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紫千紅總是春(62)

作者:月泉荷語

萬紫千紅總是春

——活用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

(本文發于《國文報初一版》2012年第43期2012.11.19)

萬紫千紅總是春(62)

汪旭升

中國學者,向來是多面體——文史哲一家,做學問求博大精深。經典名著,也往往有多重價值,如孔子的《論語》,既有文學性,更有思想性。又如司馬遷的《史記》,既是史學名著,又是文學經典,對此魯迅有精當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現代學術與教育趨于精細化、專業化,卻失之于“博”和“通”。而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通才”,呼喚“通識教育”。我們國中的課程設定,把原來的《實體》、《化學》、《生物》、《地理》等諸多學科合為《科學》,聯考設定《文綜》《理綜》,都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和立場考慮的。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國文綜合性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自發主動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為未來努力成為“通才”和“專家”打下基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開展綜合性學習最難的就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何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呢?

一、創“新”校本資源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學校是一個小社會”,一個校園就是一個學習的資源庫。“學校”這個社會裡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每一棵花草樹木,每一位老師和同學,每一堂課,每一個角落……就拿四季來說,春天,我們看小草發芽,體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第一縷春天的氣息;夏天,我們去荷塘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趣味;秋天,我們去揀落葉,拼心中的圖畫,感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風景;冬天,我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可以賞梅花,領略“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意境。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尤其是大型綜合活動如運動會、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更是我們國文學習的最佳資源,寫報道、畫海報、制智語、作詩歌、寫觀後感等,不一而足,讓我們的青春如花綻放!

二、搞“熱”鄉土資源

鄉音鄉情,我們終生難忘,“誰不說咱家鄉好?”可生于斯長于斯的你真的了解鄉土文化嗎?就拿我的家鄉——素有“書畫之鄉”、“文化之邦”之稱的浦江來說,縣内曆代名家輩出,書畫文化源遠流長,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浦江民俗風情有:有煙便有什錦班、浦江亂彈盛戲苑、古邑儀仗展雄姿、水晶玻璃放光彩、竹木根雕顯風流、五朵金花香天下、巧手剪紙領風騷、迎會華夏堪稱奇、浦江燈彩呈絢麗。

在國文實踐課上我讓孩子們自選主題、自由組合、調查研究,交流總結。孩子們在假期實踐活動後形成的調查報告有《壺源江水污染調查》、《上山遺址——浦陽江畔的文明、一萬年前的輝煌》《浦江民俗風情專題》等。通過研究性學習後形成的小論文《步月吟泉踐儒志——月泉吟社研究》、《江南第一家的德治遺産》分獲金華市小論文評比一等獎和二等獎。孩子們初步嘗到了探究性學習的甜頭,在實踐中感覺,在創作中抒情——越是鄉土的,越是有生命力的。鄉土情結自然在心中生根、發芽。

萬紫千紅總是春(62)

三、激“活”時事資源

新課标指出:“國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國文課程的資源。”時事資源是豐富鮮活的,其内容包括固定的節日和每天的國内外新聞。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記住“傳統”的同時,“與時俱進”。重要節日,連接配接着人類特有的、有鮮明個性特色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蘊藏着寶貴的人文資源和素材性資源,是人文性最強的課程資源之一。我國的節日衆多,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國慶節、兒童節等。這些節日沉澱了我們民族的文化與人文精神,是我們現實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搞實踐活動,寫節日作文等。

國内外新聞熱點,是鮮活的教材,同學們就某個問題展開讨論甚至辯論。比如政治方面:國際的有“伊朗核問題”“叙利亞内戰”“歐債危機”“南海問題”,國内的“地溝油““校車”“方舟子與韓寒的筆戰”“ 民主适合中國嗎?”等。體育方面的關鍵詞有“李娜姐”“飛人劉翔”“姚明”“中國男足”等。這些都可從國文學習的角度切入做一番探究和交流,相信你會有新的收獲。我們人人都有一雙慧眼,及時、敏銳地發現和利用這些時事資源,那麼我們的國文學習想不進步都難。

總之,我們要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資源,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因為“國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萬紫千紅總是春!

萬紫千紅總是春(6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