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台灣和雷州半島脍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陳瑸放犯

在曆史上,放囚犯回家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唐太宗縱囚”。貞觀六年,為安定民心,唐太宗突發奇想,把三百九十名死囚放回家與家人團聚,約定翌年秋天歸來服刑。結果囚犯全都如期自行歸獄,太宗稱許他們知誠守信,遂赦免死罪。白居易《七德舞》詩寫到:“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說的就是此事。

在台灣和雷州半島脍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陳瑸放犯

清朝康熙年間,也發生了一件地方官縱囚回家過年的故事,足以媲美“唐太宗縱囚”,那就是“陳瑸放犯”。這個故事至今仍在台灣和陳瑸的家鄉雷州半島廣泛流傳,脍炙人口。曾經被改編為電視劇及戲劇上演,深受觀衆喜愛。這件事記載在清代劉世馨的《粵屑》之中:“(陳瑸)調台灣,其廉惠一如古田。縱獄囚還家度歲,府特揭參而囚皆還獄。”

康熙四十二年九月,陳瑸從福建古田調任台灣縣知縣。清初的台灣,仍處于半開化狀态。官府視山胞等少數民族如同化外蠻夷,與當地土豪劣紳勾結,肆意魚肉百姓,濫派賦稅,草菅人命,故民憤沸騰。當地番社、民社之亂此起彼伏。原任知縣采取高壓手段,将三百名無辜百姓以抗租的罪名,捕拿入獄。

在台灣和雷州半島脍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陳瑸放犯

陳瑸在上任途中一路私訪,已深明其中就裡。到任後,他認真審閱案卷,并不惜以醫生身份親入牢房了解實情。經多方調查驗證,知道這些囚犯本屬良民,都是因為無法繳交濫派的苛捐雜稅,才被無辜扣為囚徒。陳瑸當即上書知府要求釋放犯人,但批複遲遲不至。日複一日,等到臘月廿七才收到公文,知府以不能放縱“生番”、滋生民變為由,否決了陳瑸的呈文。

時值年關,陳瑸體恤百姓無辜入監,獄中污穢,疾病叢生,而其家中父母妻兒無依無靠,日夜悲啼。愛民如子的陳瑸毅然不顧自己的仕途得失和個人安危,除夕日張榜告示釋放犯人回家與家人團圓。

在台灣和雷州半島脍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陳瑸放犯

知府聞報後暴跳如雷,以陳瑸擅自開監放犯,違反國法為由,要求上面法辦陳瑸。不久,朝廷果然派員查辦此案,如情況屬實絕不姑息。消息傳開後,被釋放的犯人及其家屬紛紛互相走告,都決定馬上返監候審,甯願坐牢也不能連累“陳青天”。欽差來到後第一件事就是直奔牢房清點犯人,但數來數去卻多了兩位。原來,這兩位仁兄一個是怕父不到子來頂,一個怕兄不至弟來頂。欽差細究後驚奇不已,十分感動,決定不追究陳瑸放犯之責,并将其德政上奏朝廷。後來,朝廷下令全部釋放無辜。從此,陳瑸放犯的事迹在海峽兩岸被傳為美談。

在台灣和雷州半島脍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陳瑸放犯

陳瑸簡介:陳瑸(1656—1718年),字文煥,号眉川,廣東雷州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進士,曆任古田知縣、台灣知縣、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學政、台廈兵備道、偏沅(湖南)巡撫、福建巡撫兼攝閩浙總督等。陳瑸因居官清廉、勵精圖治、淡泊自奉、愛民重士,被康熙皇帝贊譽為“清廉中之卓絕者”,追授為禮部尚書,賜谥“清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