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项羽、刘邦,他们每人说过一句名言。
陈胜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
目标有了,那他们是怎么发迹的呢?他们首次起兵叛乱都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性格决定了他们起兵方式的不同。
首先相同点:他们当时都无权无势。
陈胜草根出身。甚至在发配去渔阳的路上,只有一个刚认识的同事吴广相助。因连日阴雨延误行程。进退都是死的情况下,却能周密安排,敢于揭竿而起,遂成大事。

刘邦草根出身。家境同样不好,好吃懒做 贪酒好色,十足流氓习性。却混了个泗水亭长。在押送犯人去骊山路山。一出县境,犯人逃跑几个。走了十几里,又逃跑几个。睡一觉醒来,又逃跑几个。刘邦孑然一身,不能去追赶也不能禁压。索性将犯人全放了,领着愿意跟他的几个人。躲进了芒砀山。
项羽逃亡之人。名叫项籍 字子羽。他嫌两个字累赘,把子去掉,改称项羽了。虽为原楚国名门之后,却因叔叔项梁无故杀人,一直被通缉。叔侄二人隐姓埋名,想梁让他学书没学成,改学剑也没学成。他说学书只为记名,学剑只是防身。要学万人敌。然后学兵法。开始还好好学,后来就不再研究,也只是粗通大意。终不能穷极底蕴。后来逃到会稽,帮会稽郡守殷通办事。那时殷通见陈胜发难。密召项梁商量也要起兵造反。项梁和项羽却把殷通给杀了。得精兵八千。原因很简单,想利用会稽的兵士起义,却又不想奉殷通为主。要自己当老板。可见这项梁项羽之贪诈。
再来看看我们这位真命天子刘邦。同样是县令召见要反叛。同样是县令被杀自己掌权。可是谁仁谁暴立见分晓。当时沛县见陈胜造反,也要举旗相助。萧何等人担心沛县人不配合。就建议找一些逃亡的人来镇压。这刘邦是以前沛县的大哥。他最合适了。派樊哙把藏在芒砀山的刘邦请来。可刘邦还没进城,这沛县令又反悔了,怕镇不住刘邦。刘邦用萧何计策射书信于城中百姓。晓以利害,百姓也担心陈胜兵来遭杀戮,竞率子弟们攻入县署,杀死县令,迎刘邦进城。沛县父老推刘邦为主,刘邦推辞再三方才接受。祠黄帝 祭蚩尤。做了个沛公。
刘项起兵,事迹相同,而性情相异。沛县令召刘邦,要不是后来反悔。也不至于有杀身之祸。杀他的是沛县的父老,并不是刘邦亲自下手。项梁赴召,明明是会稽郡守的诚意。项梁正好依他举事,为父报仇。何必嘱咐项羽,无故设计杀害。况且仇人是秦始皇,关郡守什么事。杀之无名。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单从这一件事。就可以下结论了。当时项羽二十四岁,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看来刘邦与项羽比较,这二十四年饭没有白吃。
第二个相同之处:要想举事,都事先竖了一面旗。
以此来愚为耳目,招揽人才。陈胜与吴广先将帛书藏在鱼肚子里。等到众人做饭切开鱼肚,见一帛书上写"陈胜王"三个字。夜间又学狐鬼叫声"大楚兴 陈胜王"来迷惑众人,并且以奉公子扶苏的名义起义。还让人散播楚国名将项燕就在军中的消息。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户,却能对当时朝廷了如指掌,很清楚老百姓并不知扶苏和项燕已经自杀。看来他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并不是说大话。平时已经积累各种信息和经验了,再加上自己的胆识,所以能一举成名。就这一番操作,他的智勇已经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可惜出头的椽子先烂。中国历史上每次朝代更迭,百分之九十都是先举事者以失败收场。这与他是不是农民出身没有关系。
刘邦这面旗也是自己,斩白蛇后,编了个老妪哭蛇,说什么赤帝斩白帝之子,让人传播出去,那时人们信鬼神,谁能分辨出真假。以此确立自己的身份地位。 项羽的旗帜是听从范增建议找了个放羊娃。据说这放羊娃是楚怀王的孙子,单名一个心字。这放羊娃稀里糊涂当上了楚怀王。项梁籍此号令全军,自号武信君。说这是旗帜,可以说是累赘。范增之谋,不但没什么用,反倒是留下
了祸根。项羽的失败,就是从他杀这个放羊娃之后开始的。 后来郦食其建议刘邦立六国之后,就被张良阻止了。汉才能成就统一大业。项梁项羽的谋略,还真比不过陈胜。全凭兵精将勇定是不能长久。