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万紫千红总是春(62)

万紫千红总是春

——活用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本文发于《语文报初一版》2012年第43期2012.11.19)

万紫千红总是春(62)

汪旭升

中国学者,向来是多面体——文史哲一家,做学问求博大精深。经典名著,也往往有多重价值,如孔子的《论语》,既有文学性,更有思想性。又如司马迁的《史记》,既是史学名著,又是文学经典,对此鲁迅有精当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代学术与教育趋于精细化、专业化,却失之于“博”和“通”。而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通才”,呼唤“通识教育”。我们初中的课程设置,把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诸多学科合为《科学》,高考设置《文综》《理综》,都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立场考虑的。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自发主动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为未来努力成为“通才”和“专家”打下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综合性学习最难的就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呢?

一、创“新”校本资源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一个校园就是一个学习的资源库。“学校”这个社会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每一堂课,每一个角落……就拿四季来说,春天,我们看小草发芽,体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第一缕春天的气息;夏天,我们去荷塘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趣味;秋天,我们去拣落叶,拼心中的图画,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风景;冬天,我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可以赏梅花,领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尤其是大型综合活动如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更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佳资源,写报道、画海报、制标语、作诗歌、写观后感等,不一而足,让我们的青春如花绽放!

二、搞“热”乡土资源

乡音乡情,我们终生难忘,“谁不说咱家乡好?”可生于斯长于斯的你真的了解乡土文化吗?就拿我的家乡——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邦”之称的浦江来说,县内历代名家辈出,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浦江民俗风情有:有烟便有什锦班、浦江乱弹盛戏苑、古邑仪仗展雄姿、水晶玻璃放光彩、竹木根雕显风流、五朵金花香天下、巧手剪纸领风骚、迎会华夏堪称奇、浦江灯彩呈绚丽。

在语文实践课上我让孩子们自选主题、自由组合、调查研究,交流总结。孩子们在假期实践活动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有《壶源江水污染调查》、《上山遗址——浦阳江畔的文明、一万年前的辉煌》《浦江民俗风情专题》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后形成的小论文《步月吟泉践儒志——月泉吟社研究》、《江南第一家的德治遗产》分获金华市小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孩子们初步尝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甜头,在实践中感知,在创作中抒情——越是乡土的,越是有生命力的。乡土情结自然在心中生根、发芽。

万紫千红总是春(62)

三、激“活”时事资源

新课标指出:“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时事资源是丰富鲜活的,其内容包括固定的节日和每天的国内外新闻。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记住“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重要节日,连接着人类特有的、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蕴藏着宝贵的人文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是人文性最强的课程资源之一。我国的节日众多,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沉淀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与人文精神,是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搞实践活动,写节日作文等。

国内外新闻热点,是鲜活的教材,同学们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辩论。比如政治方面:国际的有“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战”“欧债危机”“南海问题”,国内的“地沟油““校车”“方舟子与韩寒的笔战”“ 民主适合中国吗?”等。体育方面的关键词有“李娜姐”“飞人刘翔”“姚明”“中国男足”等。这些都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切入做一番探究和交流,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慧眼,及时、敏锐地发现和利用这些时事资源,那么我们的语文学习想不进步都难。

总之,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6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