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學大師蒙文通

人物檔案

國學大師蒙文通

蒙文通(1894~1968),名爾達,字文通,四川省鹽亭縣人,20世紀國學大師,傑出的曆史學家、教育家,在中國古代史及古代學術文化研究領域造詣很深、成就頗高。主要著作:《古史甄微》《輯校李榮老子注》《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經學抉原》《越史叢考》等。

蒙文通早年畢業于四川存古學堂,曾從今文經學大師廖平、古文經學大師劉師培學習,而尤受廖平學術的影響,成名後又向近代佛學大師歐陽竟無問學,出經入史,轉益多師,形成自己貫通經、史、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學的學術風格,成為20世紀少有的國學大師之一。

20世紀20年代起,蒙文通曾任教于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協和大學等校。40年代曾任四川省圖書館館長。1949年後,除繼續擔任四川大學曆史系教授外,還兼任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員、學術委員。

國學大師蒙文通

國學大師蒙文通

國學大師蒙文通

學術成就

國學大師蒙文通

蒙文通是近代“蜀學”傳人,學術風格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學界占主流地位的“新史學”不同,以博通見長。1927年,蒙文通以《古史甄微》一書成名,以後又續成《經學抉原》,提出了中國上古民族“三系說”,其結論和方法都對中國學術界産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他的長文《中國曆代農産量的擴大和賦役制度及學術思想的演變》,力圖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互動中找出曆史發生演變的規律,是其“史以明變”觀點的代表作。

晚年,蒙文通緻力于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後4年,撰成《越史叢考》一書,批駁了國際上一些越史專家觊觎我國領土的種種奇談怪論,标志着我國古代民族史研究的新水準。

蒙先生著述弘富,除上述著作外,尚有《古地甄微》《古族甄微》《儒學五論》《道書輯校十種》《巴蜀古史論述》《先秦少數民族研究》等專書和論文數十篇。2015年,巴蜀書社出版六卷本《蒙文通全集》。

國學大師蒙文通

求學經曆

國學大師蒙文通

1894年10月,蒙文通生于四川省鹽亭縣石牛廟鄉。5歲入私塾,不到兩年,所讀四書五經、諸子之文大多能背誦。其伯父蒙裁成,熱心地方教育事業,倡辦新學。1906 年,蒙裁成受聘任成都府學教授,蒙文通亦随之到成都,進入四川省城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同學中有郭開貞(沫若)、王光祈、李劼人、周太玄等。在校期間,蒙文通閱讀了《輶軒語》《書目答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文解字》等書。

1911年,蒙文通被選拔進入四川存古學堂(後改名為四川國學學校,謝無量、劉師培、廖平、宋育仁先後擔任校長),得經、史諸大師之教,學業精進,所寫論文《孔氏古文說》,曾刊于《國學荟編》。此文辨舊史與六經之别,進而探今、古文之源流,是後來《經學導言》《經學抉源》專書問世之先聲。

國學大師蒙文通

師從佛學大師

國學大師蒙文通

1918年後,蒙文通由成都傳回家鄉鹽亭,在金頂場老家辦學,招收鄰裡親友子弟,教讀經史,為家鄉培育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

1921年,受時任重慶聯中校長的伯父蒙裁成之邀,蒙文通先後執教于重慶聯中和省立重慶女二師。此間,得見錢穆發表的《先秦諸家論禮與法》一文,驚其宏旨,遂寄書錢穆共論學術。

1923年,國内學術界于今、古文之争,展開激烈論戰。有鑒于此,蒙文通離開重慶,東去江浙,訪求時賢,欲探讨同治、光緒以來經學之流變。至南京,曾拜谒章太炎。後得識佛學大師歐陽競無,探問唯識法相之學,深感用治經之法以研佛典之重要,遂入歐陽在南京所辦“支那内學院”,潛心研習佛家哲學。在院内,與同窗好友湯用彤、熊十力、呂澂、王恩洋等朝夕相處,談古論今,相得益彰。蒙文通所寫論文《支那禅學考》《唯識新羅學》,皆深得歐陽競無之贊賞,并将《支那禅學考》刊于院刊《内學》創刊号。

國學大師蒙文通

撰寫《古史甄微》

國學大師蒙文通

1927年,蒙文通寫成《古史甄微》,并于1929 年初次刊布。此書是蒙文通的成名之作。他在書中雖力破三皇五帝體系,但卻未把女娲、燧人、伏羲、神農、共工、祝融等傳說一概摒棄,并進而據之以探索上古曆史真相。同年,蒙文通一度回川,執教于成都大學及成都師範大學等校。1929年再赴南京,留教于中央大學。次年再度返川,仍受聘于成都大學。

國學大師蒙文通

《周秦少數民族研究》

國學大師蒙文通

1931年,因反對當局強行将三大校(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并為國立四川大學,蒙文通憤然離開成都,遠走河南開封,執教于河南大學。此間,常著文闡述周秦兩漢學術思想之變遷,撰寫《天問本事》,探讨鄒魯、三晉、荊楚文化之本源。

1933年,應湯用彤之邀,蒙文通赴北京,與錢穆共同執教于北京大學史學系。先後寫成《犬戎東侵考》《秦為戎族考》《赤狄東侵考》《古代民族遷徙考》諸文,後整理合編為《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于1958年出版。

國學大師蒙文通

抗戰時期返川

國學大師蒙文通

1935年,蒙文通移居天津,教授于河北女子師範學院。時有學界敗類,大肆鼓吹“中日提攜”者,多次找蒙文通,許以重金,意圖誘請蒙為撰此類文章。其時,蒙文通攜家小7口,經濟非常拮據,但對此類人之邀請,早察其意,遂嚴詞相拒。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後,京津陷落,為避日僞糾纏迫害,蒙文通挈家由塘沽乘外輪南還。

蒙文通返川後,除任教于四川大學外,還曾先後執教于成都華西協合大學,三台東北大學,直至全國解放。其間,于1940年應四川省教育廳長郭有守之邀,出任四川省圖書館館長。這一時期,蒙文通先後完成《周秦民族史》《中國史學史》《古地甄微》《儒學五論》《周代之商業》《秦之社會》《漢代經濟政策》等專著和論文。

《儒學五論》是蒙文通研究儒家思想之結晶,其中以《儒家政治思想之發展》尤為重要。他以史學家的角度對儒家思想進行曆史考察,跳出了此前學者就經學論經學的窠臼。

蒙文通對道家思想也有較深研究,深通道藏,曾與省圖書館同仁輯校《老子》注,前後計成:嚴君平《道德指歸》、王弼《老子注》、成玄英《老子義疏》、李榮《老子注》等10餘種數十萬言。

國學大師蒙文通

執教四川大學

國學大師蒙文通

建國後,蒙文通任教于成都華西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教于四川大學,兼任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先後擔任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協委員,民盟成都市委、四川省委委員。此間著述甚豐,陸續完成《中國封建地租》《中國曆代農産量的擴大和賦役制度及學術思想的演變》《論熙豐變法》《宋代的商稅》等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尤緻力于論述和撰寫西南地區古代民族史和地方史,《巴蜀古史論述》等相繼脫稿。

國學大師蒙文通

蒙文通,1956年攝于川大

《越史叢考》

從1964年起,蒙文通全力投入《越史叢考》的撰寫。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蒙文通備受迫害,寫作極為艱苦。此書初稿草成,未及修改定稿,蒙文通便于1968年6月病逝。《越史叢考》成為他的絕筆之作,後經其子蒙默(四川大學教授)整理,于198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獲四川省第一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越史叢考》備受學術界關注。評論認為,這是解放後第一部專門考證越史的著作,對越族的族源、分布、種類、變遷、征戰和社會發展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缜密的考證和深入的探讨,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學術專著,它的出版,标志我國古代史研究的一個方面達到了新的水準。

本文根據《四川省志/人物志》、川大老子研究院《<蒙文通全集>道家道教研究》資料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