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着于承惠先生在功夫片《倭寇的蹤迹》裡的一個經典片段:
在與人格鬥過程中,于承惠使用了中國傳統國術回馬槍,他以非常寫實的打法,将嶽飛傳下來的嶽武穆十三槍表現得如教科書一般的标準。末了,他對敗下陣的對手說了一句: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看明白了嗎?

看了這段視訊的網友紛紛表示,終于見到了真正的回馬槍是怎樣的。
于承惠這位已在2015年逝世的藝術家,曾從影多年,一生緻武,完美地诠釋過何為中國功夫。
有人說,老爺子走了,就沒有武林了。這話說得一點不誇張。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立足武界</h1>
1939年,于承惠在山東蓬萊出生。小時候,他是學校裡的“健将”,喜歡各種體育運動,還喜歡跟人打架。
稍大一些,他接觸到了三國演義、水浒傳之類的小人書,還有嶽飛、楊家将之類的評書,那些東方俠士的精神感染着他,治好了他愛無端打架的毛病。
從小就懷揣大俠夢的于承惠,在他11歲那年開始學習中國功夫,對待刀槍棍棒,他是來者不拒、興趣勃然,但最喜歡的還是劍術。
劍術,練得是武魂,需要從骨子裡面使出力量,小小年紀的于承惠練劍術練得十分刻苦。
到了1963年,于承惠已将國術技藝練到了卓絕水準,以一套登峰造極的醉劍,順理成章地拿下了華東地區國術比賽的冠軍,讓他在國術界小有名氣。
但人生有起就有落。後來的一次正常訓練,讓于承惠的膝關節不幸受傷,治療時身體相當痛苦。無奈之下,他隻好忍着心中的遺憾去往工廠做工。
那陣子,他沒有放棄對國術的熱愛,買了不少國術類的書,還買了根白蠟棍,對照着書籍将棍子對着牆壁揮了一次又一次,還時不時地拜師會友。
1975年的一個淩晨,閃電飛光,雷聲轟鳴,暴雨直下,于承惠突然看見一隻螳螂舉臂與狂風暴雨對抗,從螳螂的動作之中他受到啟發,決定編創劍術的新套路。
這個套路後來被命名“螳螂劍”, 此劍法的問世讓失傳已久的“雙手劍”回了春,其中精髓在于:抽帶雲抹提,點崩撩刺擊,絞截斬格劈,挑撥挂錯洗。
憑着這套自創劍法,于承惠赢得許多習武之人的追捧,并受邀成為甯夏國術隊的教練。
在國術隊裡,于承惠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那時候,他想将一生隻傾注于國術事業,不想與世俗有過多交替,刀劍就是他說話方式的一種。
可後來,《少林寺》劇組找上了他,這位在武壇上嶄露頭角的教練,也是以得到成為動作明星的機會。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功夫明星</h1>
電影《少林寺》導演張鑫炎在濟南挑選演員的時候,在山東省體育館裡發現了于承惠。
那時,于承惠手握紫檀木棍,木棍在燈光之下快速閃動,形态既飄逸浪漫,又淩厲剛猛。張鑫炎立馬在心裡确定了,這就是自己要找的反派人物:王仁則。
對待擺在眼前的進入影視界的機會,于承惠卻不動心,他覺得自己已經在國術上出了些成績,沒必要改行。後來,他受不住張鑫炎的軟磨硬泡,才答應出演王仁則。
1980年8月,于承惠、 李連傑、于海、王常凱等武林界“十八精英”在鄭州集合,而後在中牟參加集訓,接受專項技術訓練、觀摩港台武打片,聽導演解剖劇情……
在二十來天的集訓過程中,于承惠深深體會到劇組的用心與講究,他決定将《少林寺》的拍攝當作是向世界介紹中華功夫的重要使命來完成。
在《少林寺》中,于承惠受了不少苦,也傾注了不少心血。
有一場戲,需要于承惠和李連傑二人在黃河中對打,當時天氣嚴寒,地上結了厚厚的霜,他們拍完那場戲後都被凍到嘴唇發紫,冷得直顫抖,吓得從業人員趕緊給他們灌了白酒。
《少林寺》裡面許多打鬥場面都是導演與演員共同商議後完成,顯得有力量,又有美感。
而且片中人物的硬漢形象在當時銀幕上是很罕見的,緻使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引發轟動,當年它以一億六千萬的票房創造出奇迹。
于承惠這位在片中飾演最大反派的演員,自然也被萬衆矚目。
不久後,張鑫炎再次邀請于承惠出演自己的電影《少林小子》,緊接着,于承惠又與李連傑一起合作演了《南少北林》。
在這些電影裡,于承惠都将自己喜歡的武器和最得意的武功用在角色上。
1988年,張鑫炎為于承惠量身打造了電影《黃河大俠》。
在這部片中,他演出了為國為民的大俠之風範,也演出了“萬裡獨行千金一諾”的俠肝義膽,他頂着蓑笠、憑河傲立的武林高手形象,至今還映在許多武俠迷的心中。
《黃河大俠》是于承惠的真正代表作,讓他的演藝事業達到颠覆,如果順勢繼續在演藝圈發展,也許他能成為和李連傑一樣耀眼的武打明星。
但是,在這部片完成之後,他選擇淡出演藝圈。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推廣國術</h1>
在拍《黃河大俠》之後,于承惠參演的戲不多,一般隻是在電視劇裡完成客串,倒是又塑造了一些經典形象。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神雕俠侶》中的黃藥師,《李小龍傳奇》中的葉問,《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豐……在片場,他更多的是擔任國術指導,偶爾兼任編劇。
2012年2月,受導演徐浩峰邀請,他重返大銀幕,在《倭寇的蹤迹》中飾演主角裘冬月。片中,他白發飄灑,留着長須,一派仙風道骨。
電影拍攝時,于承惠依然用真功夫,不吊威亞,氣力不減當年,據說當時撂倒了一衆兒找他切磋武藝的年輕演員。
《倭寇的蹤迹》中有一幕是于承惠在田地裡發勁兒,發的是形意拳的勁兒。這部電影參展48屆金馬獎時,台灣的電影觀衆評說稻田中一幕真的是太經典了。
同年,他又與徐浩峰合作,在電影《箭士柳白猿》裡演了位自我人格受到極度創傷的刺客。
在這兩部徐浩峰導的電影中,于承惠不僅武戲過硬,文戲也演得含蓄動人,台詞拿捏十分到位。他不希望觀衆認為武俠就是打打殺殺,想在片中呈現正義、和平的武俠文化。
《箭士柳白猿》,是于承惠在演藝道路上的絕筆。此後,他幾乎沒有任何片約。畢竟,成為光輝奪目的明星不是他心中所向,國術才是他畢生的主業。
于承惠晚年的大部分時間,主要用于研究劍術。他的野心是将劍文化裡面的内涵推廣給大衆。
他寫了不少劍術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些被列入國家級國術教材,他還自籌資金,将其用于劍術示範教材。
他為推動中華國術作出貢獻,卻行事低調,不求功名。不禁想起古龍說的:真正的大人物,看起來都很平凡。
每個人年少時都做過大俠夢,但很少有人将此作為一生的信仰和歸宿。
但于承惠做到了,他是在當代活過的俠士。
近些年,我們目睹了武俠片的倒退,還看到國術界成為能力欠缺之人行騙授課的重災區。
六神磊磊喟歎道:江湖變得很小,活像一個影視城,劇中人脫了戲服,沒有一個是真俠客。
斯人逝去,我們無比懷念那些在當下難以複刻的俠義之氣。
作者:大雨落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