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1908年)傍晚,38歲的光緒皇帝躺在冰冷寂靜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滿含悲憤離開了人間。第二天下午,操縱晚清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也死在中南海儀鸾殿内,終年74歲。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去世的消息一傳出,就震驚了海内外。人們普遍認為,光緒在慈禧前一天死去,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地謀害……
傳聞:光緒被害緻死?
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徐珂編着的《清稗類鈔》中摘抄的清代筆記認為,慈禧太後病危期間,害怕自己死後光緒重新執政,令人将光緒害死。
英國人襥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仗着慈禧的權勢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怕慈禧死後光緒清算他們的罪孽,于是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僅僅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是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将光緒毒死。
曾是清宮禦醫的屈貴庭,在民國時期的雜志《逸經》第29期上發表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3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禦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秘檔:光緒臨終病情
由于種種傳聞,光緒之死成為清末曆史上一大疑案。光緒究竟是怎麼死的?還是讓我們看看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珍藏的當年光緒病情檔案是如何記載的吧。
檔案一:光緒37歲時的《病原》說,他遺精将近20年,腰腿肩背經常酸沉,耳鳴也有近10年。可見,光緒一直身體不好。
檔案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脈案》記載’從這時起,光緒的病情不斷惡化„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光緒已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關節炎和骨結核以及血液系統疾病,這是導緻光緒壯年夭亡的直接原因。
檔案三:光緒二-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脈案》.禦醫曹元恒寫下’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到了無藥可用的嚴重程度。
檔案四:同年五月初十《脈案》,禦醫陳秉鈞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的話。江蘇名醫杜鐘駭為皇帝看過病後也表示不求有功,隻求不出差錯,說明醫生們對光緒的病已無能為力了。
檔案五:同年九月《脈案》,此時光緒的病狀更加複雜多變,髒腑功能已全部失調.檔案六:同年十月十七,3名麵會診《脈案》.這時光緒的病情已進入危急階段,出現肺發炎及心肺衰竭的臨床症狀。禦醫會診後私下對朝臣說:“此病不出4日,必有危險。”
檔案七:同年十月十九,光緒的《脈案》’光緒出現胸悶氣短,咳嗽不斷,大便不通,全身乏力的症狀,禦醫們“甚感棘手”。
檔案八:同年十月二十,光緒的《脈案》,當晚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态,神志昏迷。
檔案九;同年十月二十一,光緒《脈案》,當天中午,光緒脈搏似有似無,張嘴倒氣,傍晚,光緒懷着滿腔怨恨與世長辭。
從光緒去世前8年的檔案記錄來看,光緒病狀是一步步惡化的,應該屬于正常病死.
曆史回顧:光緒繼位真相
清宮秘檔告訴人們’光緒的确是病死的。但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看看光緒不幸的婚姻和他苦悶的皇帝生涯,也就可以了解人們的種種猜測了。
光緒與慈禧雖以“母子•’相稱,但他并不是慈禧親生。光緒名載滟,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出生在北京醇郡王府。
醇親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鹹豐皇帝的弟弟,他的母親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妹妹^是以,光緒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樁的外甥。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的深夜,慈禧的獨生子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突然去世。由于臨終沒有留下遺命,慈禧太後壓制了其他一切意見,堅持由4歲的載滟,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入宮來繼承皇位。
載滟之是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因為同治皇帝沒有留下兒子,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想找個兒皇帝,為她再次垂簾聽政創造機會。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4歲的載滟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樁牢牢抓在手裡,當作争奪權力的工具。
婚後短暫幸福
光緒雖然當了皇帝,但自從入宮以後,陪伴他的隻有孤獨。他是在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的嚴厲訓斥中長大的,沒有母愛,沒有童年的歡樂,緻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郁,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治愈的病根。
按照清朝祖上留下的規矩,皇帝到了16歲就要親政&随着光緒年齡的增長,他的大婚和親政日期逐漸臨近,慈禧把大權交給光緒皇帝已不可回避。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19歲的光緒舉行大婚典禮3光緒的皇後和兩個妃子都是慈禧選的,皇後是慈樁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這位皇後長得實在不漂亮,瘦弱駝背,光緒極為不滿.但也無奈。慈禧之是以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後,就是利用皇後來控制和操縱皇帝。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瑾妃相貌一般,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
珍妃入宮猶如一塊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也引發了他要在政治上擺脫束縛冇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他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較為輕松的時光。而這一點,是慈禧最不願看到的。帝後權力之争
光緒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一如既往地把握着國家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一方面又通過隆裕皇後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
慈樁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往頤和園向她彙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着星星來,頂着月亮去,飽受奔波之苦,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光緒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實作,日久天長,精神抑郁,舊病不去,又添新愁。
從光緒的《脈案》看,相當一段時間内,光緒體質沒有見好,但是看病和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減少。這主要是光緒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整天忙于政務,另外,他還要随時應付慈禧的訓斥,無暇顧及看病吃藥。這就更使得
他的健康每況愈下。
光緒疾病纏身的一生中在政治上最大的舉動*就是戊戍變法了。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和珍妃的支援下,光緒試圖改革政治,富國強兵。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诏書,宣布變法,強調博采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特權。
守舊的權貴重臣害怕改革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并竭力撥他們“母子”關系。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廷大臣裡出現了“後黨”與“帝黨4,雙方展開激烈的鬥争。
光緒親政的10年,是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力鬥争的10年,從中H甲午戰争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沖突H益尖銳。
重創:戊戌變法失敗
光緒二十四年(1的8年)八月,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本人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活到此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10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将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鐘粹宮後北三所,并且給她立下一條規矩:今後不許再見皇上。慈禧重新出面訓政,多方淩辱折磨光緒。起初,慈禧想過要謀害光緒,後來又想把他廢掉。
光緒深知慈禧的險惡用心,日夜擔驚受怕,他對天長歎:我連漢獻帝都不如啊!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緒,病情日益加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初二,禦醫在光緒的《脈案》中寫下:皇上脈搏微弱,面色發黃,鼻子潰瘍,吃飯不香,消化不良,心情煩躁,時常歎息,氣短而懶得說話,精神恍惚,常常半夜醒來,對牆無故發笑。皇上本來身體就不好,氣血雙虧,心腎兩虛,現在又胸中郁悶,虛火上升,造成脾胃不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帶着光緒皇帝倉皇出逃,相傳她臨行前指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甯壽宮外的井中害死。這件事情在正史上沒有記載,但珍妃确實是那時死的,因為從那以後再沒見過有關珍妃的記載。而且後來有個太監有一個回憶錄,專門談到了珍妃被慈禧害死的情況。當光緒得知珍妃死訊,舊病複發,再也無法康複了。
由此可見,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慈禧的抶期壓制和打擊,是光緒得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慈禧害雷射緒并非全無道理。
盡管從光緒《脈案》中,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光緒屬于正常病逝,但人們總覺得他隻比慈禧早死一天,這太奇怪了。光緒當時身體很弱不假,但為什麼這一天也拖不過去呢?是慈禧手下最後幾天在藥裡下了什麼東西,還是做了别的手腳?這些隻是猜測,因為到現在為止,都沒有确鑿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