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起義,為什麼多是“老鄉跟老鄉”的揭竿而起?都是商鞅惹的禍

作者:紅星新聞

曆史上著名的起義事件有很多,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黃巢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等。在大多數起義事件中,首領與其麾下因志同道合聚義揭竿,在起義之前二者未必有親族、同鄉或鄰裡的關系。

不過也有例外,秦末農民起義之後,包括劉邦、項羽在内的諸多割據勢力,他們所啟用的重臣大将多為首領的親族、鄰居或同鄉。

古代起義,為什麼多是“老鄉跟老鄉”的揭竿而起?都是商鞅惹的禍

之是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得從當時的“鄰裡關系”說起了。

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朝)的社會組織十分嚴密。商鞅确立了“連坐法”,将鄰裡的關系捆綁到一起。

衛鞅一派的法家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于親,民人不能相為隐”。就是說,最親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檢舉揭發,使得任何“惡”“非”都不能隐匿。隻有這樣,“其勢難匿者,雖跖不為非焉”。

“連坐法”的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但凡一個家庭裡有兩個以上男性勞動力,則男性勞動力必須分居,“自立門戶”。此外,還要以軍事組織的方式,将全國的吏民編入編制。五個家庭,被劃為一“伍”;十個家庭,被劃為一“什”。

甚至于,老百姓想要搬家,必須通過向上級報備,禁止擅自遷居。除此之外,每一個“伍”和“什”的成員,都要監督其他家庭,倘若出現擅自遷居的情況,必須要向上級檢舉揭發,倘若沒有彙報情況,那麼,同一個“伍”和“什”的家庭都要受到牽連。

古代起義,為什麼多是“老鄉跟老鄉”的揭竿而起?都是商鞅惹的禍

這種嚴苛的法令,将農民牢牢地捆綁在土地上,幾乎失去了外出的自由。通過這種方式,秦國順利地控制了國内的勞動力,保障了賦稅收入的同時,還能防止流民帶來的諸多時弊。

這項政策表面看來有助于國家發展,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未必。

在“連坐法”的限制下,鄰裡之間為了不因為對方的過錯遭到株連,就得加強交往。當時的鄰裡關系可謂創造了“上下五千年之最和睦”,每天鄰居之間都要互相串門。早上起來,去鄰居家看看,問一句“你吃了沒”。中午吃完了飯,再去鄰居家逛逛,拉拉家常。晚上休息之前,還要去鄰居家拜訪。當然探望鄰居隻是掩飾,關鍵要順便看看鄰居家裡有沒有逃跑的人丁。

一旦鄰居家裡出現了“失蹤人口”,那麼,便要第一時間将情況彙報給當地政府,避免自己遭到牽連。鄰裡之間互相監督、互相監視,在短時間内的确起到了一些穩定社會治安的作用。然而,人都是社會動物,怎能被局限在“伍”和“什”這樣的狹窄範圍内呢?更何況,誰家還沒有點隐私或不檢點的行為呢?如此這般,你檢舉我,我告發你,無休無止,永無甯日。

古代起義,為什麼多是“老鄉跟老鄉”的揭竿而起?都是商鞅惹的禍

商鞅之流琢磨出一套折騰老百姓的連坐法,難道老百姓就得甘心受制于人嗎?

這是不可能的。

秦始皇的暴政,讓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憋着一股怒火。陳勝吳廣站出來後,那些從起義事件中看到了希望的老百姓紛紛群起響應。于是乎,“連坐法”非但無法起到穩定社會治安的功效,反倒為起義家提供了便利條件。

每個老百姓,都對“連坐法”噤若寒蟬,倘若有鄰居做出了一些不法之舉就要去衙門舉報,要不然就得遭到牽連家破人亡。然而大夥都活在飽受暴政壓抑的天空下,誰都沒有辦法忍受朝廷的荒唐政策。是以,街坊鄰裡幹脆湊到一塊,大夥一起造反。

這樣一來,鄰裡關系變得愈發緊密,密切到大家同時“作奸犯科”,站出來反抗暴秦。可以說,劉邦、項羽這兩名起義家,最要感謝的就是商鞅他老人家。倘若,商鞅沒有頒布“連坐法”,他們的“創業”過程相比會相當艱辛。

古代起義,為什麼多是“老鄉跟老鄉”的揭竿而起?都是商鞅惹的禍

劉邦麾下,早期盡是一些當地小流氓,如樊哙之流。項羽麾下,亦是一票“江東子弟”。這些起義家在舉事之前,沒有什麼家世背景,也沒有太大的号召力。就是因為“連坐制”,讓鄉裡鄉親都跟着他們一塊造反了。對于那些老百姓來說,既然劉邦、項羽起義,自己無法檢舉揭發肯定會禍及家人,倒不如跟着他們一塊放手一搏。

在鄰居看來,擺在面前的選擇隻有兩個,造反和不造反。不造反的話,絕對死定了,朝廷會以“連坐法”将一衆鄰裡抓起來問罪。造反的話,反倒會赢來一絲生機,萬一跟對了人,打下了江山呢!更何況,第一批加入劉邦、項羽集團的鄰居,将來肯定能享有更高的地位,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乎,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由項羽、劉邦掀起的“鄰裡造反”形成一股浪潮,颠覆了暴秦統治。

參考資料:

【《連坐法定義》、《秦律·法律答問》、《商君書》、《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