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龐藝影
據悉,現在月河禾城陸稿薦燒制的醬鴨,
是老陸稿薦傳人黃師傅指導下的醬鴨燒制配方,
金山銀山都不如陸稿薦醬鴨店的老字号無形資産。

在嘉興飲食行業裡的老字号名店中,陸稿薦醬鴨店的名聲是家喻戶曉的。文人筆下的嘉興陸稿薦醬鴨店,更是帶有曆史傳奇色彩。
陸稿薦醬鴨店創辦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專營鹵味熟食,屬蘇式風味。拳頭産品為醬鴨,選料新鮮,呈棕紅色,油潤光亮,醇香撲鼻,肉質厚實,鹹甜适口。
陸稿薦醬鴨店原位于市區北麗橋北堍東側,東南兩邊面臨大運河,西是北京路,北接北京路商店。當年,老闆作為一個外來人客,他在嘉興選擇店址時,據說還專門請了風水先生在此轉了一天。
嘉興陸稿薦醬鴨店,它在省、市地方史料和商業史料上都有記載,同時在嘉興民間還流傳着許多口頭傳說。其中有一則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說:很早很早以前呂洞賓來到嘉興,他看到這邊的農家,家家戶戶都飼養着又健又壯的水鴨,呂洞賓便用藥草浸泡出湯料來燒制醬鴨,味道特别好。
這份配方以後一直在這個地區的農村流傳,是以凡嘉興人燒制的醬鴨,味道都是很好吃的。
據傳,陸稿薦醬鴨店的老闆後來也得到了這份燒制醬鴨的古老的配方,而且長年累月地把大鍋内燒制醬鴨的陳湯越燒越香濃。當然,這些流傳着的故事,都充滿了對嘉興陸稿薦創業成功的肯定和贊許,也是嘉興飲餐行業裡的一塊金字招牌。
2008年 11 月2日,嘉興有一家“禾城陸稿薦”,選址在月河街區開張,由于“禾城陸稿薦”店主成明榮在挖掘陸稿薦老字号文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尤其在醬鴨燒制過程中,想方設法恢複陸稿薦傳統口味,人們都覺得它是老店新開哩。
那麼,現實生活中的嘉興老字号陸稿薦又是怎樣起步的呢?打開曆史的塵封,它的興衰起落也真是一言難盡。嘉興陸稿薦的創業老闆,姓黃,名富生。民國時期他從江蘇無錫來嘉興謀生,因人地生疏,先在城北壇弄口擺了個熟食攤。他們夫妻倆平時勤勤懇懇,省吃儉用,多年後便有了資金積累。
到了1935年黃富生就在北麗橋北堍東側的北京路上開一家店名為陸稿薦的蘇式風味的鹵味熟食。當時,無錫、蘇州都有陸稿薦命名的食品店,但它們經營的是以糕團為主。黃富生老闆為了不忘自己的家鄉,就把那邊陸稿薦的店名用上了。
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時,我曾采訪過陸稿薦店裡員工戴師傅等人,他們說:“黃富生老闆待人厚道,他煙酒不沾,但在生意場上卻很大方。養鴨戶從河道上趕送到店裡的活鴨,隻要達标,他可以多付錢,有時還要請送貨人吃飯。反之,再低的價格,他也會把活鴨全部退還。
黃老闆常說,從活鴨到醬鴨,這是陸稿薦把的第一道關,從進貨到燒制,道道關口要把牢,這樣一來嘉興陸稿薦的金字招牌就不會褪色。” 黃富生精于經營,勤勞緻富,外月河和壇弄一帶都有他曾添置的房産。
20世紀70年代修建北麗橋時,在陸稿薦店内的牆根下,還發現了他深埋的十多條黃金,在是否歸還于他的問題上,當時嘉興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不過,有一個道理行内人都知,那就是:金山銀山都不如陸稿薦醬鴨店的老字号無形資産。
20世紀後期,黃富生和他休戚與共的妻子都先後離開了人世。黃富生的一生,從擺攤
到開店,再到被譽為老字号名店,他在嘉興商業發展史上留下了很深的足迹,這在地方上是有口皆碑的。黃富生有個兒子,叫時龍,年齡估計近七十了。時龍原本也在陸稿薦醬鴨店工作,20世紀90年代中期,因嘉興飲服公司改制和北京路改造等原因,嘉興陸稿薦停止了營業,但前幾年黃時龍有時還在燒制醬鴨,個體設攤在市區栅堰路一帶。
聽說,有很多顧客都是他攤上的回頭客,他燒制的醬鴨味道很對路,好吃。有人說,陸稿薦醬鴨店的祖傳料方,已經傳在黃時龍手裡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