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按:這一回,寫得特别磨叽,因為實在搞不懂諸葛亮、司馬懿究竟在幹嘛。諸葛第五次北伐,也是他最後一次出征,魏、蜀、吳三國全都登場,一共出動兵力三十多萬,但從戰果上來看,三方一共損失可能也就一兩千人,這是在打仗嗎?諸葛和司馬的對決,非常怪異,雙方直接對陣将近半年,仿佛不是來打仗的,倒像是來曬友誼的,各自十數萬大軍優哉遊哉晃了一大圈,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真是咄咄怪事。
公元231年,諸葛第四次北伐退軍之後,曹魏大将軍司馬懿斷言,沒有三年時間,諸葛亮斷不可能再次出兵。
諸葛回軍之後,開展大生産運動,訓練軍隊,制作木牛、流馬,運送糧草、物資到斜谷口。
公元234年,諸葛第五次北伐。
這三年間,司馬懿也沒閑着,一直在為應對諸葛再次入侵作準備,主要做了這麼幾件事兒:
一是向明帝曹叡上表,從冀州遷徙農民到上邽(甘肅省天水市)種田。二是大搞水利工程,整修、擴建成國渠,修築臨晉陂(讀如杯),灌溉農田數千頃。三是在京兆(陝西省西安市)、天水(甘肅省甘谷縣)、南安(甘肅省隴西縣)興辦兵工廠(興京兆、天水、南安監冶)。

【司馬懿:孔明啊,我跟這兒候着呢!】
司馬懿督軍關中,老弟司馬孚在朝裡做度支尚書。《晉書·司馬孚傳》載,司馬孚認為:
擒敵制勝,必須預有準備,不能每次人家打到家門口兒了,咱再去找人找糧找家夥事兒。諸葛亮動不動入侵關中,邊境守軍擋不住他,朝廷隻能從中央派軍千裡救援,每次都這麼幹,既不劃算,又來不及。朝廷應該精選步騎兵二萬人,西進駐防。此外,關中連年戰火,老百姓要吃沒吃,要穿沒穿,可以從冀州遷徙農丁五千到上邽屯田,秋冬練兵,春夏種田植桑。
衣賜履說:所謂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司馬兄弟一個在朝,一個在外,配合默契。單看司馬懿上表,感覺是弄了五千農民伯伯到上邽種地去,看了司馬孚的建議才知道,徙冀州農丁到上邽,并不是單純的種地,而是軍屯。這五千農丁,拿起鋤頭就是農民,抄起長矛就是戰士。
成國渠始建于西漢中期,渠首位于郿縣(陝西省眉縣)東北,引渭水,向東北方向,流經武功(陝西省武功縣西)、槐裡(陝西省興平縣東南),至上林苑(陝西省鹹陽市及戶縣、周至一帶),入蒙茏渠。司馬懿将其向西延伸至陳倉(陝西省寶雞市東),并增辟汧(讀如千)水作為水源,下遊自今興平縣北向東延伸,至今鹹陽市東回入渭水,把漢代的成國渠向西延伸了近百裡。
顯然,司馬懿對關中及隴西的經營方略非常明确——一切為了戰争。其所有的行動,都圍繞着戰争最重要的三要素進行:兵、糧、武器。
于是,幾年下來,關中、隴右,要糧有糧,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隻待諸葛來犯。
讀到此處,我們是不是要為孔明捏一把汗呢?實際上,當我碼字至此,就已斷定,司馬懿已經立于不敗之地,孔明一點機會都沒有了。結局已定,戰場上的細枝末節,仨瓜倆棗兒的小勝小負,沒有實質性意義。
本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從褒斜谷(陝西省太白縣西南褒河山谷)出兵,史書上說,這次的運糧工具,是流馬。同時,派使節前往吳國,跟孫權約好,西邊兒我來,東邊兒你上,咱合力幹他曹魏一把。
孫十萬欣然答應。
明帝曹叡聽說諸葛又來串門兒了,頗為憂慮,派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兵二萬,交給司馬懿掌管。
衣賜履說:關于木牛、流馬,我實在想像不出究竟是什麼東東,有人說木牛是車,走陸路,流馬是船,走水路,都說得繪聲繪色,然而都是猜測,且與史書記錄根本不一樣。你還别說,《三國志》上對木牛、流馬還真像模像樣介紹了一把,陳壽記得還挺認真,篇幅比諸葛四伐、五伐加起來還要長,讓人哭笑不得。不過呢,陳壽記錄木牛流馬,就跟文科生介紹量子理論似的,看過以後,雖然不明覺厲,但是,毛都沒說清楚一根。我們隻需知道木牛流馬就是兩種運載工具就可以了,在此不作讨論。
秦朗率的兩萬步騎兵,可能就是司馬兄弟上表要求的那兩萬。
諸葛亮到達郿縣地界兒,大軍駐紮在渭水之南(南原,應該與下文出現的“北原”是相對的概念)。魏軍将領都認為,己方應該駐紮在渭河以北,與諸葛隔河對峙。司馬懿認為老百姓都在渭水以南,是必争之地。于是,率軍渡過渭水,背水立營抵禦蜀軍。司馬懿對将領們說:
諸葛亮如果真有膽略,就應該從武功出兵,依山向東,那就不好辦了;如果他向西駐紮五丈原(陝西省眉縣西),那我們就不用擔心了(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諸葛亮果然駐紮在五丈原。
【大概這個樣子吧】
衣賜履說:這裡有點意思了,配合着地圖看,諸葛是從褒斜谷出來的。向東渡過武功水,進軍武功,就直逼長安了,武功距長安,直線距離不到二百裡;向西則上五丈原,司馬認為,“諸軍無事矣”。
司馬懿什麼意思呢?
我個人認為,諸葛即使東向武功,也不會有什麼作為,但必須與司馬決戰,而司馬是不願把後半輩子賭在一場大戰上的;諸葛駐軍五丈原,北有渭水,東有武功水,戰略空間天然受限,司馬隻需施展“步步緊逼,就是不打”的一貫套路,即可立于不敗之地。
顯然,司馬懿的作戰指導思想和上次一樣,擋住諸葛大軍,就是勝利。
另外,我們突然發現,諸葛本次北伐,跟以往不大一樣。哪裡不一樣呢?前四次都是突襲,第一次,出祁山,魏國上下大驚,誰都沒想到諸葛會出兵;第二次,突襲陳倉,打了二十來天,沒打下來,就撤了;回軍路上,就搞了第三次,奪取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再出祁山,明帝曹叡緊急征調司馬懿西進抵禦。而本次北伐,諸葛亮似乎是敲着鑼打着鼓出來的,剛出褒斜谷,遠在洛陽的曹叡已經知道了,諸葛還沒到五丈原,司馬已經背靠渭水等着他了。
怪不怪?
雍州(州政府設長安)刺史郭淮對司馬懿說,諸葛亮肯定争奪北原(與五丈原相對,五丈原在渭水之南,北原在渭水之北),我們應該搶先占據。議論的人多數都認為沒必要,郭淮說:
如果諸葛亮渡過渭水登上北原,再進攻北山(汧山,汧讀如千),切斷長安通往隴右(隴山以西)的道路,就會引發老百姓和羌人、胡人的動蕩,于國不利。
司馬懿認為郭淮說得不錯,就命他前往北原駐防。郭淮營壘還沒有築成,蜀漢部隊已至,郭淮迎戰,蜀軍撤退。北原之戰後數日,諸葛亮率大軍西行,魏國将領多認為諸葛亮要打西圍,隻有郭淮認為,這是諸葛亮虛張聲勢,目的就是讓我們派重兵向西防禦,蜀軍好進攻陽遂。于是,派兵防守陽遂。果然,當夜蜀軍攻打陽遂,因為陽遂預有準備,沒有攻下。
這是《三國志·郭淮傳》上的說法,而《晉書·宣帝紀》則講,諸葛亮上五丈原,打算北渡渭水。司馬懿派将軍周當駐紮在陽遂引誘諸葛(餌之),但過了好幾天,諸葛一動不動。司馬懿說,諸葛亮欲争高地(原)而不向陽遂,他的用意很清楚了。于是,司馬懿派将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到陽遂守備,與諸葛會于積石,在高地前接戰,諸葛亮無法取勝,回軍五丈原。當時,有一顆彗星(長星)墜入諸葛營壘之中,司馬懿料定諸葛必敗,就派一支奇兵抄襲蜀軍後部,斬首五百餘級,俘虜千餘人,投降的也有六百餘人。
衣賜履說:諸葛攻北原,必須北渡渭水,而司馬大軍背渭水紮營,如果諸葛真的渡了渭水,隻能是從上遊繞路前往北原,而郭淮營壘尚未修好,竟然把諸葛擊退。我們隻能了解為,諸葛這次,隻是試探性進攻,派出的人不多,作戰原則是,能占領就占領,不能占領就撤回,雙方應該沒有發生激戰。
以上兩傳中都提到了陽遂,後傳中又提到積石,我都沒查到具體位置,估計都距五丈原不遠。同樣,雙方一接觸,諸葛就撤軍了。至于司馬懿抄諸葛的後路,殺、抓、降兩千餘人,不好判斷真假(對《晉書》的質疑很多,奈何陳壽對諸葛北伐真真正正做到了“惜墨如金”,不看《晉書》沒得看诶),且并不影響大局,我們就不分析了。
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雙方的接觸是很小心的,諸葛出兵,如果好打,就打,如果不好打,就閃,一點兒沒有志在必得啃硬骨頭的意思。
這是為什麼呢?
雙方熱了熱身之後,就沒動靜兒了,史稱,諸葛認為前幾次北伐,都是因為運糧不繼,無法實作自己的戰略意圖,于是,這回就決定打持久戰了。他分出一部分部隊,開始屯田,作為長期駐軍的基礎,而且,屯田的士兵和渭水之濱的居民雜處在一起,百姓安居樂業,蜀軍并不騷擾。
衣賜履說:諸葛在五丈原屯田,這是什麼騷操作啊?諸葛究竟想幹嘛?十萬大軍跑到魏國扶風郡五丈原種地來了?屯田這種事情,隻能在敵人不能騷擾或不敢騷擾的情況下方可進行,現在,蜀軍深入魏國境内,周圍全是敵人,而且是以司馬懿為首的十數萬大軍(史書沒有記錄司馬懿究竟帶了多少人馬,我個人認為,魏軍人數不應少于蜀軍),諸葛開始種地?種莊稼并不是那種今天播種、明天收獲,或者退軍時往車上一裝就走的事兒,并且,你不是已經準備了三年糧食了嗎?怎麼又屯上田了呢?真是閑得沒事幹了嗎?
一定有原因,但決不是為了打持久戰。
諸葛在渭水之南屯田,戰士們跟魏國的老百姓打得火熱,沒準兒還幫老百姓幹點農活兒唔的,老百姓再來點擁軍活動,五丈原簡直可以評得上文明模範社群诶。這特麼是來打仗的嗎?也不怕司馬懿隔三差五來打個秋風放個火嗎?這是屯的哪門子的田嘛!
但是呢,司馬懿就跟沒看見似的,隻要地裡沒長出核武器來,你們愛怎麼種就怎麼種。于是乎,蜀、魏雙方,各十餘萬大軍,一共二十多萬人,就跟五丈原這兒耗上了。諸葛亮在農忙之餘,就派些大嗓門兒跑到魏軍大營門口罵街、叫陣,司馬懿有時候一聲不吭,有時候也派幾個嘴皮子利索的出去對罵,總之,就是不出戰。
這場三國時代最無聊的戰事,持續了幾個月,實在沒意思,咱去看看東吳那邊在幹嘛。
本年(公元234年)五月,孫權率軍進駐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安徽省合肥市西北,公元232年,由滿寵所建),号稱十萬大軍;又派上大将軍陸遜、左都護諸葛瑾統率一萬餘人進入江夏(湖北省鄂州市)、沔口(湖北省武漢市,漢水入長江口),劍指襄陽(湖北省襄樊市);将軍孫韶、張承進入淮河,直指廣陵(江蘇省揚州市)、淮陰(江蘇省淮陰市)。
六月,滿寵想要率領各路大軍救援新城,殄夷将軍田豫說:
敵人傾巢出動,大舉進攻,絕不隻是為了蠅頭小利,而是打算以新城為釣餌,引我大軍前往救援。新城堅固,我們應該聽任他們攻打,挫其銳氣,攻城不下,吳軍士卒一定疲怠,到那時,我軍雷霆出擊,必可大獲全勝。如果吳軍看出我們這一政策,就不會強行攻城,可能自行撤退。不管是哪種結果,我們都不可立即進軍,以防落入他們的圈套。
此時,曹魏帝國東部戰區的部隊正輪番休假,滿寵上表請朝廷派兵增援,同時停止輪休,集中力量迎戰。散騎常侍、廣平(河北省永年縣東南舊永年鎮)人劉劭向明帝曹叡建議說:
吳軍兵衆,戰事方起,他們意志專一,士氣旺盛。而滿寵守軍太少,又在自己防區作戰(兵法謂之散地),即使出擊,勝算不大。滿寵請求援軍,并無過失。我認為可以先派步兵五千,騎兵三千,作為先頭部隊,揚言我大軍将數道并進,給敵人造成震懾之勢。騎兵到達合肥,疏散隊列,多布旌旗,多擂戰鼓,在城下展示實力,然後派一支部隊繞到敵人背後,斷其歸路,扼其糧道。敵軍聽說我大軍前來,又有騎兵斷他們後路,必定震驚而逃,不戰自破。
曹叡采納。
滿寵想要轉移新城的守軍,引誘吳軍前往壽春(安徽省壽縣),曹叡不同意,下诏說:
戰略要地,極為重要。先帝在東方設定合肥,在南方把守襄陽,在西方固守祁山,賊兵一來,就在這三座城下被擊敗,正是因為它們處于必争之地。即使孫權攻打新城,肯定不能攻下。你讓将士們堅持守住,我将親自前往征讨。到那時,孫權恐怕已經逃走。
早在司馬懿出兵之前,曹叡就給他下诏說:
你隻需堅壁拒守,不要跟蜀軍決戰,以挫其鋒芒。諸葛進攻得不到好處,退軍又不甘心,就跟那兒呆着,糧食又成問題。他們想搶人搶東西,有你在旁邊盯着,他沒辦法得呈,退軍是遲早的事兒。等他退軍時,你再出動大軍狠狠揍他,現在以逸待勞,才是全勝之道。
衣賜履說:曹叡威武!有點“年少萬兜鍪”的意思!同時與吳蜀開戰,沉着冷靜,舉重若輕,對吳蜀不同的政策,都是為諸葛和孫權量身定做的。我們現在就清楚了,司馬懿之是以堅守不戰,是君臣兩個早就商議好了的,一方面是耗死諸葛,另一方面,東西戰場同時開戰,萬一有失,則國家危險。有了之前數次與諸葛交戰的經驗,曹叡已經很有把握,隻要司馬堅守不動,諸葛就奈何不得,曹叡可以從容搞掂孫權。為什麼說諸葛奈何不得?因為,在魏國作好了萬全準備之後,非用奇計,司馬懿是不可能失敗的。而奇計,恰恰是諸葛所缺乏的。司馬與諸葛,是同一個量級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對諸葛,就算勝不了,也不會大敗。隻要不是大敗,對魏而言,就是勝利。諸葛北伐,無功而返,幾成定局。
七月,曹叡親登龍舟東征。
滿寵招募敢死隊,焚燒吳國攻城的器械,射死吳王的侄子孫泰,而吳軍又鬧起了瘟疫。曹叡離吳國駐地數百裡時,迷惑敵人的先遣軍已先行到達。孫權一開始認為曹叡不會親征,聽說曹叡真的來了,孫十萬二話沒說,閃人!從淮河進擊的孫韶也同時退兵。
這時,進攻襄陽的陸遜,派遣親信韓扁攜帶表章呈報孫權,沒想到被魏軍給抓了。諸葛瑾聽說之後,驚出一身冷汗,給陸遜寫信說:
主上已經撤軍,敵軍抓住了韓扁,我們的虛實就全都暴露了,現在河水水位下降,應當火速撤軍。
信使等着陸遜的訓示,陸遜也不回答,隻是催促部下種圓菜頭和豆子,種得一身是勁。然後,又跟一幫子部将下棋射箭玩兒遊戲,快活得不得了。信使被晾了半天,就回去向諸葛瑾彙報。諸葛瑾說,陸遜足智多謀,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親自去見陸遜。陸遜說:
賊軍知道主上已經回去,就可以全力對付我了。并且,他們把守關口要道,我軍官兵難免畏懼,我作為主帥,必須保持鎮定,以安軍心,然後再想辦法安全退軍。如果現在我們就顯示出退軍的迹象,賊軍就會認為我們害怕了,他們一旦來襲,我軍必敗。
【孫權:撤軍!老子才不替諸葛背鍋!】
于是,陸遜和諸葛瑾定下計謀,由諸葛瑾督領船隊沿河行進,陸遜率兵馬走陸路,向襄陽進發。魏兵素來害怕陸遜,急忙撤回城内。陸遜整頓隊伍,搞了些個故作聲勢的表演,從從容容登船,魏軍不敢逼近。船到白圍(湖北省襄樊市西北,白河【淯水】跟漢水會合處營寨)時,陸遜說,停船,我要上岸打獵!旋即秘派将軍周峻、張梁等襲擊江夏(曹魏帝國的江夏郡)、新市(湖北省京山縣東北)、安陸(曹魏江夏郡治所所在縣,湖北省雲夢縣)、石陽(湖北省漢川縣),殺死俘獲一千人餘人,安全撤軍。
東吳全面撤軍,魏國群臣認為,司馬懿正同諸葛亮相持不下,建議明帝曹叡臨幸長安督戰。曹叡說:
孫權已經逃走,諸葛必然破膽,有司馬懿辦他,就足夠了。
随後,曹叡臨幸壽春,檢錄将士們的功勞,封官授爵賞賜嘉獎各有不同。
八月二十九日,曹叡傳回許昌。
衣賜履說:曹叡對西邊兒戰事的态度,有點兒從容,有點兒漫不經心,給我一種感覺,孔明忙活了三年,整個兒就是一場無用功诶,似乎,一切都在曹叡掌握之中。
好,我們回五丈原去。再讀五丈原,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件事——孫權撤軍了。
此時,司馬和諸葛已經相持了一百多天,據稱,諸葛多次挑戰,司馬就是不出兵。于是,諸葛就幽了司馬一默,他讓人準備了一整套時尚女裝,從頭巾、發飾,到衣服、鞋襪,全是最新款,還是限量版的,着人給司馬懿送過去了。意思是,司馬懿啊,你就是個娘們兒!史書稱,司馬懿惱羞成怒,上表曹叡,說我忍不住了,諸葛亮那個孫子說我是娘們兒,我一定要出去跟他幹一場,看看誰才是娘們兒!曹叡不許,專門派遣出了名的鐵面無私的衛尉辛毗,持符節擔任軍師,節制司馬懿的行動。辛毗到了之後,就撂下一句話,誰特麼敢出戰,老子就斬了誰!于是,大家都不鬧騰了。
【各位,孤穿上這身衣服,比李玉剛如何?】
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符節來到,看來曹軍不會再出戰了。
諸葛亮說:
咳,司馬懿那家夥,本來也沒打算出戰,他不過是給将士們演了一場戲罷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有本事戰勝我們,他何必千裡上書請求作戰呢!
衣賜履說:司馬懿在二十來歲時,就在曹操面前裝成中風病人,把曹老闆都騙了,如今已經五十多了,老戲精了,定力極強,怎麼可能為了一套女人衣服而上火呢!何況,曹叡早有诏令,堅決禁止他和諸葛對決。估計是曹軍将士嗷嗷叫,司馬懿硬不出軍,顯得自己得了“恐諸葛症”,幹脆讓皇上直接下令不許出兵,大家就沒話說了。
又一次,諸葛派使者前往魏軍,司馬懿自然好吃好喝好招待,但并不過問軍事情況,隻跟使者拉拉家常,随口問問諸葛丞相睡得好不好啊,胃口怎麼樣啊,工作辛不辛苦啊,等等。
使者說:
丞相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把關;每天吃飯不過幾升而已(秦漢時一升大約合現在的二百毫升,《晉書·宣帝紀》裡說,諸葛一天吃飯三四升,也就是六百到八百毫升,意為諸葛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之後,司馬懿說,諸葛孔明,吃得比雞少,幹得比牛多,隻怕活不了多久了。
果然,不久之後,諸葛病重,八月,就去世了。
【丞相仙去】
蜀軍長史楊儀整軍撤退,司馬懿率軍追趕。蜀軍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假裝要跟魏軍拼命。司馬懿收軍後退,不敢向前逼進(此時司馬懿并不确定孔明是否去世)。于是楊儀結陣離去,進入斜谷之後才發喪。百姓為此編了一句諺語說:
死諸葛吓走活仲達。
司馬懿聽到後笑着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司馬懿察看諸葛亮駐軍營壘,感歎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司馬懿一直追到赤岸(陝西省留壩縣北),沒能追上,率軍傳回。
從整個兒記錄來看,特别是雙方對陣的百多天裡,似乎一仗都沒打。隻怕也未必,期間,可能有一次小的沖突。
《諸葛亮集·上事表》載,臣先遣虎步監孟琰,占據武功水東岸,司馬懿因渭水上漲,于二十日派騎兵萬人,攻擊孟琰營盤。臣讓人搭建竹橋(一說車橋),又隔水射擊魏兵,橋搭好之後,魏軍騎兵退去。
這是諸葛給後主劉禅的上表,此表說明,諸葛大軍屯于五丈原,派了一支小部隊,東渡武功水安營紮寨。司馬懿派騎兵萬人,前來攻營,諸葛亮建好了橋,又射了一頓箭,司馬懿就回去了。
衣賜履說:好,現在我們把諸葛第五次北伐捋一捋,讨論一下,這場仗為什麼打得如此無聊,以及諸葛真正的死因。
我們要注意,這次出兵,諸葛已經五十四歲了,足足準備了三年,十萬大軍,基本上把蜀國能帶出來的部隊,全帶出來了,同時又與孫權聯合,雙方一道出兵,總兵力超過二十萬。這是要搞大事兒啊!但是這次,諸葛沒走祁山,而是走褒斜谷,屯兵五丈原。為什麼呢?我個人認為,此番,諸葛的戰略目标是長安。拿下長安之後,再慢慢拾掇隴右地區。
那為什麼他不去攻取武功,然後東進長安呢?
因為,一旦直取長安,就沒有回旋餘地了,而五丈原就在褒斜谷北口,如果不利,随時可以撤軍。更何況,攻取長安,是需要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
孫十萬在東邊兒打出威風來,牽制魏國兵力。
不管孫十萬拿下合肥,還是襄陽,魏國朝廷一定震動,司馬懿就得不到支援,反而成為一支孤軍,那時,才是魏蜀之間的決戰時刻。
然而,孫十萬一如既往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盤,他還在等孔明和司馬死磕呢!孫十萬從來不會讓别人占便宜,雷打得轟隆隆山響,隻下了一陣子毛毛雨。五月,孫十萬派出十幾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魏國,然而,就在合肥和滿寵比劃了一小下,七月,就全面撤軍了!
曹叡早就把準了孫十萬的脈,孫權一撤,曹叡溜溜達達轉了一圈,就回許昌了。臣下建議曹叡坐鎮長安,曹叡表示不用。諸葛第一次北伐時,曹叡很緊張,親自跑到長安督戰,這回,不需要了,諸葛玩兒不出什麼新花樣,一個司馬懿就足以搞掂他了。
孫權撤軍,諸葛仿若兜頭被澆了一桶冷水,進退維谷了。這回出兵,可是賭上了國運的,但現在的情形是:打,沒有意義;撤,無法交待。
怎麼辦?愁得孔明一天隻能吃數升飯,整夜整夜睡不着。軍營裡的兵卒閑了就容易生事兒,打群架的,偷酒喝的,搞對象的……等等等等,時不時就有冒泡兒的,孔明不但要給官兵們做好說服,打二十軍棍這樣的小事兒,也一并過問了。
撤軍不撤軍呢?
還是撤吧。
但即使撤軍,好歹也得打幾個勝仗吧?
奈何司馬懿不接招兒。
孔明就隻能在五丈原上耗着。
老子說,魚不可脫于淵。什麼意思?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若想吃到魚肉,則必須讓它離開池淵。
而司馬懿守在大營不出來,堅決不“脫于淵”,諸葛就吃不到司馬這條魚。諸葛天天琢磨着,怎麼能讓司馬離開池淵呢?于是,想出好些點子來。
比如,諸葛派軍東渡武功水,司馬你不過來玩兒玩兒嗎?司馬來了,派了一萬騎兵。為啥是騎兵?因為跑得快。諸葛這邊剛造了個橋,放了幾箭,人家就跑了,不跟你玩兒了。
再比如,送一套女款高檔時裝給司馬,為了不當娘們兒,你也得出來表示一下吧?嘿,人家司馬懿不但穿上秀了一把,還讓曹叡派辛毗來當評委,看我司馬懿穿上這套行頭,能不能跟李玉剛、霍尊有一拼?
最值得一提的是,諸葛在五丈原上種糧食,還跟老百姓打得火熱,搞得跟蜀漢帝國新農村建設試點似的。前面我們講了,在敵國境内屯田,本來就是扯淡的事兒,諸葛屯田,我個人認為,一定在屯田處附近設有埋伏,屯田,就是要激怒司馬,把這條魚引過來,然後痛擊之。然而,司馬懿穩如泰山,你種你的地,我搞我的時裝秀,等你撐不住了,撤軍了,哪怕你種的不是糧食,你種的是金條,那也都是我司馬懿的!
諸葛騎虎難下,陷入死局。
七月,孫權撤軍,仿如一記重錘,直接砸在諸葛的心窩窩裡,而那位如影随形的司馬懿,就跟身邊兒呆着,陰陰地觀望着。
公元234年,八月,孔明終于撐不住了,油盡燈枯,溘然長逝,享年五十四歲。
一代名臣楷模,終于謝幕。
衣賜履說:諸葛丞相千古!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