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鐘薛高成雪糕新貴?冰激淩的“祖宗”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

作者:上觀新聞

炎熱的夏天,冰激淩成了備受歡迎的消暑飲品之一。可是,冷飲并非現代人的專屬,早在冰櫃發明前,古人已開始享用冰激淩。不過,各時代有各時代的做法,不妨看看古代版“冰激淩”長啥樣,其背後又有哪些趣事?

唐代酥山為冰激淩雛形

遠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人們就在隆冬季節采冰塊儲藏于冰庫中,便于盛夏時節食用,《詩經》中就有類似記錄:“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之淩陰。”這裡的淩陰,即藏冰之冰窖。西周成王時期,朝廷專設掌管冰的機構,古人稱冰為“淩”,專門掌管藏冰和供冰事務的官員被叫作“淩人”。

秦漢時期,皇宮中建造了專用貯藏冰物的“淩室”。漢代朝廷每年盛夏舉行隆重的賜冰儀式,把淩室中的藏冰賜給文武大臣消暑。據考古發現,陝西曾挖掘了秦漢時期的淩陰冰窖,當時是借助草木為保溫層,深挖地下數十米形成較低溫的冰窖,這樣貯存,即使經過高溫的夏天,冰塊也不會融化。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挖井藏冰更為普遍,“冰井”規模越來越大。

到了唐代,冷飲、冷食發展迅速,花色日趨繁多。在唐代長安街頭,更有做冰買賣的商人。有記載說:“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杜陽雜編》一書專門介紹了冷飲制作法。當時的冷飲價格極其昂貴,除了富貴人家,老百姓與之難以結緣。

鐘薛高成雪糕新貴?冰激淩的“祖宗”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

在唐代,人們開采硝石時發現,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量進而使水結冰,這一發現被用到夏天制冰上。據《杜陽雜編》載:“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湯,油帛密封,複煮千沸,急沉澗底,平旦冰結矣,名寒筵冰。”可見,當時已實作人工造冰,這在古代科技史上是一個奇迹。

在五代詩人和凝的《花間集》中,有不少記載唐代夏季冷飲的詩歌,其中一首寫道:“暖金盤裡點酥山,拟望君王仔細看。更向眉中分曉黛,岩邊染出碧琅玕。”刻畫了一位制作“酥山”的靈巧的宮女形象。詩中的“酥山”,被後人認為是今日冰激淩的雛形。根據文獻記載,酥山最底層應該是冰,上面覆寫着奶油、酥油,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

古代名醫發現冰之妙用

到了宋代,夏季冰凍食品更為普及。有的還作為皇帝對大臣的賞賜品之一,其中,逢伏日,還要賞賜“蜜沙冰”,就是澆上蜜、放上豆沙的冰,是一種皇宮中特制的禦用食品。

由于藏冰制冰技術的普及,宋代民間的冰雪買賣也很活躍。據《東京夢華錄》載,當時京城開封的一些冷飲,通常是在其中加冰,種類繁多,有砂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鹵梅水、紅茶水、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等等。當時人們還發現,嚼冰塊是醒酒、解酒的好辦法。如徐昌圖《木蘭花》雲“紅窗酒病嚼寒冰”,朱敦儒《春曉曲》說到“玉人酒渴嚼春冰”之句。

鐘薛高成雪糕新貴?冰激淩的“祖宗”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

有學者認為,宋英宗時期,也出現了和我們今天冰激淩類似的飲品。當時,人們将果汁調和各種奶汁,放上冰塊,制成冰凍的飲品。宋代詩人楊萬裡有五絕一首:“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向日冰消。”詩中的描述,說的正是宋代版的“冰激淩”。

從冰窖中取出的藏冰都是大塊的,是以人們在吃冰之前,要把大塊的冰敲成小塊。于是,在唐宋詩詞中,就有提到敲冰這一程式的。唐彥謙《叙别》詩中提到“碧碗敲冰分蔗漿”,歐陽修也有“六月炎天時霎雨……碧碗敲冰傾玉處”的詞句。楊廷秀還專門作了一首《敲冰詩》,描寫敲冰的樂趣,說是“忽作玻璃碎地聲”。

古人愛食冰沙等飲品,進而發現了冰的妙用。據史料記載,一次,宋徽宗因為“食冰太過”鬧肚子,經禦醫多方治療無效,于是将民間名醫楊介召入宮内。楊介遂用大理中丸為方,以冰煎煮,徽宗服後,病即豁然而愈。其實,将冰用于醫療,始于唐代名醫孫思邈,他在《千金方》中雲:“以冰淩頻熨”而“滅瘢痕”,其效為“良”。明代名醫李時珍,則用“夏冰”治療“傷寒陰毒,熱盛昏迷者”,開創了冰敷降溫的先河。

鐘薛高成雪糕新貴?冰激淩的“祖宗”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

忽必烈發明了正宗冰激淩

到了元代,冷飲的發展又邁上了新台階。這與元世祖忽必烈有着極大的關系。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他們酷愛喝牛奶,但是元大都(今北京)的夏天炎熱,牛奶儲存有難度。忽必烈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将牛奶放在冰塊中保鮮,意想不到的是此牛奶味道反而更佳,當時被稱為“奶冰”。忽必烈又嘗試加入蜜糖、果醬等,結果制成了看起來就像冰雪狀的奶制品。這樣,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樣,加上濃香的奶味,既好吃又解暑。

13世紀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元大都遊覽,見到了許多令他驚歎的奇迹,他在《東方見聞錄》一書中記載了冰激淩:“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由于馬可·波羅深受忽必烈賞識,于是便破例将冰酪的配料制作技術等傳授給他。馬可·波羅回國後,将原始的手工操作加以改進,連同其制作工藝等一起寫進了《東方見聞錄》中。

鐘薛高成雪糕新貴?冰激淩的“祖宗”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

為了獨自享用的需要,意大利王室曾将此制作技術保密了長達300年之久。直到16世紀,意大利才将其配方及制作工藝等轉讓給了法蘭西王朝。公元1640年,奶冰的制作技術又傳入英國,其配方及制作工藝得到進一步改進,使其更加爽口解渴。約在18世紀中葉,冰激淩的制作技術又傳入美國乃至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1769年,英國出版的《牛津大辭典》中首次給冰激淩取名為“ice cream”,也就是“冰”和“奶油”組成的。19世紀,一名猶太人發明了一種專門制作冰激淩的機器,并于1904年在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上首次亮相,進而使得冰激淩得以在全球範圍内廣泛流行開來。

舊時冰庫變身“冰窖餐廳”

明清時期,北京形成了興旺的儲冰業。據明代《帝京景物略》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賣買。”這個記載,說的是官府頒賜冰塊和民間賣冰之事。到清代時,藏冰量不斷增加,據《大清會典》記載:“凡納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二萬六千七百塊。”

鐘薛高成雪糕新貴?冰激淩的“祖宗”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

當時官辦的冰窖有兩種:一是“官窖”,為工部所轄,特供宮廷和官府用冰。據《燕京歲時記》載,清廷在三伏天還給各級官吏廣泛賜冰,由于涉及官員很多,要提前發放“冰票”,由各級官吏自行到冰窖領取。二是“府窖”,即特許一些王府自辦冰窖,以供王府用冰。北海瓊華島上有一座“雪池冰窖”,直接從北海取冰,是當年北京最大的冰窖,專供皇帝禦用。故宮慈甯宮花園的東面也有冰窖,現在被開發成了“冰窖餐廳”。

清代人制作了不少冷飲名品,尤其以冰鎮酸梅湯最為出名。據史料記載,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逃往西安。慈禧在西安度夏時,想吃冰鎮酸梅湯,但當地沒有冰井條件,無法冰鎮酸梅湯。後有人想起長安城西南百餘裡的太白山中有一岩洞,冰氣徹骨,深不見底,内有多年不化之冰,于是派人到太白山取冰,這才解決了慈禧的需求。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由于受冷凍技術的限制,冰激淩一直保持着貴族食品的身份,直到1923年電冰箱的發明問世,冰激淩才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如今的時代,更是成為再尋常不過的冷飲食品。

(文内圖檔來源:新華社)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彭薇

來源:作者:劉永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