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鬥雞者想吃雞:孔子、王勃和李白遇到的糟心事

作者:文史哲趣味談

1、吃雞開外挂,導緻孔子出奔

李鴻章說:孔子不會打洋槍。

現在的小朋友不想背《論語》,就說:孔子不會玩手機。

孔子雖然不會玩手機,不知道、也不會玩王者榮耀。但是孔子那時候有鬥雞啊!

而且玩遊戲的人——鬥雞者——為了吃雞、為了勝利,也是不停地開外挂。

開外挂,不遵守遊戲規則,就容易鬧出事。

話說春秋末年,公權力下移,就是孔子痛心疾首的禮崩樂壞。先是周天子已無力号令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繼而各諸侯國内的大夫的力量也越來越大,出現了“政在大夫”的局面。

魯國首當其沖。魯國的大權落在“三桓”的手中。所謂“三桓”,是指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代: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他們世代相傳、曆任卿相,出現“三分公室”的局面。

随着時間的推移,季孫(平子)氏的勢力愈加膨脹,魯國的軍政大事,皆由季平子專權。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氏與郈氏的“鬥雞風波”,将魯國上層的公權力的鬥争推向頂點。

鬥雞是魯國貴族的一種娛樂和賭博活動,當時在魯都曲阜城内很是流行。遊戲規則是:賭博的雙方各放出一隻勇敢好鬥的公雞,在場地上殘酷厮殺,獲勝一方的公雞主人,可以赢錢。

季平子在魯都曲阜的寓所恰好與魯國另一家貴族郈昭伯為鄰,這兩家常以鬥雞為樂。

季平子為了勝利,就想到了開外挂。季平子放出的公雞,雞翅膀上都被偷偷撒上了芥子粉,郈昭伯家的公雞無論多麼雄壯、兇猛總是被弄瞎眼睛,連連失敗。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後來郈昭伯發現了季平子氏鬥雞取勝的秘密。好,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他便在自己鬥雞的雞爪上裝上鋒利的小銅鈎。這下季平子的雞總被抓瞎眼睛,以失敗告終。吃雞就輪到郈昭伯了。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啊,這件事又被季家發現,于是雙方對掐起來。

季平子在魯國專權已久,他想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要郈昭伯讓步,郈昭伯不肯退讓: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季平子覺得郈昭伯敬酒不吃吃罰酒,于是攻打郈氏,一舉占領了郈昭伯的封地。

另外季平子與臧昭伯也有沖突,還将臧氏的家臣囚禁了起來。是以,郈氏與臧氏一起訴冤于魯昭公。魯昭公對季平子的專權早已不滿,一直想搞倒季平子,以恢複公室的權力,于是魯昭公支援郈氏、臧氏,出兵包圍了季平子。

季平子看看四周是軍隊,已無法逃命,表示願意搬出曲阜,歸還從郈氏搶來的封地。魯昭公不允許,季平子又表示願意賠償财産,囚禁自己,以示懲罰。魯昭公仍不允許,郈、臧二家一定要殺掉季平子。

在這場鬥争中,叔孫氏和孟孫氏感到季孫氏一倒,他們也會先後垮台。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啊,于是一起去救季平子,并将魯昭公派來聯絡他們的郈昭伯殺死。

反抗三桓的這場鬥争就在一天之内失敗了。魯昭公逃亡到齊國。當孔子得知魯昭公逃到齊國的消息後,孔子也追随魯昭公趕到齊國。

孔子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找工作很難啊。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這個成語就是這時候出來的。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隻好倉皇逃回魯國。

2、為了吃雞當拉拉隊,王神童被逐

前段時間網友都在控訴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直到他們看到了一個沒有原生家庭的博士成長之路是多麼悲慘。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顔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相當于現在國小三年級的小朋友,為了指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資深教授的重要專著,而寫了一本《XX專家的專著錯誤舉例》

王勃确實是有原生家庭的。他爺爺的學問非常了不起,是号稱“文中子”的王通。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十六歲,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接着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後,才思泉湧,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绮麗,驚動聖聽。

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并推為首位。

王勃當上朝散郎後,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讨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沛王助興。

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顔不悅,讀畢則怒而歎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曉谕的政府公告或聲讨、揭發罪行等的文書,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讨文章),有意虛構,誇大事态,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

唐高宗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将他逐出長安。于是,王勃被逐。他憑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于一旦。

3、李白因鬥雞差點被圍毆

李白第一次到長安之時,腰間挂着延陵劍,身穿玉帶明珠袍,風流潇灑。或許是帶着對“鬥雞走馬勝讀書”的困惑,又或是因郁郁不得志,抱着類似“瀝血著書空自覽,不及一醉上歌樓”的放縱心态,總之,那時的李白也經常出入娛樂場所,與纨绔子弟們鬥雞走馬。

一次,他在鬥雞時與鬥雞徒發生争執,李白自然是不肯相讓。結果對方人多勢衆,組織了一群亡命之徒圍攻李白。千鈞一發之際,李白的好友陸調不避危險,搬來了禦史台的糾察隊,沖開萬人叢,将李白從北門解救出來。

多年後,陸調已是江陽縣邑的縣宰,李白也終于如願進了宮門,但回憶起這段往事仍然曆曆在目。

除了與陸調的這段故事,李白還有一首專門贈給鬥雞玩友的詩《白馬篇》:

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

鬥雞事萬乘,軒蓋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後竟風采,三杯弄寶刀。

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遊遨。

發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

叱咤經百戰,匈奴盡奔逃。

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

羞入原憲室,荒淫隐蓬蒿。

鬥雞者想吃雞:孔子、王勃和李白遇到的糟心事

4、鬥雞神童

唐玄宗的時候,有首《神雞童謠》:

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随軟輿。

父死長安千裡外,差夫持道挽喪車。

它寫的是“神雞童”賈昌的故事。唐玄宗時,世風奢靡,玄宗本人也酷愛鬥雞,因而許多擅長鬥雞之人都受到寵幸,這些鬥雞徒往往倚仗權勢,欺壓良善。李白的《古風·大車揚飛塵》: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這首詩主要是對鬥雞者的諷刺,而賈昌則是鬥雞者的代表。

被人稱為“神雞童”的長安小兒賈昌,畢竟隻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樣,是憤激之詞,也是一種反常的社會心理的寫照。

“白羅繡衫随軟輿”一句,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原來當今皇帝就愛鬥雞走馬,是以“神雞童”也就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唐詩中諷刺皇帝的詩篇不少,或則托言異代,或則詠物寄懷,大都辭旨微婉。如此大膽直率,用辛辣的語言嘲笑當朝皇帝的,在文人詩裡是很難見到的,隻有民謠能作此快人快語。

全詩描繪了兩個場面,一是賈昌随駕東巡,一是奉父柩西歸雍州。第一個場面:“白羅繡衫随軟輿。”在戒備森嚴、緊張肅穆的氣氛裡,一個十三歲的少年,穿着華美的白羅繡花衫,帶着三百隻喔喔啼鳴的紅冠大公雞,緊緊跟随在皇帝威嚴華貴的軟輿後面,大搖大擺地前行,這真是亘古未有的奇觀。

唐玄宗此行是去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禅大典,誇示他“奉天承命”、治國治民的豐功偉業,帶上這麼一支不倫不類的特殊儀仗隊,真是滑稽透頂,荒唐至極。

據陳鴻《東城老父傳》記載:“開元十三年,(賈昌)籠雞三百,從封東嶽。”并沒有說他緊跟在“軟輿”後面,而詩中運用近乎漫畫的手法,将這一史實作了藝術的誇張,形象鮮明,主題突出。

第二個場面:“差夫持道挽喪車。”賈昌的父親賈忠是唐玄宗的一名衛士,随扈死在泰山下。“父以子貴”,沿途官吏為巴結皇帝面前的這位大紅人——神雞童賈昌,竟不惜為他興師動衆,征派民夫,沿途照料靈柩。

死者并不是什麼皇親國戚,隻不過是一個鬥雞小兒之父,卻迫使無數勞動者為他抖威風,這場面着實令人啼笑皆非。詩的字裡行間充滿了嘲笑、輕蔑和憤怒。

兩個場面,構成了一出諷刺喜劇。劇裡有一群白鼻子,主角是坐在軟輿裡的唐玄宗李隆基。這個喜劇形象鮮明,效果強烈,讀起來,不但忍俊不禁,而且似乎聽到了當時老百姓嬉笑怒罵的聲音。這就是此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