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陸稿薦的記憶123

文 | 愚人

陸稿薦的記憶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1</h1>

如今老字号的食品多來稀,有很多的老牌子我沒有聽說過,是以也無所謂它是幾十年還是幾百年。

倒是有些大路貨的熟食,我是不忘記的,比如上海店裡的烤麸、嘉興小販的豬頭肉,對我來說都是美味佳肴。一塊烤麸咬下去,鮮湯汁爆滿嘴巴子,便宜又好吃。當然,豬頭肉也是又肥又香,再加上小攤販刀功好,切得整整齊齊,連碎末子也包進紙裡,比如今的塑膠袋打包要誘人。現在想想,還會咽口水。

在我的記憶裡,陸稿薦的醬鴨是頭塊牌子的。從前人節儉,陸稿薦的醬鴨不一定都吃過,但陸稿薦的名氣家家戶戶都知道。現在市面上的蠻多醬鴨、燒雞、小來寶,在陸稿薦面前,那都是小弟弟,無法别苗頭的。

六七十年代中基路裡名堂蠻多,剃頭攤、打鐵鋪、補牙的、賣狗皮膏藥的,樣樣行當都有。要說最有名的就是麗橋頭的陸稿薦醬鴨店了,獨此一家,别無分店。

陸稿薦的記憶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2</h1>

陸稿薦的鴨子,不肥不瘦是麻鴨、是生活在水裡的麻鴨。是以肉頭緊實。從前吃醬鴨,偶爾牙齒咯嘣一下,會有一顆沙子沉甸甸地掉下來,那是一粒沙子槍的子彈,說明那是一隻被打中的野鴨。

陸稿薦醬鴨的燒法是醬鴨還是鹵鴨,我不知道。有人說店裡有隻老湯的缸,我也不知真假,有知情的吃客不妨出來說兩句話。反正老百姓家裡自然是燒不出這種味道。

記得在小時候,在夏天的傍晚,弄堂裡的人家吃夜飯都是放在家門口的,家裡實在太熱,沒有電風扇。納涼的人們先在滾燙的地面上澆一盆井水降溫,再把小桌子端出來,這個時候,難得有人家舍得去麗橋頭斬四分之一陸稿薦醬鴨。一隻鴨頭,一劈四爿,家裡頭那個男人,伸出舌頭在鴨頭上頭舔舔,慢慢地吮吸,連手指也吮吸好幾下。那個沒有肉的鴨嘴,可以騙得兩口黃酒落肚。滿足得不要不要的。

一般老百姓也舍不得經常去買,于是陸稿薦裡就做了來料加工的業務,老百姓在中基路孵坊河灘頭買隻活鴨,然後拿到陸稿薦去加工,花兩元錢加工費,不分大小。那也算是嘗到了陸稿薦的味道了。

麗橋頭的陸稿薦很親民,也賣凍豬頭肉,也十分的好吃。煮爛的豬頭肉,剔除骨頭,經一晚上冷藏,疊角四方切成片狀,沒有一粒皮凍浪費的。陸稿薦除了賣醬鴨豬頭肉,還賣一樣好貨:高溫肉。

高溫肉就是冷凍廠裡因外傷緻死的豬猡,不是病死豬,是以允許賣的。店家買來以後經高溫煮透,烹制加工,白切豬肉,清清楚楚。直到1977年的時候還有在賣,那時候豬肉要憑票供應,這種肉,價格相對便宜,還不用憑票。也蠻好吃,每天都要排隊購買,賣完為止。

陸稿薦的記憶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3</h1>

星轉鬥移,時過境遷,麗橋頭的陸稿薦消失了好多年,陸稿薦的老師傅有的改行,有的也輾轉去到了小區門口擺醬鴨攤。有個小青年兮兮的成老闆,把陸稿薦的老師傅叫弄來,在原有配方的基礎上,發展成了現在的陸稿薦,也算是為陸稿薦的牌子發揚光大做出了貢獻。成老闆靠做糕點起家,積累了一點小鈔票,他家的糕點是為杏花樓供貨的,也有點牛B的,此處暫且不扯開去說了。

歲月留住了陸稿薦,禾城的居民也懷舊,認可陸稿薦的口味,逢年過節還當禮品送人,生意做得紅火。如今這位老闆以陸稿薦的招牌開了幾家分店,不光賣醬鴨,還做餐飲,陸稿薦酒店,在本地也是小有名氣了,外地客人來,總要帶到陸稿薦去吃一頓的。

幾十年過去了,陸稿薦的醬鴨還是那個陸稿薦。老闆說,他不敢投機取巧賣便宜的鴨,陸稿薦的鴨現在都是蘇北人和徽州人定點養的,其中有個叫***養鴨場,要求合作,說是科學養鴨法,三、五十天就上市了,成本低廉,可惜太嫩,不經陸稿薦燒頭道,鴨頭就酥了,水糟糟,呒嚼頭,賣給崇明人也不要的。

陸稿薦堅持足月養鴨,不滿500天的鴨不上岸。盡管成本高,一隻鴨的毛利隻有10元錢了,但是口碑第一,品質第一。

老闆說:不管陸稿薦來自于哪個年代,到了哪個地方,陸稿薦這塊招牌必須高高舉起,傳承下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