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京奧運會閉幕式歌唱家岡本知高引關注,男性為何能唱出華麗“女高音”?

作者:上觀新聞

東京奧運會閉幕式播出後,許多觀衆誤以為演唱《奧林匹克頌》的日本歌唱家岡本知高是女性,因為他化着濃妝,聲音華麗空靈。當得知他是男性時,有網友表示“震驚”:為什麼一個大男人要模仿女人的聲音?

其實,岡本知高是一位在全世界都十分稀少的男性女高音(sopranist),這是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的一種,音色與音域接近女高音。他們的歌聲既有男性強大的肺活量,又有女性的精巧輕柔。

東京奧運會閉幕式歌唱家岡本知高引關注,男性為何能唱出華麗“女高音”?

岡本知高亮相東京奧運會閉幕式 視訊截圖

據報道,岡本知高童年時期因患病住在遠離家人的療養院。周末,從療養院到家要坐三個小時的車,喜歡合唱的父母就在車上和他一起唱歌。“即使在同一條路上,從火車窗外看到的風景每周都在一點點變化。大自然的美麗和四季的變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樂也給予我力量。”

高中時代,岡本意外發現自己擁有女高音的特質,在老師推薦下考入日本國立音樂學院聲樂系,後又赴巴黎弗朗西斯·普朗克音樂學校,學習巴洛克音樂。岡本知高經常因為前衛誇張的造型受到關注,據說是受到他所喜愛的漫畫家鳥山明的影響,不少演出服的靈感來自遊戲《勇士鬥惡龍》。

東京奧運會閉幕式歌唱家岡本知高引關注,男性為何能唱出華麗“女高音”?

岡本知高 圖檔來自岡本知高個人網站

樂迷高暢說:“一個身形健碩的男性唱出曼妙的女高音,岡本知高證明了人聲的可能性。聽完他的表演,忍不住又聽了好多他的作品,真的是‘大神’級的人物。可能有人無法接受他的裝扮,但這就是他獨特的風格,無論在視覺還是聽覺上都是一種奇觀。”

在《紐約時報》的一篇采訪裡,法國假聲男高音菲利普·雅魯斯基曾說:“從一個男人的身體裡發出這種聲音可能的确有些可笑。人們談論假聲男高音是‘第三性’,或者某種準女性,但對我來說,這更像是一種保持孩童狀态的方式。”菲利普·雅魯斯基的聲音純淨細膩,加上他天真無邪的外貌,給他帶來衆多追随者。

東京奧運會閉幕式歌唱家岡本知高引關注,男性為何能唱出華麗“女高音”?

假聲男高音菲利普雅魯斯基 (Philippe Jaroussky) 圖檔來自菲利普雅魯斯基個人網站

幾年前,喬治·本傑明歌劇《切膚之痛》中國首演時,記者曾領略英國假聲男高音蒂姆·梅德的歌聲,他在劇中扮演“男孩”。

蒂姆·梅德說:“假聲男高音的聲音依舊是陽剛的,不是模仿女聲,隻是音區比較高。經過訓練,許多人都能達到假聲男高音的音區。不過,優秀的假聲男高音需要天賦和很多年艱苦的訓練。”

2018年,記者還曾在上海聆聽過德國假聲男高音安德烈亞斯·朔爾的音樂會,他當時已經49歲,仍然保持着讓人難以置信的清澈嗓音,跨越男聲與女聲的界限,令現場觀衆驚歎不已。

在采訪中,安德烈亞斯·朔爾告訴記者,他7歲進入有600多年曆史的基德裡希男童合唱團。到了十三四歲,合唱團裡的男孩子們紛紛變聲了,他的聲音卻仍然如男童一般純淨。合唱團的指導老師對他說,或許你可以成為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那是朔爾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

東京奧運會閉幕式歌唱家岡本知高引關注,男性為何能唱出華麗“女高音”?

假聲男高音安德烈斯朔爾(Andreas Scholl) 受訪者提供

20歲時,憑借天賦,朔爾被瑞士巴塞爾聖歌合唱學院破格錄取。當他第一次聽到蒙特威爾第《甯芙女神悲歌》,發現自己的眼淚從臉頰上滑落下來,他這才意識到:“成為一個假聲男高音是我這輩子要做的事,這是上天給我的禮物。”從1993年開始,朔爾登台,專攻重量級的巴洛克聲樂作品,逐漸成為假聲男高音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朔爾介紹,在16世紀歐洲教堂裡,并不允許女性歌唱,但多聲部合唱作品裡又需要女性的聲音。于是,假聲男高音出現了,用來替代女低音聲部,女高音聲部則由男童演唱。

16世紀中期,閹伶歌手出現。通過殘忍的閹割手術,男孩在變聲期後仍能保持柔美高亢的聲音。巴洛克歌劇中的許多角色,當年都是為閹伶歌手量身打造。1994年的電影《絕代妖姬》就描繪了閹伶歌手法瑞内利的傳奇。法瑞内利是18世紀的流行歌星,他的音域幾乎跨越三個八度,在他的演出現場,有人暈倒,有人哭泣。

但随着時代的發展,這種殘忍的方式逐漸沒落。到了20世紀,以阿爾弗雷德·戴勒為先驅的音樂家們掀起古樂複興的運動,使用假聲男高音演繹巴洛克音樂,讓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歌聲重新被聽見。同時,一些當代作曲家也開始在他們的聲樂作品中專門為假聲男高音創作唱段。

在朔爾成為假聲男高音的1990時代,全歐洲的職業假聲男高音大概隻有10個,巴洛克音樂圈還是一個非常小衆的圈子。而今,職業假聲男高音已經增長到了近兩百人,這是巴洛克音樂複興的一個信号。岡本知高不止演唱巴洛克音樂,也演唱歌劇、流行歌曲甚至童謠,用他獨特的聲音赢得了更大的舞台。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張熠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檔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吳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