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27年,一人左手提兩顆血淋淋人頭,右手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利劍,滿臉殺氣地找到朱元璋,還沒等朱元璋反應過來,此人便指着他的鼻子怒罵:你這無道暴君,不就是想讓我們死嗎,那我就死給你看!
話音剛落,此人便持劍向脖子砍去,頓時血濺三尺。
一切發生得太突然,朱元璋縱然久經沙場,見慣生死,卻也被吓得啞口無言。
此人是誰?
為何大膽到臭罵朱元璋?
他與朱元璋之間發生了什麼,要以這種慘烈的方式來收尾?
一切還得從一場宴席開始說起,洪武27年冬,朱元璋大宴群臣,宴席全程都很愉快,可就在宴席快結束時,朱元璋突然臉色一沉,龍顔大怒,原來他發現有人的一盤菜沒吃完,便憤怒地将此人叫過來訓斥:你可知你的行為是不敬君父,你可知老子當乞丐時,連喝稀粥都要舔碗的。
這位被臭罵的人便是,号稱生平未嘗一敗、武德第一的傅友德。

他連連向皇上磕頭認罪,可朱元璋卻又拉過一個侍衛說:
你們傅家有把我放在眼裡嗎?
一個侍衛不帶劍囊是想幹什麼?
而這侍衛便是傅友德三兒子傅讓,傅友德雖然被罵得擡不起頭,但心裡不免有些嘀咕,就這麼點事,這瘋子又是吃錯什麼藥了,他連連稱罪,罵自己教子無方,但朱元璋卻沒一點消氣的意思,反而越罵越難聽,最後甩手離開。
讓傅友德帶着兩個兒子進宮親自賠罪,傅友德趕緊回家找另一個兒子,他想,皇上既然肯讓我親自請罪,那便說明事情還有的周旋,過去磕個頭,說幾句軟話了事了。
可是他沒想到,宮門還沒走出,侍衛便帶着皇帝的口谕找到他,皇帝讓你帶着兩兒子的人頭去謝罪,傅友德猶如遭到了晴天霹靂,他一生為大明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功績在開國功臣中可以說數一數二,為何朱元璋要做到這麼絕?
他想不通,但皇上的指令不得不從,于是,他回家親手砍死兩個兒子,帶着兩顆人頭來到了朱元璋面前,可這時的朱元璋卻表現得很吃驚。
你這瘋子,怎麼這麼殘忍,簡直禽獸都不如!
不是你讓我帶着人頭來謝罪嗎?
傅友德有點懵,但突然釋懷地笑了起來,你不就是想讓我們死嗎?
于是便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可問題就來了,傅友德是大明開國武将,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一生立下無數戰功,而且生平未嘗一敗,甚至被朱元璋評為武将第一,還被賜予兩張免死鐵券,這為何卻落得如此結局?
是朱元璋手癢又想殺人了,還是傅友德真做錯了什麼事?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傅友德不是什麼大戶家庭出身,小時候他家和朱元璋家一樣窮,為了混口飯吃,後來投奔了劉福通的紅巾軍,他的求職之路可以說非常曲折,原本他跟着劉福通的手下李喜喜打工,那時候他還是個小兵,沒多久,李喜喜兵敗徐壽輝,被俘虜的傅友德自然歸順了徐壽輝。
而在徐壽輝手下,傅友德的軍事天賦開始有些蓋不住了,他與鄒普勝、丁普郎、趙普勝三人,帶領部隊一路橫掃,幫徐壽輝建立了政權。
當時江湖上稱他們為四大金剛,然而,狡兔死、走狗烹,徐壽輝對他們的猜忌越來越嚴重,在趙普勝被徐壽輝以謀反罪殺死後,傅友德和丁普郎意識到情況不對勁,腳底抹油直接跑了。
失業的二人又去給陳友諒當手下,哪知心太急,選錯了老闆,沒多久,陳友諒弑主篡位,傅友德是武将也是有原則、講義氣的人,陳友諒這種卸磨殺驢,陰狠手辣的人,自然不是他理想的去處。
于是,再次和丁普郎帶着部下離開了。
時間來到至正21年,彼時的朱元璋正在執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戰略方針,他雖此時也成為一方割據的勢力,但和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比還弱不少,然而傅友德正是看上了這個弱小的老闆。
因為弱小可以變得強大,朱元璋有野心,但做事有原則,而且他招賢納士,任人唯賢,眼裡不是權謀,是一個帝國的藍圖,這樣一個大格局的老闆,自然是傅友德的首選。
兩人的見面也是極為痛快,見到朱元璋的第一面,傅友德便爽快地喊到,我得到了真正的主人了,朱元璋也歡喜得不得了,立馬将其立為将領。從此,傅友德便踏上新的起點,向着未來的帝國開始了全勝之路,但也一步步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至正24年,朱元璋進攻武昌不下,陳友諒從武昌高冠山居高臨下,借用地理優勢阻擋了一波波攻擊,很多經驗豐富的将領都束手無策,沒有一個将領願意去主動進攻,但傅友德似乎是有十個膽子,他二話不說,帶着百餘人就開沖。
山上的箭雨頓時傾瀉而下,傅友德的臉頰很快中了一箭,但他就當蚊子咬了一口,一咬牙把箭頭拔了,然後繼續沖鋒,随後肋下又中了一箭,傅友德依然不為所動,他箭頭一拔,大手一揮,兄弟們跟着我建功立業啊!
最終,他靠着幾百人拿下了高冠山這塊高地,朱元璋親眼見識了這位猛人的氣魄,戰後直接将其任命為親衛軍指揮使,打完了陳友諒,朱元璋又打張士誠。
在這場戰争中,傅友德手熱,狀态極佳,他先拿下淮北轄區,繳獲戰船千餘艘,又攻下湖州、蘇州兩塊重要糧食産地,朱元璋一開心,直接将其升任為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是宰相群一員,雖不是宰相的名兒,卻有宰相之實,足以見得,他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
而在明朝建立之後,傅友德徹底火力全開。
首先,他參與執行了北征這一開國戰略,跟随徐達大将軍一路北上破元,先下沂州、青州,後攻萊陽、東昌,一舉平定山東,之後又南下,拿下汴洛、衛輝、安陽、磁州、廣安、德州 滄州、大軍壓境直逼元大都。
元朝見狀徹底投降了明朝,但投降阻止不了傅友德的步伐,他又繼續前進,先來山西,攻占榆次,進軍太原,元将擴廓帖木兒受到戰報來增援,堂堂萬餘蒙古鐵騎,卻被傅友德帶領的50人擾得沒了鬥志。
晚上他又夜襲元将擴廓帖木兒大營,擴廓帖木兒自知遇上硬茬,倉皇逃走,傅友德哪肯罷休,他痛打落水狗一路追殺,最後繳獲士兵軍馬數萬才罷休,連勝的傅友德像是開了挂一般,一路走A去一個地方攻占一個地方。
将石洲、宣府、太原等地全部收回,山西從此平定。
明洪武二年,他進軍陝西、攻克臨洮、平定陝西,後出潼關克慶陽,搗定西,大破擴廓帖木兒,平定甘肅,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戰争機器,所到之處,留下的全是勝利的腳印。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傅友德位次列第二十八勳,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為颍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免死鐵券,子孫世襲。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
并沒有,上了歲數的傅友德更猛。
洪武三年,巴蜀等地叛亂,傅友德被任命為征虜前将軍前去平叛,叛軍們以為明軍平原和山地作戰慣了,不适合森林作戰,于是将傅友德引進森林,然後趕來大象作為排頭兵,哪知傅友德靈機一動,用火器抵禦,場面一度很烏龍。
大象見了火被吓得掉頭就跑,結果反而踩死了很多叛軍,蜀亂就此平叛。
接下來的戰績實在太多,我就不再詳述,列舉一下就行。
大敗元将失刺罕于西涼至永昌,大敗元朝太尉朵兒隻巴,七戰七勝,射殺平章不花,降太尉鎖納兒,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餘匹。當時,朱元璋共派出三路大軍北伐,唯獨隻有傅友德七戰七捷。
洪武六年,傅友德俘獲平章鄧孛羅帖木兒,俸祿每年又增加一千石;
洪武九年,傅友德生擒伯顔帖木兒于延安;
洪武十四年,随大将軍徐達讨乃兒不花,斬獲甚衆;
洪武二十三年,随燕王再征大漠,擒乃兒不花,平定甯夏;
洪武二十四年,大破元朝遼王軍,加封太子太師。
随着榮譽的逐漸增多,死亡也逐漸走向了傅友德。
你見過這麼狂的武将嗎?
洪武十四年,率步騎30萬征讨雲貴地區,當時,大理國的使者送了傅友德一封信,說:大理是與唐朝互相交好的外國,這地方很難駐紮軍隊,動用武力也沒什麼用,請求你依照唐朝、宋朝的事例,允許我們蒙氏、段氏獨立成國。
漢武帝大動幹戈,僅僅設定了一個益州郡,元太祖親自出征,也隻是為了一個小小的鄯闡,請求你們還是班師回朝吧!
傅友德看後很憤怒,羞辱了段明的使者,然後回信,大明王朝是龍從淮河地區起飛,我們看不上漢朝、唐朝那些小小的智計,也看不起宋朝、元朝那些淺薄的圖謀,我們明朝大軍一到,神龍會來且助陣,天地也會與我們呼應,你們此時不向朝廷投降還等什麼?
随後,傅友德僅用百餘日就平定了貴州、雲南,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論功行賞,晉封傅友德為颍國公,食祿三千石,再次授予免死和世襲鐵券。
事情到這裡就有點不可了解了,傅友德立了這麼多戰功,有兩張免死鐵券,而且他一輩子安分守己,沒有像藍玉那麼膨脹,為啥最後還是無法善終呢?
他的死因真是像前面說的那樣嗎?
其實不然,那段史料是民間流傳最多,最有傳奇色彩的一個。
而這個說法來自《石匮書》,這是一個非官方史料,不可信,首先他是個非官方史書,其次朱元璋不是瘋子,如果按照這種殺人的思路,恐怕他也不會服衆,有那麼多忠心的手下。
而且這本書裡寫的是,傅友德被絕後了,結果《公侯伯襲封底薄》中又寫,晉王為友德五世孫瑛援鄂國公恩例,都有五世孫,怎麼可能會是絕後呢!
估計這書的作者是對朱元璋有什麼氣,是以把他在書裡抹黑了一通,那他的真實死因到底是什麼?
在官方正史《明史》中,這點并沒有記載,隻是說,傅友德原本想要1000畝的封地,朱元璋很不爽,把他狠狠批評了一頓,之後傅友德就回去繼續當将軍。
第二年突然被賜死,理由都沒有,而在一些稍微客觀點的曆史記載中表示,傅友德死于藍玉黨案,因為他和藍玉有私交,但這一點也不能信服。
因為《逆臣錄》記載說,藍玉對馮勝、傅友德當太子太師,自己當太子太傅十分不滿,這說明兩人有沖突,怎可能是同黨。而且,在嘉靖年間,傅友德還被平反,那至于他真正的死因,或許我們可以猜測,他功高蓋主。
或者是他的存在,阻礙了朱允炆當個好的接班人等,但不能因為故事精彩就認為他是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