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作者:投資行者羅輯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昨天洋河釋出了《2021年三季報》,主要名額如下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第三季度營收64億元,同比增長16.66%;

前三季度營收219.42億元,同比增長16%;

第三季度淨利潤15.51億元,同比下降13.1%;

前三季度淨利潤72.13億元,同比微增0.37%;

第三季度扣非淨利潤16.82億元,同比增長22.95%;

前三季度扣非淨利潤68.5億元,同比增長21.57%;

通過觀察上述三組資料我們可以發現3個問題,這也是我們接下來将要重點解析的,弄懂了這3個問題,也就弄懂了本次洋河的三季報。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2021年7月15日,洋河釋出了《第一期核心骨幹持股計劃管理辦法》,約定的業績考核标準為:“2021 年營業收入較 2020 年增長不低于15%且 2022 年營業收入較 2021 年增長不低于15%。”

而三季報中營業收入增速正好比15%稍高一點點,達到了16%,這也是我稱其為「暧昧」的原因。

根據業績考核标準,2022年營收增速不得低于15%。是以,今年在達成考核标準的情況下,盡量降低增速,進而為明年達成考核條件降低難度,也是人之常情,此時我們作為投資者,隻需要關注企業是給自己「化了個妝」還是「撒了個謊」。

如果隻是「化了個妝」,卸了妝隻不過更真實了一些,對于投資者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完全按照真實的經營情況披露報表,一定會造成業績的持續性波動。是以上市公司都會利用會計手法,使業績更平滑一些。

如果「撒了個謊」,投資者就需要重視了。

這裡,我們可以借助兩個名額來判斷一下企業的真實樣貌。

第一個名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營業收入的比值,也就是當期收現比。

我曾在文章《【實盤周記】20210505市場很無聊,閑來多讀書》中闡述過這個名額與洋河壓貨情況的一緻性,其中的邏輯在于,當供貨商向管道商壓貨時,管道商很可能會降低打款熱情。

這裡需要注意2點。

1)白酒行業通常都是預收貨款,當期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并不是對應着當期的「營業收入」,而是在時間上有一個錯位。雖然收到的現金無法和營收直接對應,但并不影響用此項名額關注經銷商的打款熱情,進而推測管道情況。

2)「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包含增值稅,而「營業收入」不包含增值稅,是以需要進行一個簡單的換算,将他們都換算為不含稅金額。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2019年4月1日起,洋河的增值稅率由16%降至13%,是以第三季度的收現金額80.31億元應除1.13,調整為不含稅的71.07億元,收現比為111%。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這個名額與2018年持平,至少證明經銷商打款積極性與2018年持平。

第二個名額,合同負債變化情況。

既然公司是化妝,那麼總歸需要一些化妝品嘛,此時,合同負債就閃亮登場了。

作為經銷商預存在公司的貨款,何時算入營業收入,何時仍算作預收款,公司的調節區間就比較大了。

當需要營收增加時,更多的将預收款算入營業收入;當需要營收放慢時,延遲将預收款算入營收的時間。是以,比較該部分的變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斷公司的真實營收情況?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通過比較合同負債的變化情況可知,2021年第三季度合同負債增加了9.93億元。為了使不同時期的合同負債金額可以互相比較,我們用當期增加的合同負債/當期的營業收入,計算出一個比值。

從2021年到2017年這個比值是15.52%、-1.43%、3.91%、11.12%、18.37%。

15.52%這個比值僅次于2017年的18.37%,可以說是十分優秀了,也印證了上面的資料,證明公司的經營情況已經恢複至2018年水準。保證了營業收入增長是健康的,并且潛力很大。

至于為什麼公司甯願增加接近10億的合同負債,也要控制營業收入的增長速度,我認為還是為了降低本年的營業收入基數,為明年完成股權考核目标做鋪墊。

但這不過是個朝三暮四或暮四朝三的差別,對于公司的投資者來說,早晚都會兌現。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與第三季度營收增幅達16.66%的可喜成績相比,淨利潤卻同比下降13.1%,這裡我們探究一下原因是什麼?

第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為15.51億,歸母扣非淨利潤為16.82億,也就是說第三季度有着-1.3億的非經常性損益。

翻到《2021年三季度報告》的第2頁,有一個非經常性損益的明細表。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其中可以注意到主要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産的變動損益,以及處置金融資産的投資收益」,金額為-1.6億。

為此我查找了2021-2017年的該項資料,這也是此項資料首次為負數。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原因是洋河持有的中銀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大幅降低。按照過往企業披露情況,通常都會在季報披露金融資産投資情況,但今年三季報多家酒企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不披露,不知道是證監會對披露條件放寬了,還是信托部分不适合披露?

是以,我自己總結并計算了中銀證券自上市來為洋河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見下圖。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第三季度,中銀證券的股價從6月30日收盤價格的20.59元,下跌至9月30日收盤價格的15.02元,為洋河帶來-4.4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前三季度,中銀證券的股價從2020年12月31日收盤價格27.68元,跌至2021年9月30日收盤價格的15.02元,為洋河帶來-5.62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交易性金融資産的收益雖然不屬于經營性的,但盈利卻是實實在在的,是以投資也不能完全抛開非經常性損益。

但中銀證券的波動性又會對淨利潤造成失真的影響,是以我這裡将中銀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從資料中剔除,得出「扣銀歸母淨利潤」(已剔除所得稅影響)。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剔除這個影響後,就可以發現,21年第三季度「扣銀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約23%,21年前三季度「扣銀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同樣約23%。

這個增長率甚至要優于「扣非歸母淨利潤」的增長率。由此可見,2021年第三季度,除了中銀證券的股價大幅下跌,洋河總體的增長是十分不錯的。

那我如何看待這個「惱人的」中銀證券呢?結論是肯定賺錢了,但具體賺多少得看管理層什麼時候賣出。最終應該都是一錘子買賣,未來管理層有沒有能力繼續發掘出中銀證券這種投資機會,目前還不好說。

但既然将它認作了一錘子買賣,那麼未來我也就都不打算将它納入企業分析的範疇了。涉及淨利潤分析一律采用「扣銀歸母淨利潤」代替,省的「又當又立」。

人家下跌了把它踢出去,上漲了又趕快裝回來........應了《大話西遊》那句台詞:“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叫人家牛夫人。”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統一了标準,未來也省得為這個不斷波動部分操心,直接扣除就得了。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在2021年第三季度,稅金及附加為12.09億,當期營業收入為64億,占比達18.89%。而2020年第三季度,該名額僅為13.17%。

為此,我總結了自2018年至2021年的該項資料,見下圖。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是以,我猜測兩方面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公司在第三季度賣出了更多的低端酒,導緻同樣營收酒的噸數增加。

消費稅因為是複合計稅(可以背景回複消費稅,擷取詳細知識),在高端白酒時按重量計稅表現不明顯,但在低端酒時就會明顯一些。

第二種,可能是公司擴産中的工程投入增加,導緻相關稅費增加。

這兩點均為猜測,實際情況如何恐怕要等年報出來才能驗證了。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本篇三季報看下來,我對于洋河的看法未發生改變。隻不過更加的堅定了,本年營收增速會受到明年考核的影響,估計不會超過15%太多。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最終的扣非淨利潤應該是落在75億左右,或者因為低端酒銷量較多,導緻淨利潤率下降,略微低于75億。

解析洋河三季報的3個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