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有一位大神,七歲就會寫詩被稱為“神童”,才華可以比肩曹植

曹植是曆代文人的偶像,其《洛神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然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是其七步成詩,才華無人能及。曹丕在繼位之後,認為曹植會對他形成威脅,于是指令他在七步作詩,如果不能成詩的話,那麼就會有性命之憂。曹植不假思索寫下了《七步詩》,最終幸免于難。

宋朝有一位大神,七歲就會寫詩被稱為“神童”,才華可以比肩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在讀了這首詩之後,感念兄弟之情,沒有對兄弟下手,還成為了一段佳話。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曹植着力于講述彼此之間的親情,兩人原本是兄弟,可是為了利益卻是拼得你死我活,這在他看來兄弟就是兄弟,兩個人血脈相通,不應該彼此對立。

宋朝有一位大神,七歲就會寫詩被稱為“神童”,才華可以比肩曹植

曹植的才華無出其右,這首詩也是感動了後世無數的讀者,從中還有教育意義,告訴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其實曆代的文人中有很多都是屬于那種天才,譬如初唐時期王勃;以及盛唐時期的“李杜”等人,那都是才華橫溢,到了北宋時期,同樣有一位才子,也是少年成名,那就是黃庭堅。

黃庭堅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思想家,在文學和書法上有着極高的造詣,而且在七歲的時候就能夠獨立創作,寫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牧童詩》,在這首詩中其才華,足以比肩曹植,全詩不僅意境高遠,同時還有講述了一個大道理,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宋朝有一位大神,七歲就會寫詩被稱為“神童”,才華可以比肩曹植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根據《桐江詩話》裡的記載,黃庭堅這首詩寫于七歲,在創作這首詩時,也是一個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據說當時黃庭堅的父親,對于其教育很上心,每天要求他讀書寫字,并且還要創作一首詩。有一天,黃庭堅的父親與友人在家中長談,小小年紀的黃庭堅正從外面回家。

宋朝有一位大神,七歲就會寫詩被稱為“神童”,才華可以比肩曹植

黃庭堅父親的友人早就聽說其才華,于是讓黃庭堅賦詩一首,其原話是:“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這個時代的黃庭堅也極力表現,看到遠處騎在黃牛小的牧童,不假思索吟誦出了這首《牧童詩》,進而讓世人見識到了他過人的才華。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已經讓人震撼,一個七歲的小孩,對于人世的認知,應當說要比成年人還要老練。可能有很多人認為不太可能,但是我個人覺得,在古代一個七歲的小孩有着這樣的認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當時的小孩,從小開始接受傳統的教育,自然也就有着比較深刻的認識。

宋朝有一位大神,七歲就會寫詩被稱為“神童”,才華可以比肩曹植

黃庭堅在這首詩的開篇,先是做了鋪墊,通過村前的牧童,以此來引出下面的兩句,牧童天真爛漫,比成年人要更加純真,騎在牛背上遠遠地經過村子,而這一幕正好被黃庭堅看到了,于是脫口而出。牧童的形象讓黃庭堅很向往,騎在牛背上還吹着笛子,那聲音從遠處緩緩地傳來。

在對于牧童有了一個很清晰的描寫之後,做足了鋪墊,于是在最後兩句,則是發表了自己個人的觀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不知道有多少在長安城裡追名逐利的人,那些人活得很苦惱,用盡心計,也用盡了手段,可是他們活得并不快樂,沒有遠處的牧童活得自由自在。

宋朝有一位大神,七歲就會寫詩被稱為“神童”,才華可以比肩曹植

黃庭堅無非是要表達一種豁達的人生态度,一個人不應該總是追名逐利,更應該放下匆忙的腳步,去做一個純真的人。而他筆下的牧童,便是那一類人,他們活得很單純,并沒有那麼多的手段。我們作為普通的讀者,從這首詩中也可以學會很多的東西,進而明白更多的道理。而通過這首詩,也可以看得出來,黃庭堅就是“神童”,才華可以比肩曹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