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仁懷茅台自古出燒酒。舊時茅台鎮釀酒作坊通稱為“燒房”。清《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道光23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台“酒冠黔人國”。
三家燒坊的曆史
在衆多燒房中,“成義”、“榮和”、“恒興”三家最有影響力。這三家茅台鎮最大的酒坊呈三足鼎立之勢。
三家燒坊中,曆史最悠久的是成義(始創于清鹹豐末年),口碑最好的是榮和,産量最高的是恒興,對應三家老闆的姓氏,分别是華茅、王茅、賴茅。
1879年(清光緒5年),仁懷縣大地主石榮霄(本名王榮,過繼石家)、在茅台村與“王天和”鹽号老闆王立夫、孫全泰合股開辦燒房。是時,1912年(民國初年),孫全泰退股,"榮泰和"燒房改名為"榮和"。
1915年(民國4年),1915年,“王茅”與“華茅”統稱“茅台酒”參展于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結果被評為國際名酒,獲獎牌獎狀。獲獎之後,“成義”、“榮和”兩家為獎牌歸屬相争,官司由仁懷縣商會一直打到貴州省公署,1918年,省政府最後以折中的方式下達裁定書:金獎的獎狀、獎牌由仁懷縣商會儲存,“成義”、“榮和”兩家作坊均可在其産品商标上冠以“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1930年代後期,"榮和"字号中的另一股東退出股份,"榮和"燒房由王榮之孫王澤生獨家經營。第四代傳人王秉乾貴陽讀書畢業回家後,逐漸介入了"榮和"燒房的經營管理,茅台酒産量也逐漸上升,所産酒主要銷售重慶、遵義等地,擴充了茅台酒聲譽。
1944年"榮和"燒房失火,廠房及裝置盡毀。此時其父王澤生染鴉片成瘾,無有心思打理酒廠事,王秉乾盡其所能籌措資金重建廠房,購置釀酒裝置,招收生産勞工,很快恢複了生産。次年王澤生亡故,王秉乾主持"榮和"燒房,直至1950年。
王秉乾民國年間曾任茅台鎮鎮長,茅台鎮中心國民學校校長,仁懷縣治中樞鎮中心國小校長,為發展桑梓教育做出了貢獻。
華茅由華氏家族創辦,華家是雲貴一帶的大商家。到了華聯輝這一代,鹽業生意做得更是風生水起。華聯輝的母親是茅台人,從小喝“茅酒”長大。1862年,華聯輝回到茅台鎮,出資重建了一座酒坊——成義燒坊,并且遍尋失散的茅台釀酒勞工傳回茅台鎮釀酒,複原了茅台獨有的“回沙”釀酒工藝。
華聯輝的兒子華之鴻非常有生意頭腦。他将“成義燒坊”出産的好酒以“華茅”為辨別,提高酒質,廣為宣傳,并通過自家經營的文通書局,将華茅酒賣到了成都、重慶、昆明等地。
到了華聯輝之孫華問渠的時代,他擴大了成義酒坊的規模裝置,年産量達到四萬多斤,達到建廠數十年最高紀錄。
賴茅的曆史則比王茅、華茅要短,直到1929年,銀行家賴永初才與朋友周秉衡合夥開辦“衡昌”燒坊。賴茅起步雖晚,但後來居上。
賴氏家族在貴州地區有諸多錢莊銀号,可謂富甲一方。到了解放前,賴家的銀行遍布西南5省甚至香港也有分号。賴永初看重了白酒保值、增值的獨特“資本屬性”,開始運作白酒生意。
1941年,賴永初收購衡昌燒坊全部股權,衡昌燒坊改名“恒興燒坊”。在強大資金支援和金融界先進的管理方法幫助下,恒興燒坊一躍成為茅台鎮著名的酒坊之一。再後來,賴永初首創以姓氏為品牌的“賴茅”,并設計了飛鷹牌賴茅商标。
三家燒坊老闆的結局
新中國建立後,茅台酒得到了國家上司的特别青睐,曾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為國酒。
榮和老闆王秉乾,家庭被定為地主成份,王秉乾拒絕公私合營,1951年被扣上“陰謀支援匪特武裝叛變”的罪名被槍決,榮和燒坊被沒收,作價500元并入茅台酒廠。不過當年的仁懷縣法院判決王秉乾的"王茅燒坊" 予以保留。
成義老闆華問渠,将燒坊以1.3萬元“自願”賣給新政府,做了貴州省商業廳副廳長,後來在政治運動中被打倒,1979年郁郁而終。
恒興老闆賴永初不同意公私合營,1952年被冠以“盜竊價值人民币46萬元的國家黃金”的罪名判處有期徒刑10年,恒興燒坊被接管,作價2.5萬并入茅台酒廠。
茅台鎮三大老字号“燒坊”,至此合并為國營茅台酒廠。

(毛澤東主席以茅台酒招待外國友人)
1980年代,茅台酒廠搶注了“華茅”、“王茅”、“賴茅”三個商标,從此,三個茅台酒的真正傳人,再也不能染指自己家族曾經創辦的名号。
2009年8月17日,國家商标總局最終裁定:駁回貴州茅台酒廠的申訴,"茅台前身-王茅"嫡傳後人擁有相關知識産權,并合法享有1915年巴拿馬金獎榮譽。
2013年,在1951年《仁懷縣法院判決書》、2009年國家商标總局《裁定書》的基礎上,"王茅"嫡傳後人曆經多年申訴,終于在2013年擷取國家工商總局準許成立"貴州王茅酒業有限公司",由此結束了多年衆多冒牌侵權"王茅"産品之亂象。"貴州王茅酒業有限公司"唯一合法可與"國酒茅台"共享1915年巴拿馬金獎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