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冠雲:孔子嫡傳第五十一代:孔文遠、孔元措、孔元用

作者:阙裡書院

孔文遠,字紹先,孔子第五十一代嫡孫。《阙裡文獻考·世系》:“宋光宗紹熙四年授承奉郎,襲封衍聖公。制曰:‘孔子之後,自漢以來,世俾襲爵。國家崇儒重道,又過前代,于是有衍聖公之封。爾于世次,實當紹績其務,恪恭以承祭祀。’子一萬春。”

孔文遠于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襲爵,曾官至隆興府通判,秩滿授朝奉郎(正七品),卒于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葬衢州。

李冠雲:孔子嫡傳第五十一代:孔文遠、孔元措、孔元用

衢州孔氏家廟大成殿

孔元措,字夢得。孔元措的名字頗具傳奇色彩,來自其父孔摠的一場夢,《阙裡文獻考·世系》記載說,孔元措的父親孔摠“年已四十,生數子皆不育。及宰曲阜收葬枯骨,夜夢衆人來謝”,孔摠在修築曲阜城牆時下令保護周邊的墳冢,某天夜裡,夢到衆人來謝,其中有一人稍前曰:“‘嗟哉!暮雲之弗及。’既寤,又搜得十餘骸并葬之。已,複夢其人來謝曰:‘今子非爾子,後醜年庚月丁日所生,真爾子矣!當名元措。’已,果得子,因即以名之,而字夢得。”明昌元年(1190)孔摠因病去世時,孔元措年僅十歲。次年,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四月,十一歲的孔元措補授文林郎,襲封衍聖公,主林廟祀事。當時金帝的制書說:“聖谟之大,儀範百王。德祚所傳,垂光千祀。蓋直道以經世,宜承家之有人。文宣王五十一代孫孔元措,秀阜衍祥,清洙流潤。芝蘭異禀,蔚為宗黨之英;詩書舊聞,蚤服父兄之訓。語年雖妙,論德已成。肆疏世爵之封,乃煥章身之數。非獨增華于爾族,固将振躍乎斯文。勉嗣前修,用光新命。”金代初期的衍聖公爵高品低,階文林郎,秩僅正八品,是以金章宗又特诏衍聖公孔元措首階中議大夫,職視四品,并兼“世宰曲阜”,且“以後襲封,并準此例”。對于這段故實,《金史·孔璠傳》也有記載:“元措字夢得。三年四月诏曰:衍聖公視四品,階止八品,不稱。可超遷中議大夫,永著于令。”

乾隆《曲阜縣志·通編》記載,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春三月诏修阙裡孔子廟。二年(1191)春興廟工,五月又诏諸郡邑孔子廟隳廢者一律修複,冬十月勅黨懷英撰修孔子廟碑文。孔元措繼續了其父孔摠修葺祖廟的志業,奉诏修廟。金帝撥錢七萬六千四百多缗,命幹臣領其役,大修阙裡聖廟,是役于明昌二年春興工,至明昌五年(1194)秋告竣。此次擴建後的阙裡孔廟“凡為殿堂、廊庑、門亭、齋廚、黉舍,合三百六十餘楹。位序有次,像設有儀,表以傑閣,周以崇垣。至于楃座欄楯、簾櫎罘罳之屬,随所宜設,莫不嚴具。三分其役,因舊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創者倍之。”(金黨懷英撰《大金重修至聖文宣王廟碑》)并以捏塑易兩庑群弟子及先儒畫像,增置祭田六十五頃,又始賜奎文閣之名。明昌二年的修繕,是宋天禧二年之後,阙裡孔廟再次大規模擴建,後世的廟制形态初步具備。金代從熙宗皇統二年(1142)至章宗明昌五年(1194)的五十餘年間,修阙裡孔子廟凡八次。此時的阙裡孔廟基本保持了宋代的格局,但部分建築規模卻進行了擴建,建立大中門、棂星門,且始用琉璃瓦,殿庑均以綠琉璃瓦剪邊,青綠彩畫,朱漆欄檻,檐柱也改為石質,并雕龍為飾,使阙裡廟制大為提高。但可惜的是,這一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卻在不久南下的蒙古兵鐵蹄下廟貌又複殘毀,率多化為灰燼。《阙裡志·曆代碑記》記載說:“阙裡祠宇毀于金季之亂,閣号奎文,若大中門闼,存者無幾。”

承安元年(1196)冬十一月,金章宗行郊祀禮,召孔元措赴阙侍祠,位在終獻之次。二年(1197)正月,孔元措年滿十七歲,诏令衍聖公兼曲阜縣令:“襲封衍聖公年及十七,兼曲阜縣令,仍世襲,不得别行差占。”五年(1200),又給孔元措擢升一階的獎勵:“正月,奉特旨:襲封衍聖公兼世襲曲阜縣令五年内祀事不阙,縣事修舉,特轉官一階。”泰和元年(1201)金章宗又撥給衍聖公祭田六十四畝,以供祀事。金宣宗完顔珣貞祐二年(1214)正月,紅襖軍攻占阙裡,火燒孔子廟。同年五月蒙古南侵,金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诏孔元措赴汴京行在。但此時孔元措适逢母喪,遂于貞祐三年七月起複,遙授東平府(今山東東平)通判,诏令以來年春天再行赴任。十月,金帝又聽從高琪之議,因曲阜一帶地處宋金拉鋸戰的戰場,戰亂頻仍,時局動蕩,為保護聖裔計,遂令孔元措随朝任職,改授為太常博士。孔元措離開曲阜後,林廟奉祀之事暫交由其族兄孔元用代攝。

李冠雲:孔子嫡傳第五十一代:孔文遠、孔元措、孔元用

曲阜孔廟杏壇

金宣宗興定四年(1220)七月晉孔元措為太常丞,元光元年(1222)十一月又授同知集賢院兼行太常丞事。金哀宗完顔守緒正大二年(1225)三月,再授知集賢院兼行太常丞。四年,秩滿複任。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改授孔元措泰定軍節度使、兖州管内觀察使、兼行太常少卿。二年正月,遷光祿大夫,晉太常卿。太常卿,為九卿之一,從二品上,文散官第七階。元太宗窩闊台五年(1233),蒙古兵伐金,占領汴京。元太宗命孔元措還東平,仍襲封衍聖公,主奉祀事。逾年,金亡。元太宗十年(1238)十一月,孔元措上書窩闊台請求收錄禮樂之舊:“兵興以來,禮樂散失,燕京、南京等處,亡金太常故臣及禮冊樂器多有存者,乞降旨收錄。”元帝準其所奏,命各處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禮樂舊人,可并其家屬徙東平,令孔元措統領,于本路稅課所給其食。元太宗十一年(1239)孔元措奉诏赴燕京,得到金帝時候的掌樂許政、掌禮王節、和樂工翟剛等九十二人并帶回曲阜,在阙裡祖庭演習登歌樂。後來又在東平造樂器,制冠冕法服、鐘磬筍虡儀物。禮樂肄習既成後,元憲宗二年(1252)蒙哥汗與諸王聚會于怯綠連河,八月八日祭天于日月山。東平世侯嚴氏受命組織中原太常禮樂人員在日月山行祭天之禮,孔元措遂帶領樂人遠赴漠北日月山,奏于元帝蒙哥之前,“元朝一代禮樂,公實始創之”(《阙裡文獻考·世系》)。此後,随着漢化程度漸深,再至元武宗海山至大三年的冬至日親祀南郊,有元一代終于建立起來符合中原禮制的郊祀制度。

元太宗窩闊台五年(1233)冬十一月,曾勅修孔子廟,九年(1237)诏令衍聖公孔元措再修阙裡孔子廟,并給複守廟一百戶,但這次維修工程很小,僅僅“複建寝殿,暫寓先聖及十哲像”而已。乃馬真後三年(1244),孔元措又主持重修了至聖林思堂,并首立宣聖王、二世祖、三世祖、聖考齊國公等墓碑。

李冠雲:孔子嫡傳第五十一代:孔文遠、孔元措、孔元用

《孔氏祖庭廣記》書影

孔元措對孔氏家族的另一大貢獻是撰成《孔氏祖庭廣記》一書。是書依據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所撰《家譜》和孔子第四十七代孫孔傳的《祖庭雜記》合二為一、纂集增補而成。孔傳的《祖庭雜記》之版亡于宋金之亂,孔傳遂後來在撫州任上重新編纂了《東家雜記》二卷。《祖庭雜記》的部分内容則實際收錄于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之中。《孔氏祖庭廣記》卷首為圖本,分孔子像、尼山防山魯國圖等,以下各卷分先聖、追崇聖号、世次、崇奉诏文、崇奉雜事、林廟親祠、學廟親祠、祭祀雜事、族孫、世系别錄等門類,凡林廟内外之古迹、古碑、廟宅等均有涉及,計十二卷二十六門八百四十條,被視為一部重要的孔氏志書。

海迷失後二年(1250)、即宋理宗淳祐十年,孔元措卒,享年七十歲,葬于祖墓之西。因其沒有子嗣,以其弟元紘之孫孔浈襲爵。

孔元用,字俊卿,為孔宗願第三子若愚之後。孔若愚四子:端弼、端雅、端禀、端立,端弼、端雅無傳,端禀生珵,端立生琥。珵亦無傳,琥生拂,拂三子:元直、元孝、元用。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衍聖公孔元措被召赴汴京,孔元用受囑代攝阙裡林廟祀事。但随着蒙古軍對金戰争的全面推進,蒙古征金大元帥、太師木華黎的軍隊更幾乎踏平了黃河以北。金宣宗興定四年(1220),木華黎經略山東,曾頒給孔元用衍聖公兼曲阜縣印信。宋甯宗嘉定十五年、即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宋軍收複京東西路,曲阜縣複歸于宋。嘉定十七年(1224)授孔元用通直郎。理宗寶慶元年(1225)孔元用權襲封衍聖公,行仙源縣令。二年(1226),改濟州通判,兼京東西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但旋即而來的蒙古兵再取京東西路,曲阜縣遂又入于蒙古。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木華黎之弟、蒙古大将帶孫出兵征讨紅襖軍首領李全,以孔元用有将略,命其帶兵随征,孔元用遂以其子孔之全主祀事兼曲阜縣尹。次年(1227),孔元用卒于益都(今山東青州)城下,終年五十三歲,葬于祖墓西北。孔元用妻聶氏,封宜人。子一,孔之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