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别人不計代價傷害你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有人說會回擊,有人說會适當退讓。
而有個男孩則說:“我原本不想傷害你,但我怕你再次傷害我,是以我隻好傷你到你再也不敢來傷害我。”
這個男孩就是安德, 1985年美國出版的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的主人翁。
這本小說在出版的第二年就将美國兩個最權威的科幻大獎“雨果獎”和“星雲獎”收入囊中。2014年,這本小說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全球上映。
他的作者奧森・斯科特・卡德是一位當時的科幻天才,在這本小說出版後,又相繼出版了《安德的代言》、《安德的影子》,其中《安德的代言》再次包攬了之前說到的兩個科幻大獎。
這本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天才男孩的成長史,是一部關于成長的勵志小說。
小說設定的背景是這樣的:未來,地球人與外星人蟲族發生了一場大戰,地球人因為一個傑出的統帥,僥幸打敗了科技遠遠比人類發達的蟲族,獲得了暫時的喘息。
為求自保,地球人史無前例的聯合了起來,從科技、武器和人才方面全力準備,建造并不斷派出遠端艦隊,力求先發制人。
而安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選入聯合艦隊戰鬥學校,開展一系列不同于别的學員的殘酷訓練,以便他能成為一個勇氣和智謀足以上司地球艦隊的最高指揮官。
今天我們從“我要将宿命變為使命”、“讓不公平來的更猛烈些吧”、“我用餘生去為你尋找希望”三個部分來講一講這本上世紀頂尖的科幻小說。
第一部分:我要将宿命變為使命
這是安德在知曉自己宿命後内心的呐喊。
安德是家裡的第三個孩子,他的前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學校,安德常被同學嘲笑為“多餘的小屁孩”。
為什麼是多餘的呢?
原來,在那個時代,由于地球人全力發展科技、制造艦隊和武器,導緻各種資源都非常緊缺。
于是,各國政府開始實行生育核準制度,一個家庭中隻有前兩胎的孩子才能享受免費教育等公共服務。如果生了第三個,便受到來自社會的鄙夷與嘲笑。
安德的哥哥和姐姐,都是有着高智商的天才兒童,從小就被艦隊關注。但是由于哥哥過于暴力,姐姐過于軟弱,他們倆最終都被淘汰了。
然而,地球人太需要天才兒童來幫助他們赢取勝利,是以政府請求高智商的安德父母再次生育。
這個孩子就是安德,是英文Ander的音譯,也就是終結者的意思。他的出生背負着來自地球人和父母兩方面的希望,一方面希望由他來終止蟲族的威脅,另一方面希望由他來終止羞恥的超生。
希望你能終結這一切,就這樣吧,安德,這就是你的宿命。
那有人要問了,為什麼非要從娃娃抓起呢?成年人不行麼?
小說中設定的原因是那時候地球人覺得孩子年輕、聰明、反應速度快、做事可以不計後果。同時,可以通過訓練,讓指揮和抗壓能力嵌入他們的直覺當中,這樣他們會比成年人更具有爆發力。
于是,備選目标就定位在孩子們身上。
在這樣的期盼下,安德3歲時被植入螢幕,開始對他進行實時監控。直到安德6歲的一天,這個螢幕被毫無原因的取出,故事就正式開始了。
一般來說,毫無原因的被取出螢幕,意味着沒有被選中,于是安德的同學和哥哥都開始嘲笑和欺負他,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
那是一個放學後的下午,校園小霸王史蒂生帶領他的同夥在路上攔截了安德,極盡所能地嘲笑和挑釁。
安德一直忍耐和觀察着,直到他們不注意,拼命飛起一腳踹在了史蒂生的胸口。在史蒂生倒地後,安德沒有遵循那個時期“對手倒下後不能再打”的規則,一遍又一遍地踢打着史蒂生。因為他的直覺告訴他,如果要防止以後這一夥人的報複,就必須要來一個徹底地勝利。
安德的善良,讓他鄙視自己的行為,并開始自責和反思。他不知道的是,這種先發制人的直覺讓他通過了聯合艦隊的選拔。
因為對于聯合艦隊來說,不是考慮安德做了什麼?而是考慮驅動他做出這種行為的原因。而這種先發制人、不留後患的直覺就是那個背景下所追求的戰鬥理念。
戰鬥學校校長格拉夫(一個未來專門并不惜一切代價訓練安德的人)親自到家中邀請安德進入戰鬥學校,告訴他,這是他作為老三的宿命,并讓他做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
去,他會接受殘酷地訓練。不去,他的整個家庭都會受到來自社會的鄙視,蟲族也會在未來入侵并消滅地球。
而對于安德來說,他一方面不喜歡争鬥,另一方面又想保護他愛的人,特别是他的姐姐。
是屈從宿命還是點燃使命?
安德的選擇是:“我不想去,但我會去的。”
是的,既然宿命無法改變,那不如站起來勇敢面對,将它轉變為我的使命,一切為了我愛的人。
抱着這樣的信念,安德進入戰鬥學校。然而,他不知道的是,等待他的是永遠的不公平。
第二部分 讓不公平來的更猛烈些吧
之前我們提到了,格拉夫要将安德培養成為一個在任何時候都不依靠他人,并具有非凡指揮能力的領袖人物。
為此他不惜一切代價地打擊安德,讓他面對各種不公平的待遇。
他曾對其他教官說:“在安德的問題上,我們必須把握好平衡。一方面要讓他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立、使他的創造性不至于消失,否則他就會徹底認同這個體制,我們會失去他的天賦;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確定他有足夠的能力去上司别人。”
在登上開往戰鬥學校的飛船時,格拉夫就通過在新兵隊面前時不時地點贊安德,為他拉到了滿滿地仇恨,成為衆矢之的。
當新兵隊中結交到了真正的朋友,生活剛剛順利時,學校就宣布安德提前晉級,以不到七歲的年齡進入大孩子的火蜥蜴戰隊,讓火蜥蜴戰隊隊長對他産生了揮之不去地偏見。
在9歲成為飛龍戰隊隊長時,格拉夫不斷打破戰鬥規則,通過安排不間歇、連軸轉地對戰以及實力明顯不對等的戰鬥安排,給予安德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
面對這樣的生活,安德也和普通人一樣憤怒過、掙紮過,也曾脆弱到幾乎放棄。但是,他卻從來沒有認輸過。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他來這裡的初心就是為了讓最愛的姐姐不遭受蟲族的傷害,為了地球上那一絲牽絆,他要為之奮鬥和成長,他不能輸。
“我能做到,我能應付。讓不公平來的更猛烈些吧!”這是安德在面對孤獨和強壓下讓人心疼的内心獨白。
教官可以制造孤立、隊伍配置設定可以不公平、訓練可以不公平、戰鬥可以不公平。越是這樣,越不能讓他們得逞!
我可以忍耐和觀察,擇機突破;我可以将憤怒轉化為能夠控制和利用的積極力量;我可以有效地利用殘暴、卑劣、打破規則這些工具來維護良善和尋求勝利的初心。
在新兵隊,他抓住訓練時機破冰,結交了明事理的優秀夥伴,戰勝了孤立。
在火蜥蜴隊,安德巧用規則,組織新兵隊參與實戰練習,獲得雙赢,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和價值。并通過與隊長的博弈學習到了如何建立權威,又如何能毀掉它,形成初步的上司能力。
在飛龍戰隊,他化重壓為力量,通過賦予信任、向下分權和敢于犧牲打敗了一場又一場不公平的戰鬥,無一戰戰敗,所向披靡。
在戰鬥學校,安德完成了能力和心智的飛速提升。他将不公的宿命轉化為内心深處那一抹溫暖的使命,将人為的苛刻化為前進的力量,用陽剛、勇氣和堅韌追尋光明和希望。
憑借優異的成績,安德開創了戰鬥學院四年就畢業的先河,進入了指揮學院。
在這裡,他将在一個謊言中迎接最後的戰役。
第三部分 用我的餘生去為你尋找希望
最後的戰役就是消滅蟲族,艦隊認為這個戰役對任何一個能夠取得勝利的指揮官來說,都是殘忍的。
原因簡單的說:指揮戰争需要了解敵人,讓敵人的動機成為你的利劍,而當你真正了解了他們的想法和信仰時,你會喜歡上他們,而當你喜歡上他們的那一刻,你卻又要毀滅他們。
這是多麼的殘忍。為了避免這個悖論帶來的風險,艦隊為安德編織了一個謊言。
他們告訴安德,你在指揮學院上司的戰争,都是遊戲機裡的遊戲。
這裡,有一個關鍵人物,叫做馬澤·雷漢。就是之前提到的那個在蟲族戰争中力挽狂難的英雄,一個優秀的統帥。
他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将自己掌握的蟲族知識和戰鬥經驗傳遞給後繼者,不斷培養和訓練他們。然而安德之前的後繼者都在訓練的強壓下崩潰,繼而變得懦弱無能。
于是,在這樣的魔鬼訓練下,安德帶領着他的團隊在像遊戲機的模拟器上指揮無人機與遊戲裡的蟲族決戰,不斷地被挑戰極限又突破極限。
他一遍遍的看上次戰争的錄像,并一遍遍的在艾洛斯(指揮學院所在地,蟲族人第一次入侵時的前哨陣地,後被地球人占領并開發利用)的建築裡感覺和體會蟲族的想法。以至于他多次在夢中見到蟲族在解剖他、試圖了解他。
蟲族在他睡着的時候折磨他,而馬澤則在他醒着的時候逼迫他。
安德在崩潰的邊緣試探。但他從沒有抱怨過,因為他知道馬澤的字典裡沒有“憐憫”這個詞。他唯一關注的就是不斷的提升自己和取得勝利。
直到有一天,馬澤宣布在接下來的訓練中,不再由計算機來控制敵軍,而由他親自控制。
這個謊言,真正開始了。從此每一架無人機變成了真實的戰鬥機,由一名真實的飛行員駕駛。每一次的敵人,不是馬澤而是真實的蟲族。
這一切,安德一無所知。
面對蟲族的真實力量,戰鬥越來越難取勝。安德開始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戰鬥上,他的隊友接二連三的崩潰,他自己的身體也開始顯示崩潰的迹象,比如不會吃東西、指揮時暈倒,雙手不停的顫抖等等。
他甚至希望失敗,這樣馬澤就會向之前的學員一樣,放棄他,讓他回家。然而這種想法總是轉瞬即逝。
最後的堅強來源于安德的理智。他的理智告訴自己:有人需要我,如果我失敗了,或許我根本無家可歸,因為愛的人不在了。
在最後的戰鬥中,他利用了蟲族的思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自殺式的襲擊毀滅了蟲族的母星。
所有人都在歡呼。馬澤波迫不及待地告訴安德,被他炸的粉碎的世界是真實的蟲族世界。
什麼?在遊戲裡被毀滅的世界是真實的蟲族世界?那被他用作自殺式襲擊的無人機,也是真實的戰鬥機,每一個裡面都有真實的駕駛員?
安德異常憤怒,但又能如何呢?逝去的士兵不會重生,而蟲族也已經毀滅。
更可笑的是,蟲族戰争結束後不到二十四小時,團結一緻對抗異族的地球又重新陷入了戰亂,地球利益集團開始發動内戰,每一方都想得到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安德,每一方也都想讓安德去死。
安德連地球也回不去了。我想回家,但我不知道它在哪裡。
這場戰争過後,善良的安德身上壓起了沉甸甸的罪孽感。他在艾洛斯上四處探索蟲族留下來的設施,開始深入地了解和感覺蟲族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安德得到了蟲族的召喚。
召喚來自于遺留在艾洛斯的蟲族女王的白色絲繭。它通過思想波與安德建立起了聯系,并告訴了安德蟲族的故事、蟲族與人類的恩怨、不存在的第三次入侵以及蟲族對他的信任。它希望安德能幫助蟲族尋找未來和希望。
善良的安德同意了,他将蟲族的故事寫了下來并帶着那個白色絲繭在宇宙遊蕩。
是的,為了補償,我用餘生去為你尋找希望。
以上就是《安德的遊戲》整本小說的主線故事。
有人說,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類似男孩打怪更新故事。
确實,站在今天的角度,裡面的太空戰鬥場面、失重狀态下的訓練場景、遊戲模拟器的使用似乎已在文學和電影中變得普遍。但是,回頭想想那是1985年的作品,卻又讓人覺得十分超前。
其實,這部小說真正耐人尋味并給人予啟示的是作者憑借對人性不可思議的了解力,精彩地為我們演繹了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的全部過程,十分勵志,正能量滿滿。
安德身上集中了太多人性沖突:強與弱,殺戮與拯救,暴力與和平。然而,如何在這些沖突中做出正确的選擇,化主動為被動,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動力,安德給了我們啟示,也給當下流行的“躺平”、“喪”文化帶來一些啟迪和思考。
希望人人心中的那個小安德,能夠帶領我們去尋找未來的光芒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