烏托邦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本片看起來有一點喪喪的。

影片在關于主角蓋覺醒的設定中,最關鍵的一點是隻有當他戴上眼鏡時,才能看到其所生存的世界最真實的那一面。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真實而美好、刺激而緊張,但同時也複雜、殘酷而冰冷。

當蓋意識到哪怕是另一次元的真實所帶來的新鮮感有一天也會散去的時候,他原本生活中的按部就班在這種真實面前,将會瞬間土崩瓦解,成為完全無意義的重複動作。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而與以往類似題材的科幻電影最不同的地方在于,蓋完全沒有辦法徹底逃離這種不真實的生活。

他不可能像《黑客帝國》裡的尼奧一樣,吃下紅色藥丸就能徹底蘇醒,回歸真實生活。

在蓋的世界觀設定裡,根本沒有辦法抵達那個所謂的遊戲外的真實世界。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因為他歸根結底就是串數字代碼,他沒有真實的肉身。

他隻能在遊戲裡親吻女主角,而這對于現實世界中的女主角而言,那很可能隻是個動畫畫面。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最悲哀的事情不在于,你意識到了玩家們正在像上帝一樣操控着你以為的美好生活,而在于你永遠沒辦法和這群上帝站在同一次元上對話。

你是數字代碼,而他們是人類。

你看得到你所處世界的無意義和虛假的同時,卻也意識到了你終究無可擺脫這種虛假。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是以,在還原遊戲設定、構思和設計一個遊戲中的浪漫故事的同時,本片也在有意無意地借遊戲的設定,來隐喻我們的真實生活。

誰又知道,自己每天三點一線、日複一日的社畜生活,就一定會比那些每天早晨起床必須要側頭微笑和自己的金魚打招呼的遊戲NPC好到哪去呢?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誰又知道,我們日益迷戀和癡情的那些虛拟世界中的愛恨情仇、江湖恩怨終究隻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不容許肉身真正抵達的夢幻泡影呢?

在多重意義上,虛拟世界的迅速擴張增強了人們對生活的體驗感的同時,也正在讓人們對虛拟世界之外的真實世界感受到越來越強烈的倦怠感。

關于真實、關于自我的哲學命題從來不會像今天這樣普及到每個人的頭上。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失控玩家》的爽感來源于,觀衆們對蓋獲得周圍人所不能擁有的上帝視角、然後一路開挂式成長的經曆實在是太愛不釋手了,但其同樣在不斷反思這種上帝視角所帶來的虛無感和荒誕感。

你可以站在第四堵牆外體會美隊的盾牌、綠巨人的拳頭、死侍的海報和絕地武士的光劍出現在同一部電影裡的快感。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這種快感套路化、模式化,廉價而粗淺,但因為你我是從上帝視角觀看電影的觀衆,是以能從這種觀衆和角色之間的資訊差裡體會到無窮的快感——

大反派“大佬”可不會知道為啥蓋會突然擁有美隊的盾牌。

但你也同樣也會意識到,在另一個層面裡,我們也和蓋一樣,被安置在一片非真實的社會處境中,我們的背後未嘗不存在一雙雙這樣的上帝視角。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你我所處的真實,也一樣值得懷疑。

是以,在關于真實的哲學問題上,也許《失控玩家》真正想傳達的觀點是,我們誰都沒辦法在這個虛拟和現實早就混為一談的世界裡獲得掌握自我意識、定義世界真假的絕對權力。

沒有誰的世界就一定比誰更真實,沒有誰的生命體驗就一定比誰更真切。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本質上,當真實的邊界感無限模糊之後,唯一能支撐起真實感的東西也就隻有個體的意志了。

影片後半段蓋的警察朋友向他解釋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相信一種相對的真實、保持個體的自由意志,在某種意義上比糾結這個世界是否存在絕對真實,要來的重要和有意義得多。

在影院裡剛看到這段對話的時候,我其實挺驚喜的,以為電影要稍微探讨點嚴肅的哲學命題了,畢竟真實感一直以來都是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裡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哲學話題。

蓋身上所包含的這種真實性問題,其實差不多就是《西部世界》第二季裡,關于完全數字化的人工智能到底有沒有生命的哲學思辨的延續,徹底數字化了的生命,還擁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嗎?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西部世界》第二季劇照

但可能因為這部電影不得不為了商業性和爆米花屬性做出一點讓步,是以這個本來可以挖掘得很深的哲學命題在影片裡其實談得很淺,它草草地歸結到了兩個點上:

一個是米莉(朱迪·科默 飾)對蓋的愛真不真實;

第二個是那個藏在海平面後頭的烏托邦,到底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烏托邦。

首先說說影片的愛情線。米莉對蓋動情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情感很難說是百分百的愛情,因為它一直以來都是很功能性的愛——我吸引你,是因為那是觸發你程式代碼複活的必要條件。

而你能吸引我,那是因為你的程式裡已經寫好了我的喜好和習慣。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是以,最後,影片的愛情線處理成了一種說教。

蓋确實因為這種情感獲得了自由意志,意識到自己要珍惜當下生活中的每一刻,但這份愛同時又在否定他的自由意志——蓋成了鍵盤寫給米莉的一封情書,程式裡的情感細節是被設計好的。

這封情書不僅表達着鍵盤對米莉的愛,同時也在呼喚她回到現實生活中去接受這份愛,舍棄和蓋之間的虛拟的愛情。

再來說說那個所謂的原版遊戲,一個可以幫助遊戲人物自由成長的烏托邦城市,其實也一直在回避影片自身邏輯裡的一個大bug。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那就是無論如何,那依舊隻是一個遊戲,哪一天伺服器被切斷了,這些角色的自由意志依舊會重新清零成一串數字代碼。

依托和保障着這個烏托邦的,是對鍵盤和米莉不會成為安托萬式的萬惡資本家的信念——不得不說,這個信念太童話、太商業了。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相信換一家優秀的、良心的公司,NPC們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和相信現實世界裡真的會有安托萬這樣無腦而暴躁到恨不得自尋死路的資本家存在一樣(R星都要笑了)。

是以,歸根結底,《失控玩家》其實沒辦法塞進多深、多嚴肅的科幻野心,頂多就是讓大家看的開心,看的爽。

但爽一爽也沒什麼不好,誰讓這個乏善可陳的暑期檔連一部能讓人無腦爽的爆米花電影都難找呢?

-END-

「失控玩家」:一次溫和而保守的勝利

互動話題

你去看了《失控玩家》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