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发生在秦安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多少(二)

发生在秦安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多少(二)

东晋十六国(317—420)

成帝咸和四年(329)

后赵石虎在略阳屠杀5000人,王苻洪、羌族酋长姚弋仲投降石虎。

咸和七年(332)

石勒遣石生占据陇城,击败秦州休屠王羌。

升平三年(359)

三月,前秦平羌护军高离占据略阳县,叛离秦州。秦州刺史铁征讨,平息了叛乱

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十月,羌敛岐背叛前秦,以略阳县400家归李俨。

太和二年(367)

正月,秦王苻坚王猛、姚苌等于略阳县讨羌敛岐,敛岐战败奔白马(今武都)

太元七年(382)

乞伏国仁自称秦州大都督,置略阳郡(治今秦安县院城),筑勇士城。

太元九年(384)

姚苌攻天水,屠袭略阳县。

太元ニ十ー年(396)

十一月,后秦陇西王姚硕德在略阳郡击败干成。西秦王乾归数反东弃成纪县,后凉

王昌光举兵讨伐。

安帝义熙六年(410)

七月,西秦王乾归攻克略阳、南安、陇西诸郡。迁民2.5万户于苑川(今榆中县)、枹罕(今临夏)。

南北朝(420-589)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

改略阳县为城县,属略阳郡管辖。

孝文帝太和元年(477)

略阳民王元寿聚众5000人起义,自号卫王。仅两日,为秦州刺史尉洛侯领兵镇压俘元寿及其妻、子解送京师。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

移略阳郡治于陇城县,陇城县改名为略阳县。

在安阳郡(今秦安县东)增置北秦州。

恭帝元年(554)

改北秦州为交州,领安阳郡,辖安阳县和鸟水县。

唐(618-907)

太宗贞观元年(627)

秋,唐玄奘取经,从长安出发,路经陇城。

发生在秦安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多少(二)

玄宗开元二十ニ年(734)

因秦州地震,秦州移治于成纪县敬亲川(即显亲川),同时,移成纪县治于此地。至唐天宝元年(742)还州治于上邽(今天水市)。唐宣宗大中三年(849),秦州又移治成纪县。

代宗宝应二年(763)

吐蕃族入侵,尽取陇右四州。陇城、成纪二县被占领,县城遭毁。直至宣宗大中年(849)吐蕃投降唐,历时80余年。

懿宗咸通四年(863)

废陇城县,至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复置。

五代(907-960)

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5)

建都在成都的前蜀攻破岐国,取秦、风、阶、成四州。县境为蜀王王建占。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

后唐攻蜀,蜀亡,县境复归后唐。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

后周取秦、阶、成等州,县境归后周。

北宋(960-1127)

太宗淳化元年(990)

陇城大雨,房舍倒塌,死亡137人。

仁宗康定元年(1040)

改陇城县为陇城寨,并置秦寨、鸡川寨,属秦风路管辖。

仁宗庆历元年(1041)

移秦州治所及成纪县治于上邽;陇城县治移于今东柯。

哲宗元祐七年(1092)

狄绅任秦州陇城寨知寨,建凉飔阁(有凉飔阁记碑)。

南宋(1127—1279)

高宗绍兴元年(1131)

二月,今秦州守将张中验筑腊家城(在今古城乡康坡村前川)。

绍兴二年(1132)

闰九月,吴璘击败今兵,攻克莲花城。

绍兴三年(1133)

八月,吴玠统领姚仲攻陇城寨,并占领。

绍兴十一年(1141)

吴璘在剡家湾(在兴丰乡西南)战败金人,降者万余。金将领罕占走保腊家城,宋兵攻破。至十一月宋金议和,吴璘自腊家城受诏班师。

同年,开始建秦土城,至绍兴十九年(即金皇统年间)建成。

绍兴十二年(1142)

八月,以渭河为界,宋割秦州之半于金。今秦安县境内的秦寨、陇城寨和鸡川寨属金。

绍兴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1157)

始置秦安县,治所在秦寨(今兴国镇),这是秦安县名的开始,沿袭至今。

宁宗嘉定八年(1215)

秦州复置。今秦安县境置的鸡川、陇城、秦安三县归属秦州管辖。

元(1206-1368)

至元七年(1270)

鸡川、陇城并入秦安县,隶属于秦州管辖。今秦安县境始属一县。

至元十六年(1279)

全国地方行政机构开始实行“行省制”,这是“省”的最早设置。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都帅府秦州管辖。

成宗大德元年(1297)

创建秦安县学,地址在原秦安二中所在地之部分,距今近700年。

同年秦安县尹杨宗创建文庙。明洪武初曾重修,后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相继加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地震毁坏。康熙六十年(1722),知县于鲸修复。此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又累加重修增建,今除大成殿保存基本完整外,其余均毁。

发生在秦安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多少(二)

仁宗延祐五年(1318)

二月,秦安县地震,声如雷,山崩地裂。

顺帝元统元年(1333)

兴国寺规模初具。明嘉靖中,都堂胡宗题其寺额,又书“般若”二字于殿门,万历中重建,清乾隆初复修。今存山门、钟楼、鼓楼和般若殿。是秦安县保存较好的最古

的建筑

发生在秦安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多少(二)

至正元年(1341)

秦安知县王思聪,在县城中街西北建县署。后经明洪武年间重修,弘治时增修;清雍正五年(1727)改为厅,道光十六年(1836)毁于火,后重建;乾隆、嘉庆年间又重修。今为原‬秦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明(1368-1644)

宪宗成化元年(1465)

明成化元年(1465)后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全县织褐业发展很快,郭嘉、郑川、张坡、滩等村子成为织褐业的基地。有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各种食品和手工业作坊在秦安兴起。

弘治十ー年(1498)

秦安县民间有人种了两株柏树,高三尺,后由儒生李、胡土淳移植文庙。距今491年。是秦安县现存最古老的柏树。

嘉靖八年(1529)

七月,秦安县飞蝗蔽天,大伤苗,无收、民饥,人皆食野草榆树皮。

嘉靖十ー年(1532)

秦安县人胡赞宗开始纂修《秦安志》。至嘉靖十四年(1535)成书,共八志九卷。嘉靖十六年(1537)刻版成书问世。这是目前所见秦安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嘉靖二十五年(1546)

清渭草堂刊行著名诗人胡缵宗编纂的《巩郡记》30卷,是甘肃目前有记载最早的坊刻本。

嘉靖三十三年(1554)

秦安有《鸟鼠山房》刻本出现,是甘肃省有记载最早的私家刻书者。

嘉靖三十四年(1555)

ニ月,十八日陕西发生大地震,秦安波及,毁民房含。

嘉靖三十五年(1556)

九月,秦州、秦安等县地震。

崇祯八年(1635)

农民军高迎祥、张献忠部攻克秦安县城,知县朱理被杀。

崇祯九年(1636)

当年至次年,全县连续早灾,民众饥饿。

清(1644-1911)

圣祖康熙二年(1663)

六月全县冰雹,伤禾几尽。同年饥荒。

康熙五十年(1712)

县人阎必正重修泰山庙。同治六年(1867),难民避泰山庙内,不戒于火被焚。同治十一年(1872)又重修。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成为人们喜爱的游憩场所。

发生在秦安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多少(二)

康熙五十七年(1718)

五月ニ十ー日秦安大地震,地吼如雷鸣,山崩地裂,黄沙、黑水涌出。城垣倾坏无余,文庙殿垣倒塌,压伤人畜,彝伦、风化坊倾倒。

康熙六十年(1721)

全县大旱,庄稼大面积欠收,民众饥饿。

乾隆三年至九年(1738-1744)

秦安知县牛运震查得县南之攀家庄、蒲家庄及县西王家峡、于家峡等处可种棉花,他令居民种棉,获得成功。是秦安最早的棉花。

乾隆四年(1739)

县北玉钟峡山崩,陇水(葫芦河)被阻,河水淹没村庄。知县牛运震冒雨连夜带领四乡民众救灾。

乾隆六年(1741)

知县牛运震开浚峡口久废的十余华里长的北渠,民以水灌田。

乾隆八年(1743)

知县牛运震首创陇川书院(今县原粮食局所在地)。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胡域搬迁扩建后改名为鸡川书院(今县原二中所在地);二十六年(1761)知县冷文炜再扩建改名龙山书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县申宁吉增建,五十ー年(1786)知县董纯改名为春雨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陈伊言又重修,改名为景权书院。

乾隆四十九年(1784)

五月,田五回民军余部自伏羌(今甘谷)进攻秦安。陕西总兵三德在千户云雾山与回军发生激战,回军败退通渭县。

乾隆五十ー年(1786)

秦安知县董秉纯改陇城旧巡检廨、碧玉关旧行馆为义学,同时在郭嘉、龙山均建义学。

仁宗嘉庆五年(1800)

杨开甲率领的白莲教起义军万余人,从清水县西北出境,进入秦安龙山镇(今属张川县),差大臣那彦成、把总孔登元等督兵镇压,杨开甲被杀,义军惨败。

嘉庆八年(1803)

山水漫溢及秋雨过多。秦安县地被水冲刷,土山倾覆,压死人口。

嘉庆十年(1805)

闰六月,秦州及秦安县被水冲刷,土山倾覆压死人,压毁村庄。

宣宗道光三年(1823)

五月,全县暴雨骤降,洪水泛涨,淹没村庄、田园。

道光十八年(1838)

冬,由秦安知县严长宦总修、长宁人刘德熙总纂的《秦安县志》问世,共14卷。

文宗咸丰二年(1852)

三月十六日,全县大风,声若雷,黑雾四塞,历一时许,风过地上尽黑沙铺地,人行沾履。

咸丰年间(1851—1861)

县城回民中开始有人用硝和制皮衣。清末已形成数十家皮货作坊。至民国15年前后,已有复兴城、万顺马等70余家商号经营皮货业,年产羔皮、二毛皮马褂2.5万件,远销成都、上海等地,是皮货业的兴旺时期。

穆宗同治元年(1862)

十月,秦安县莲花城回民响应陕西风翔回民铁正国起兵反清,推穆生华为首领。同年自夏始,陕西、北路(今宁夏)、河州(今临夏)回民及莲花城回民相继而起,攻陇城、龙山城堡,攻秦安县城,攻郭嘉、魏店、叶堡等地。直至同治十年(1871)平息。

同治六年(1867)

七月,全县大雨,洪水泛滥,至八月止,受重灾。

同治七年(1868)

夏,秦安县自正月以来干不雨。民众饥饿,斗粟钱十千有余,村庄凋落,十室九空,树皮、草根,掘食净尽,死者无数。

同治八年(1869)

秋,全县瘟疫流行。雨雹,田鼠南迁。

德宗光绪元年(1875)

甘肃举院举行甘肃分围第一次乡试,应试者3000余人,秦安考生安维峻考中举人第一名(解元)。

光绪五年(1879)

五月十二日,秦安大地震。城墙震裂,房舍有存无几,压死300余人,倒房约00余所,城垛口倒44个,震裂128个山,山崩壅河,桥梁多塌毁。

光绪二十五年(1899)

七月,全县大雨连旬,北乡庐家山崩,周围阔六七十里,堵塞鸡川水倒溢十余里。

光绪三十年(1905)

改景权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制三年。设国文、算术、修身、格、致等课。学生20多名,首任校长为进士文渊。民国15年(1926),改为四二制的高等小学校,增设英语课。

同年,安伏村王紫金去天津时,买回日本产力织织机3台,纺机1台,在今安伏乡进行纺织生产棉布,是秦安最早的机织布。

光绪三十二年(1906)

秦安县成立邮政局和警察局,警察局设总局1所,分局2所,有警官4名,警兵16名。驿站开始逐渐撤销。

光绪三十三年(1907)

湖北枣阳、孝感等地的大布(土布)流入秦安市场。全县纺织生产者进行了改机模仿,织成一种宽9市寸至1市尺,长40市尺为匹的粗土布,深受人们喜爱。后遍及城乡,生产量很大,出现了织布基地和土布经纪行。

光绪年间(1875—1908)

秦安人孙海续修《秦安县志》,志成四卷,为手写本尚未印行。已轶。

发生在秦安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多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