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十六國(317—420)
成帝鹹和四年(329)
後趙石虎在略陽屠殺5000人,王苻洪、羌族酋長姚弋仲投降石虎。
鹹和七年(332)
石勒遣石生占據隴城,擊敗秦州休屠王羌。
升平三年(359)
三月,前秦平羌護軍高離占據略陽縣,叛離秦州。秦州刺史鐵征讨,平息了叛亂
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十月,羌斂岐背叛前秦,以略陽縣400家歸李俨。
太和二年(367)
正月,秦王苻堅王猛、姚苌等于略陽縣讨羌斂岐,斂岐戰敗奔白馬(今武都)
太元七年(382)
乞伏國仁自稱秦州大都督,置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院城),築勇士城。
太元九年(384)
姚苌攻天水,屠襲略陽縣。
太元ニ十ー年(396)
十一月,後秦隴西王姚碩德在略陽郡擊敗幹成。西秦王乾歸數反東棄成紀縣,後涼
王昌光舉兵讨伐。
安帝義熙六年(410)
七月,西秦王乾歸攻克略陽、南安、隴西諸郡。遷民2.5萬戶于苑川(今榆中縣)、枹罕(今臨夏)。
南北朝(420-589)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
改略陽縣為城縣,屬略陽郡管轄。
孝文帝太和元年(477)
略陽民王元壽聚衆5000人起義,自号衛王。僅兩日,為秦州刺史尉洛侯領兵鎮壓俘元壽及其妻、子解送京師。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
移略陽郡治于隴城縣,隴城縣改名為略陽縣。
在安陽郡(今秦安縣東)增置北秦州。
恭帝元年(554)
改北秦州為交州,領安陽郡,轄安陽縣和鳥水縣。
唐(618-907)
太宗貞觀元年(627)
秋,唐玄奘取經,從長安出發,路經隴城。
玄宗開元二十ニ年(734)
因秦州地震,秦州移治于成紀縣敬親川(即顯親川),同時,移成紀縣治于此地。至唐天寶元年(742)還州治于上邽(今天水市)。唐宣宗大中三年(849),秦州又移治成紀縣。
代宗寶應二年(763)
吐蕃族入侵,盡取隴右四州。隴城、成紀二縣被占領,縣城遭毀。直至宣宗大中年(849)吐蕃投降唐,曆時80餘年。
懿宗鹹通四年(863)
廢隴城縣,至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複置。
五代(907-960)
後梁末帝乾化三年(915)
建都在成都的前蜀攻破岐國,取秦、風、階、成四州。縣境為蜀王王建占。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
後唐攻蜀,蜀亡,縣境複歸後唐。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
後周取秦、階、成等州,縣境歸後周。
北宋(960-1127)
太宗淳化元年(990)
隴城大雨,房舍倒塌,死亡137人。
仁宗康定元年(1040)
改隴城縣為隴城寨,并置秦寨、雞川寨,屬秦風路管轄。
仁宗慶曆元年(1041)
移秦州治所及成紀縣治于上邽;隴城縣治移于今東柯。
哲宗元祐七年(1092)
狄紳任秦州隴城寨知寨,建涼飔閣(有涼飔閣記碑)。
南宋(1127—1279)
高宗紹興元年(1131)
二月,今秦州守将張中驗築臘家城(在今古城鄉康坡村前川)。
紹興二年(1132)
閏九月,吳璘擊敗今兵,攻克蓮花城。
紹興三年(1133)
八月,吳玠統領姚仲攻隴城寨,并占領。
紹興十一年(1141)
吳璘在剡家灣(在興豐鄉西南)戰敗金人,降者萬餘。金将領罕占走保臘家城,宋兵攻破。至十一月宋金議和,吳璘自臘家城受诏班師。
同年,開始建秦土城,至紹興十九年(即金皇統年間)建成。
紹興十二年(1142)
八月,以渭河為界,宋割秦州之半于金。今秦安縣境内的秦寨、隴城寨和雞川寨屬金。
紹興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1157)
始置秦安縣,治所在秦寨(今興國鎮),這是秦安縣名的開始,沿襲至今。
甯宗嘉定八年(1215)
秦州複置。今秦安縣境置的雞川、隴城、秦安三縣歸屬秦州管轄。
元(1206-1368)
至元七年(1270)
雞川、隴城并入秦安縣,隸屬于秦州管轄。今秦安縣境始屬一縣。
至元十六年(1279)
全國地方行政機構開始實行“行省制”,這是“省”的最早設定。秦安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都帥府秦州管轄。
成宗大德元年(1297)
建立秦安縣學,位址在原秦安二中所在地之部分,距今近700年。
同年秦安縣尹楊宗建立文廟。明洪武初曾重修,後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曆年間相繼加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地震毀壞。康熙六十年(1722),知縣于鲸修複。此後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又累加重修增建,今除大成殿儲存基本完整外,其餘均毀。
仁宗延祐五年(1318)
二月,秦安縣地震,聲如雷,山崩地裂。
順帝元統元年(1333)
興國寺規模初具。明嘉靖中,都堂胡宗題其寺額,又書“般若”二字于殿門,萬曆中重建,清乾隆初複修。今存山門、鐘樓、鼓樓和般若殿。是秦安縣儲存較好的最古
的建築
至正元年(1341)
秦安知縣王思聰,在縣城中街西北建縣署。後經明洪武年間重修,弘治時增修;清雍正五年(1727)改為廳,道光十六年(1836)毀于火,後重建;乾隆、嘉慶年間又重修。今為原秦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明(1368-1644)
憲宗成化元年(1465)
明成化元年(1465)後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全縣織褐業發展很快,郭嘉、鄭川、張坡、灘等村子成為織褐業的基地。有了比較先進的技術,各種食品和手工業作坊在秦安興起。
弘治十ー年(1498)
秦安縣民間有人種了兩株柏樹,高三尺,後由儒生李、胡土淳移植文廟。距今491年。是秦安縣現存最古老的柏樹。
嘉靖八年(1529)
七月,秦安縣飛蝗蔽天,大傷苗,無收、民饑,人皆食野草榆樹皮。
嘉靖十ー年(1532)
秦安縣人胡贊宗開始纂修《秦安志》。至嘉靖十四年(1535)成書,共八志九卷。嘉靖十六年(1537)刻版成書問世。這是目前所見秦安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嘉靖二十五年(1546)
清渭草堂刊行著名詩人胡缵宗編纂的《鞏郡記》30卷,是甘肅目前有記載最早的坊刻本。
嘉靖三十三年(1554)
秦安有《鳥鼠山房》刻本出現,是甘肅省有記載最早的私家刻書者。
嘉靖三十四年(1555)
ニ月,十八日陝西發生大地震,秦安波及,毀民房含。
嘉靖三十五年(1556)
九月,秦州、秦安等縣地震。
崇祯八年(1635)
農民軍高迎祥、張獻忠部攻克秦安縣城,知縣朱理被殺。
崇祯九年(1636)
當年至次年,全縣連續早災,群眾饑餓。
清(1644-1911)
聖祖康熙二年(1663)
六月全縣冰雹,傷禾幾盡。同年饑荒。
康熙五十年(1712)
縣人閻必正重修泰山廟。同治六年(1867),難民避泰山廟内,不戒于火被焚。同治十一年(1872)又重修。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多次撥款維修,現成為人們喜愛的遊憩場所。
康熙五十七年(1718)
五月ニ十ー日秦安大地震,地吼如雷鳴,山崩地裂,黃沙、黑水湧出。城垣傾壞無餘,文廟殿垣倒塌,壓傷人畜,彜倫、風化坊傾倒。
康熙六十年(1721)
全縣大旱,莊稼大面積欠收,群眾饑餓。
乾隆三年至九年(1738-1744)
秦安知縣牛運震查得縣南之攀家莊、蒲家莊及縣西王家峽、于家峽等處可種棉花,他令居民種棉,獲得成功。是秦安最早的棉花。
乾隆四年(1739)
縣北玉鐘峽山崩,隴水(葫蘆河)被阻,河水淹沒村莊。知縣牛運震冒雨連夜帶領四鄉群眾救災。
乾隆六年(1741)
知縣牛運震開浚峽口久廢的十餘華裡長的北渠,民以水灌田。
乾隆八年(1743)
知縣牛運震首創隴川書院(今縣原糧食局所在地)。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胡域搬遷擴建後改名為雞川書院(今縣原二中所在地);二十六年(1761)知縣冷文炜再擴建改名龍山書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縣申甯吉增建,五十ー年(1786)知縣董純改名為春雨書院:嘉慶二十三年(1818)知縣陳伊言又重修,改名為景權書院。
乾隆四十九年(1784)
五月,田五回民軍餘部自伏羌(今甘谷)進攻秦安。陝西總兵三德在千戶雲霧山與回軍發生激戰,回軍敗退通渭縣。
乾隆五十ー年(1786)
秦安知縣董秉純改隴城舊巡檢廨、碧玉關舊行館為義學,同時在郭嘉、龍山均建義學。
仁宗嘉慶五年(1800)
楊開甲率領的白蓮教起義軍萬餘人,從清水縣西北出境,進入秦安龍山鎮(今屬張川縣),差大臣那彥成、把總孔登元等督兵鎮壓,楊開甲被殺,義軍慘敗。
嘉慶八年(1803)
山水漫溢及秋雨過多。秦安縣地被水沖刷,土山傾覆,壓死人口。
嘉慶十年(1805)
閏六月,秦州及秦安縣被水沖刷,土山傾覆壓死人,壓毀村莊。
宣宗道光三年(1823)
五月,全縣暴雨驟降,洪水泛漲,淹沒村莊、田園。
道光十八年(1838)
冬,由秦安知縣嚴長宦總修、長甯人劉德熙總纂的《秦安縣志》問世,共14卷。
文宗鹹豐二年(1852)
三月十六日,全縣大風,聲若雷,黑霧四塞,曆一時許,風過地上盡黑沙鋪地,人行沾履。
鹹豐年間(1851—1861)
縣城回民中開始有人用硝和制皮衣。清末已形成數十家皮貨作坊。至民國15年前後,已有複興城、萬順馬等70餘家商号經營皮貨業,年産羔皮、二毛皮馬褂2.5萬件,遠銷成都、上海等地,是皮貨業的興旺時期。
穆宗同治元年(1862)
十月,秦安縣蓮花城回民響應陝西風翔回民鐵正國起兵反清,推穆生華為首領。同年自夏始,陝西、北路(今甯夏)、河州(今臨夏)回民及蓮花城回民相繼而起,攻隴城、龍山城堡,攻秦安縣城,攻郭嘉、魏店、葉堡等地。直至同治十年(1871)平息。
同治六年(1867)
七月,全縣大雨,洪水泛濫,至八月止,受重災。
同治七年(1868)
夏,秦安縣自正月以來幹不雨。群眾饑餓,鬥粟錢十千有餘,村莊凋落,十室九空,樹皮、草根,掘食淨盡,死者無數。
同治八年(1869)
秋,全縣瘟疫流行。雨雹,田鼠南遷。
德宗光緒元年(1875)
甘肅舉院舉行甘肅分圍第一次鄉試,應試者3000餘人,秦安考生安維峻考中舉人第一名(解元)。
光緒五年(1879)
五月十二日,秦安大地震。城牆震裂,房舍有存無幾,壓死300餘人,倒房約00餘所,城垛口倒44個,震裂128個山,山崩壅河,橋梁多塌毀。
光緒二十五年(1899)
七月,全縣大雨連旬,北鄉廬家山崩,周圍闊六七十裡,堵塞雞川水倒溢十餘裡。
光緒三十年(1905)
改景權書院為縣立高等國小堂,學制三年。設國文、算術、修身、格、緻等課。學生20多名,首任校長為進士文淵。民國15年(1926),改為四二制的高等國小校,增設英語課。
同年,安伏村王紫金去天津時,買回日本産力織織機3台,紡機1台,在今安伏鄉進行紡織生産棉布,是秦安最早的機織布。
光緒三十二年(1906)
秦安縣成立郵政局和警察局,警察局設總局1所,分局2所,有警官4名,警兵16名。驿站開始逐漸撤銷。
光緒三十三年(1907)
湖北棗陽、孝感等地的大布(土布)流入秦安市場。全縣紡織生産者進行了改機模仿,織成一種寬9市寸至1市尺,長40市尺為匹的粗土布,深受人們喜愛。後遍及城鄉,生産量很大,出現了織布基地和土布經紀行。
光緒年間(1875—1908)
秦安人孫海續修《秦安縣志》,志成四卷,為手寫本尚未印行。已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