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周,LinkedIn(領英)退出中國的消息,驚到了身邊許多HR朋友,尤其是做外貿行業的HR。
根據領英釋出的官方公告,由于面臨營運挑戰,決定在今年晚些時候關閉領英中國服務,并推出替代品Injobs,不再涵蓋使用者原創内容的釋出與互動功能。
也就是說,新産品的定位不再是職場社交平台,不支援社交、分享等功能,而是作為純招聘平台,專注招聘和求職服務。
領英為何突然做出這種決定?這又帶給HR哪些啟示?
7年之癢
領英在華發展脈絡梳理
作為一家全球的職場社交平台,截至2021年7月,領英全球會員總數已超過7.74億,覆寫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中國會員總數超過了5400萬。
2014年,領英正式進入中國,并且針對中國市場,專門研發了一款職場社交軟體「赤兔」,對标的競品是國内職場社交平台「脈脈」。
可惜的是,即便為了迎合國内使用者,赤兔上嘗試做過一些本土化的改變,但最後依然還是不敵脈脈,産品于2019年下線。
随即領英宣布在中國啟動戰略更新,由“全球職場人脈的連接配接器”向“一站式職業發展平台”轉型,為中國職場人提供應對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痛點的解決方案。
在全新更新的領英App上,“職業”版塊發生顯著變化,新增“職業指南”、“薪資洞察”、“職場問答”、“職場必修課”等子產品。
甚至還有不少朋友因為在領英分享職場和HR相關知識,而成為職場大V。
外企在國内頻頻受挫
帶給HR哪些啟示?
雖然領英關閉中國服務的原因衆說紛纭,但外企在華發展受挫其實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衆所周知的谷歌和百度、ebay與淘寶、MSN與QQ,以及前些年的uber和滴滴等。
除了網際網路企業,外企線上下也很難與國内企業競争。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武漢,家樂福和沃爾瑪在同盒馬生鮮、武商量販等本土賣場的競争中早已顯露頹勢。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國企業更懂得國内使用者的文化、思維和習慣。
拿脈脈來舉例,其在内容分發、匿名交流、群聊服務、實名認證、移動優先等細節方面,無疑做得比領英更為人性化、更為使用者着想。
匿名交流有效地滿足了普遍工作壓力大、強度高的職場人士的交流需求,這也是增強脈脈使用者活躍度的一大利器。
另一方面,這些外企通常不舍得放權給國内的管理者,遇事都需要彙報總部來決策,在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時代,這就經常會錯失一些發展機遇。
職場也是如此。
随着現代職場朝更加靈活、多元的方向發展,這也促使HR開始重新思考企業與員工的協作關系,探索新型用工方式和員工管理模式。
如果HR不主動思考新時代下的員工需求(罔顧使用者體驗),探索符合企業發展的員工管理模式(不與時俱進),那麼發展也終将受限。
新時代HR
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發展,對企業戰略更新要求越來越高。而随着業務的不斷變化,現代企業對HR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面臨的挑戰也随之加大。
比如,HR好不容易招到人,招聘标準卻突然變了,高效招聘總是被不高效的協作耽誤怎麼辦?
目前員工入職前半年的離職率已經超過30%,更注重工作價值和體驗的Z世代新員工,流失率還會更高嗎?
績效管理方式越來越多,KPI和OKR到底該用哪一個?
管招聘的要招聘系統,管人事的要人事系統,一個HR部門到底要幾個系統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