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項羽、劉邦,他們每人說過一句名言。
陳勝說:燕雀安知鴻鹄之志。
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
目标有了,那他們是怎麼發迹的呢?他們首次起兵叛亂都有哪些共同點,哪些不同點?性格決定了他們起兵方式的不同。
首先相同點:他們當時都無權無勢。
陳勝草根出身。甚至在發配去漁陽的路上,隻有一個剛認識的同僚吳廣相助。因連日陰雨延誤行程。進退都是死的情況下,卻能周密安排,敢于揭竿而起,遂成大事。

劉邦草根出身。家境同樣不好,好吃懶做 貪酒好色,十足流氓習性。卻混了個泗水亭長。在押送犯人去骊山路山。一出縣境,犯人逃跑幾個。走了十幾裡,又逃跑幾個。睡一覺醒來,又逃跑幾個。劉邦孑然一身,不能去追趕也不能禁壓。索性将犯人全放了,領着願意跟他的幾個人。躲進了芒砀山。
項羽逃亡之人。名叫項籍 字子羽。他嫌兩個字累贅,把子去掉,改稱項羽了。雖為原楚國名門之後,卻因叔叔項梁無故殺人,一直被通緝。叔侄二人隐姓埋名,想梁讓他學書沒學成,改學劍也沒學成。他說學書隻為記名,學劍隻是防身。要學萬人敵。然後學兵法。開始還好好學,後來就不再研究,也隻是粗通大意。終不能窮極底蘊。後來逃到會稽,幫會稽郡守殷通辦事。那時殷通見陳勝發難。密召項梁商量也要起兵造反。項梁和項羽卻把殷通給殺了。得精兵八千。原因很簡單,想利用會稽的兵士起義,卻又不想奉殷通為主。要自己當老闆。可見這項梁項羽之貪詐。
再來看看我們這位真命天子劉邦。同樣是縣令召見要反叛。同樣是縣令被殺自己掌權。可是誰仁誰暴立見分曉。當時沛縣見陳勝造反,也要舉旗相助。蕭何等人擔心沛縣人不配合。就建議找一些逃亡的人來鎮壓。這劉邦是以前沛縣的大哥。他最合适了。派樊哙把藏在芒砀山的劉邦請來。可劉邦還沒進城,這沛縣令又反悔了,怕鎮不住劉邦。劉邦用蕭何計策射書信于城中百姓。曉以利害,百姓也擔心陳勝兵來遭殺戮,競率子弟們攻入縣署,殺死縣令,迎劉邦進城。沛縣父老推劉邦為主,劉邦推辭再三方才接受。祠黃帝 祭蚩尤。做了個沛公。
劉項起兵,事迹相同,而性情相異。沛縣令召劉邦,要不是後來反悔。也不至于有殺身之禍。殺他的是沛縣的父老,并不是劉邦親自下手。項梁赴召,明明是會稽郡守的誠意。項梁正好依他舉事,為父報仇。何必囑咐項羽,無故設計殺害。況且仇人是秦始皇,關郡守什麼事。殺之無名。劉邦與項羽的成敗,單從這一件事。就可以下結論了。當時項羽二十四歲,劉邦已經四十八歲了。看來劉邦與項羽比較,這二十四年飯沒有白吃。
第二個相同之處:要想舉事,都事先豎了一面旗。
以此來愚為耳目,招攬人才。陳勝與吳廣先将帛書藏在魚肚子裡。等到衆人做飯切開魚肚,見一帛書上寫"陳勝王"三個字。夜間又學狐鬼叫聲"大楚興 陳勝王"來迷惑衆人,并且以奉公子扶蘇的名義起義。還讓人散播楚國名将項燕就在軍中的消息。雖然他隻是一個普通農戶,卻能對當時朝廷了如指掌,很清楚老百姓并不知扶蘇和項燕已經自殺。看來他那句"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并不是說大話。平時已經積累各種資訊和經驗了,再加上自己的膽識,是以能一舉成名。就這一番操作,他的智勇已經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可惜出頭的椽子先爛。中國曆史上每次朝代更疊,百分之九十都是先舉事者以失敗收場。這與他是不是農民出身沒有關系。
劉邦這面旗也是自己,斬白蛇後,編了個老妪哭蛇,說什麼赤帝斬白帝之子,讓人傳播出去,那時人們信鬼神,誰能分辨出真假。以此确立自己的身份地位。 項羽的旗幟是聽從範增建議找了個放羊娃。據說這放羊娃是楚懷王的孫子,單名一個心字。這放羊娃稀裡糊塗當上了楚懷王。項梁籍此号令全軍,自号武信君。說這是旗幟,可以說是累贅。範增之謀,不但沒什麼用,反倒是留下
了禍根。項羽的失敗,就是從他殺這個放羊娃之後開始的。 後來郦食其建議劉邦立六國之後,就被張良阻止了。漢才能成就統一大業。項梁項羽的謀略,還真比不過陳勝。全憑兵精将勇定是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